『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028|回复: 1
收起左侧

罪、审判、与赦免(约8:1-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8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督徒活在当今之世,一方面知道自己是属天的子民,要按照属天的原则生活,然而我们周围却围绕着尚未信主的世人,他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我们当如何持守信仰、在道德上自我约束?面对不同信仰的人,又当如何向他们传达我们所认信的价值观,又不至冒犯,成为他们相信福音的拦阻。这是需要我们花上更大的功夫去思想的问题。有的人坚守信念,强调教义,但态度上却显出傲慢,让世人看不到基督的恩典。有的人又为了不想得罪福音的对象,在教义上妥协,甚至连最基本的信念也动摇了。这都是偏于一端的作法,需要我们小心修正。本篇信息是约翰福音中大家非常熟悉的段落,其中内容正是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恩典与真理如何兼顾,主耶稣给了我们作了最好的榜样。


陷耶稣于两难的诡计
「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稣却往橄榄山去,2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3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4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5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6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约8:1-6)

这是一段耳熟能详的故事,发生在住棚节后,地点是在耶路撒冷的圣殿。文士和法利赛人捉来一个行淫时被捉的妇人,问耶稣要如何处理?他们提出妇人的罪状是:「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摩西律法中有三段经文提到奸淫的人都要处死:「与邻舍之妻行淫的,奸夫淫妇都必治死。」(利20:10)「若遇见人与有丈夫的妇人行淫,就要将奸夫淫妇一并治死。」(申22:22)「若有处女已经许配丈夫,有人在城里遇见她,与她行淫,你们就要把这二人带到本城门,用石头打死─女子是因为虽在城里却没有喊叫;男子是因为玷污别人的妻。」(申22:23-24)

在旧约律法中,奸淫罪被视为是严重的罪,十诫里明定:「不可奸淫」。奸淫的定义是在婚姻以外,包括与有夫之妇、有夫之妇,发生的自愿的性关系。还有与订了婚之妇女行淫,如果妇女配合不抗拒,也是犯奸淫罪。为何要视奸淫为重罪?因为在神的标准里,婚姻是神所设立的神圣关系。一男一女立下婚约、结为夫妻、合而为一、得以繁衍敬虔的后代。奸淫破坏了婚姻中彼此忠贞、委身相属的紧密关系,导致被背叛的一方,羞辱、愤恨、嫉妒、纷争的情感,最终破坏婚姻的稳定,威胁了孩子平安成长的生活环境。人都有放纵肉体私欲的罪性,如果没有约束,任凭私欲无节制地泛滥,将威胁人类社会正常繁衍。这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各民族的伦理道德都禁止婚姻外的奸淫。因此旧约律法定下严重的刑罚,来遏止奸淫的罪行。用石头打死是旧约时代刑事律法的规定,是因时因地制宜的。这罚则是可以因着时代变迁而改变的,例如今日司法机构会判定奸淫该接受怎么样的刑罚。我们要抓住的是律法中不变的部分,就是神所要求人类只能在婚姻关系中发生性行为。这是要求是符合神圣洁的属性,也是永远不变的。

让我们回到约翰福音的主题,这些法利赛人已经知道律法,为何要把妇人抓到耶稣面前,让耶稣来决定到底该怎么办?他们的动机不是对律法中的圣洁公义标准热心、也不是真的在执法上出现问题,虚心来求教。经文说得很清楚:「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他们图谋陷害耶稣已经好多次了,这次又是一个陷阱,让耶稣掉进去,好抓住把柄来控告耶稣。

法利赛人显然是故意设想这个圈套,如果行淫当场抓到,为何不把奸夫也带来?可能是那男人跑得快、逃走了,更可能是法利赛人故意纵放那男人,单单把一个女子带受审,让耶稣定罪,然后公开处死。这处置在常情之下显得残酷,他们就是要把耶稣放在难作决定的处境中。这是一个两难的陷阱,如果耶稣说不需用石头打死行淫的妇人,他们一定会控告耶稣,不遵守摩西颁布的律法,进而否定耶稣基督的身份。如果耶稣说要用石头把妇人打死,他们便在众人中毁谤耶稣的名誉,说他表面上宣称「是税吏与罪人的朋友」、「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实际上却赞同对罪人施行残酷的刑罚,这与祂慈悲怜悯的形象完全不合。

这批人来势汹汹,想好了巧妙的诡计,想陷害耶稣。当他们把球丢出来,看耶稣的反应,心中洋洋自得。这下耶稣无路可走了,不管怎么做,都有把柄可抓。没想到耶稣并没有被他们的圈套困住。

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罪的
「7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8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9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

主的回答非常有智慧,祂把球又丢还给他们:「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这句话带着很强的力量,冲击着每个人的良知。要说没有罪,谁敢在神面前自称无罪。但是,耶稣怎么能要求没罪的人才有资格定罪呢?这句话本身并不是要求定罪的人本身是完美无缺,才可能执行律法中的定罪与刑罚。这样等于把律法定罪的功能整个否定掉了,因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这条律法在旧约中是有人执行过的,那执行的人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律法的要求应该是:一个按着律法定人有罪的人,本身不能又在这个罪行中有分。例如申命记17章1-7节说:「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将那当死的人治死;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将他治死。见证人要先下手,然后众民也下手将他治死。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律法要求,定罪需要有充分的证据,不可以冤枉人。当有足够目击证人,敢出面负起作证的责任,不怕被人指控他们本身在这件罪行中有分,才有资格首先带头行使刑罚。这是让控告者负起不得作假见证的法律责任,也是禁止无凭无据、随众起哄就把人定罪的恶行。

为何他们当中没有人敢站出来丢第一块石头?难道他们听了耶稣要求之后,就不敢按着律法定罪了吗?他们当然不可能抛弃律法,只是他们发现了自己不配当那个带头执行刑罚的人,因为他们在这罪行中也有分。为何他们让奸淫的男子逃掉、不一起抓来?为何把一个单纯律法的案子,变成一个陷害耶稣的圈套?他们在这件控诉当中也有污点。耶稣的话把他们的心中邪恶的动机揭穿了。使他们的良知自我反思,发现自己并不是无罪的,没有资格审判、刑罚这个妇人。

这件事同样地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产生冲击,我们没有一个人在神面前是没有罪的。既然如此,我们在指控人的罪,在定人罪的时候,当警惕耶稣对法利赛人说的话。我们一方面指责人犯罪,一方面自己又在相同的罪中有分。这让我们连立场都站不稳,指控也是软弱无力。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是蒙恩的罪人,若不是耶稣的赦免,我们应当被定罪受刑罚。一个罪人怎么能指控另一个罪人呢?这教训使我们控告他人的时候更加谨慎,我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出别人有罪,却忘记了自己也同样陷在罪中,需要神的赦免。我们都是罪人,都需要神的赦免,若不是神施恩怜悯,我们早落在刑罚之中。所以我们指出人的罪,目的是挽回罪人,让他们得到神的赦免、最终脱离刑罚。不是把自己当作无罪的人高高在上,指控人的罪,让他们受刑罚、永不翻身。

我们如何看待教会中对罪的指控、与惩罚。如果耶稣的意思是完美无缺的人才能提出指控、执行惩罚,那就不该在教会中对罪施行任何的纪律。有人就拿这句经文来反对教会执行纪律,这句话变成了反对谴责罪恶的万灵丹,一有人指出信徒不该犯圣经中谴责的罪,马上这句尚方宝剑就出来了:「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一时大家哑口无言、噤声不语。可惜的是,这句话在教会中已经被滥用了,用来当作反对教会纪律的挡箭牌。以致教会没人敢执行纪律,这是对这句经文的误用。

如果这样的话,连保罗禁戒信徒不要犯罪、痛心哥林多教会不执行纪律,都违反耶稣的教训了,这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那既要执行纪律、警戒犯罪,又要遵守耶稣的教训,「谁是没有罪的才能定罪」,那该怎么作才能化解这表面的矛盾呢?事实上耶稣的作法正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来看耶稣怎么作?

顺服神圣洁公义的标准
「10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11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8:10-11)

当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去,最后走光,表示耶稣要他们反省自己是不是无罪的,结果没有一个人达到这标准。耶稣问:「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重点转向妇人,耶稣让她思想自己的罪当怎么面对的问题。没人定她的罪,并不表示她是无罪的;只是告诉她,那些控告她的人也都在这事上犯了罪,没有资格在此定她的罪。耶稣再说:「我也不定你的罪。」是表示耶稣是有权柄定她罪的人,但是祂赦免了她。这段对话清楚的指出,主耶稣自己是唯一有资格定罪,也是唯一能赦免人罪的人。定罪与赦免是神才有的权柄,基督是从神那里差来,带着与神同等的权柄,来完成神的工作。这也让教会知道自己的身份,基督赐给教会捆绑与赦免的权柄。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这句话的情境是:当弟兄姊妹犯罪,不服教会劝导的时候。教会有神所赐的权柄执行纪律。然而,当教会在地上代替神宣告审判与赦免的信息时,我们自当体认权柄来自于神。若非神将权柄交托下来,我们没有一人有资格宣告审判与赦罪。所以教会的纪律必须在严谨求证、戒慎恐惧之下,带着蒙恩罪人挽回另一位罪人的心情来施行。如此,施行纪律的态度就是出于劝诫的爱心,而不是带着高人一等的自义心态。

接着我们来看,耶稣怎么看罪。耶稣并没有否认妇人有罪这事实。祂警戒妇人:「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本身就是让她知道,犯罪是神所恨恶的,我们当自己谨慎,远离罪恶。耶稣绝对没有否定罪的存在,也没有告诉妇人尽管犯罪,因为所有的罪都得到赦免了,在神面前都不会受到刑罚。祂勉励妇人「不要再犯罪了」。这是现在式的命令句,表示耶稣要求妇人停止现在还有的罪行。如果她的罪已经不再算罪,何必要求她停止犯罪?耶稣从没有把罪的定义更改,凡违反律法中定下神公义标准的,都是罪。耶稣是在人被确认为有罪之后,额外地用祂的赦罪恩典,涂抹了我们这些信靠祂的人的罪,在这赦罪恩典临到我们之前,我们是在神的眼中是有罪的、是惹动神愤怒的、是落在最终审判的命运之下的。如果否定了我们罪人的身份,就无所谓需要基督的赦罪之恩了。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因着这句话,就扩大它的应用范围,以为所有的罪已经被耶稣赦免,所有罪人不再会被定罪。那是脱离了本段经文主旨,过分引申出错误的教训了。

虽然人是有罪的,本都该落在审判中,但是基督带来赦罪救恩,愿意赦免悔改的罪人。主耶稣有权柄定罪,然而祂却向妇人宣告赦免。祂没有废掉律法中公义的标准,淫乱就是罪,但是祂为罪人开了一条回头之路,这条路就是赦罪的恩典。律法的目的是让人知道神公义的原则,指出人有罪,期待人悔改来到神面前求赦免。基督带来的赦罪之恩是在律法之上,让罪人能够因着悔改接受基督的救恩,免去罪的刑罚。这是罪人脱离灭亡命运的出路。保罗在罗马书10章4节说:「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意思就是律法所期待人达到追求圣洁的目标,在基督里成全了。唯有因信接受基督预备的赦罪之恩,才可能免去律法的定罪与刑罚。定罪与刑罚不是神的目的,施恩与拯救罪人才是。我们千万不要只停留在宣告人有罪那一步,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下一步,带领人接受着基督的拯救,得到赦罪之恩。

教会对内部信徒有权柄劝诫、赦罪、与施行纪律,这是基督、与使徒的教导。我们自当按照圣经规范的原则谨慎行事。只要是明白自己同样也是罪人,需要主的赦罪之恩。我们不是滥用主给教会的权柄,而是带着戒慎恐惧、为罪伤痛的爱心,规劝偏离正道的主内肢体。如此,就不必害怕,别人拿这段经文挑战:「谁是没有罪的,就先拿石头打她。」同时我们也当纠正,拿这句话来反对教会纪律的人,赦罪的恩典不是让人滥用的。赦罪之恩是建立在为罪痛悔的基础之上。向自觉无罪之人宣告赦罪是毫无意义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世界传扬基督赦罪的救典
「12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

教会是神从世界选召出来分别为圣的子民,自然当顺服圣经中对信徒圣洁的要求。但是对社会上尚未信主的人,尚未重生得救,道德上习惯于世俗的标准。在他们还没有生命改变之时,以圣洁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是没有果效的,甚至招致反感。此时,更重要的是向他们传扬福音的信息、与向他们见证基督的爱与恩典。但是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神圣洁公义的标准难道不是普世适用的吗?难道我们要向不信的人隐藏这些信息?圣洁的标准并非不能说,当然能,但不是带着权柄的口气,强加在他们身上;而是要以充满恩典的态度来劝说。不管信徒或非信徒,基本上都领受神的普遍恩典,都有基本道德与良知。这是我们能分享福音信息的基础。例如谈到罪的时候,我们不是当他们还不明白「罪」属灵的定义,劈头就定人的罪。他们可能还以为「罪」的意思是世俗的作奸犯科,当然会心生抵触。

那我们当以何种态度来面对不信的世人呢?耶稣对众人说的话值得我们深思:「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基督是世界的光,不单照在教会里面,更是照耀外面黑暗的世界。世界越是黑暗越需要光。光的作用是什么?驱走黑暗,化解人心迷茫,让人能看清周围的环境,不致跌倒。这正是福音的功能。世人陷在罪中,正像是迷失在黑暗中看不见的人。当他们看见光的时候可能有两种反应,一是心中欣喜,愿意就光而来。另一种是逃避,宁可留在黑暗中。我们的责任就是把基督的真光照向世界,接着福音的传扬、与好行为的见证,让人看见基督向他们发出的光。

对于尚未信主的世人,我们传递神圣洁公义的属性,以及神对罪的恨恶,会以更缓和与宽容的态度来劝导,目的是要让人接受基督赦罪的恩典,以逃避严厉的审判。今日教会中确实也有人以先知的口吻,以自义的心态来向不信者宣告定罪的信息。这是我们必须小心改正、也当深切检讨的。但是也不能因为有人在态度上犯错误,就把圣洁的要求给否定掉了。恩典与真理都从耶稣基督身上显明出来,恩典就是基督代赎赦罪之恩,真理就是神圣洁公义的要求,两者都要讲。也正因为我们落在罪的深渊、需要拯救,才显出基督赦罪救恩的可贵。

主耶稣讲祂是世界的光,这句话就包括了救恩、与审判两面的信息。在8章12节,主宣告祂是光,跟从祂的,不在黑暗中走。在8章21-24节,祂接着说,不跟从的人会死在罪中,不信耶稣是基督的必要死在罪中。当世人听到后面的警告,常会心生反感、嗤之以鼻。这是因为他们的心尚未领受圣灵光照,还在黑暗中摸索。死在过犯罪恶中的人,不可能对福音有正面的反应。直到主的灵光照他的罪、唤醒了他的灵魂。让他的灵从死亡的状态活过来。他对福音的态度才可能改变。

在传福音遭遇世人误会而反对时,不必退缩;也不必因为福音被世人厌弃,心生胆祛而不敢传扬福音。福音是神的大能,是借着圣灵在人心中动工而发出果效的。我们只管放胆以谦卑坚定的态度传出真理,活出爱心的见证。在人需要的时候安慰人、劝勉人。圣灵自然会动工挽回属祂的人。如果有人故意误解,抵挡真道,就任凭他们,不必与他们针锋相对。因为神自有祂的时间,我们不必因为被拒绝而失望。

如何面对牵涉圣经教训的社会议题
前一阵子,因着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各州阻止同性结婚的法令为违宪,是无效的。意思就是所有各州必须承认同性婚姻为合法,给予与异性婚姻同等的优惠与保障、如保险、继承遗产、共同财产所有权、领养儿女。事实上,上面所说的权益,在大多数的三十四个州早已承认,只是没有用婚姻,而是用民事联结(civil union)的名义而已。如今判决已定,婚姻的定义从此改变,传统婚姻限制在一男一女之间,如今成为不分性别的两人之间。产生的冲击是接下来的滑坡现象,同志运动所争取的不会停在这里,可能下一步推出更多危害婚姻稳定的议题出现,例如:同居者也可以享受婚姻同等权利、废止近亲结婚的限制、改变婚姻的定义从两人为多人、法定合意性行为的年龄从16降为12岁,也就是成人与12岁以上青少年发生自愿的性行为不罚。推动这运动的社运组织主要是倾向自由派的解放运动人士,这趋势一步一步的侵蚀家庭伦理、与婚姻道德。自然也与基督教的伦理产生冲突。

他们推动的最有力的论据是,争取每一个人权利的平等、脱离威权体制的压制、每个人有自由做出道德判断、反对保守的社会规范,基督教当然被视为保守威权体制的堡垒。因此这些社会运动的蔓延自然会把基督教推上火线,除非教会对社会的变化不闻不问,噤声不语。这不是教会只关心反同运,而是价值观念的冲突逼得教会不得不上前回应。因为再不争取,最后会被逼到墙角,连按着圣经的教导都不准讲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多起牧师不愿为同性婚姻证婚被威胁面临诉讼的案例发生。

基督徒在这样的严峻的环境中如何对待?可以从四个各方面来看:
1. 教会过去对社运回应的检讨: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关心社会议题,与向世人传递信仰的价值观上,所做的远远不够。让人的观感是,只会指出别人的错误,却见不到基督徒爱心的见证。这也是福音派过去,只关心用口传福音,却对社会关怀冷漠的缺失。大家看到的是,布道聚会轰轰烈烈、集会游行风风火火,但是只停留在这里。接下来呢?关怀弱势群体,没有什么人作。宣称「恨罪、爱罪人」却停留在口号阶段,罪人不愿来教会,我们也从不想去接触他们。这是当今福音派教会常见的问题,我们已经走向把信仰知识化、与中产阶级化的路线。与我们想法相左的人不愿进来,我们也不想与他们打交道。我们常常鼓励到外地宣教,但是城市里最基层的贫民、最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离我们家里几小时的偏远教会,我们却吝于跨出一步、付出一份关心。我们说的与做的不一致,这造成福音没有果效的最重要因素。为什么我们说爱同志,几乎没有同志相信,也没有同志愿意走进教会。因为我们只停在理念层次,还没有到行动的阶段。我自己也深切检讨,我也没做到。我们躲在中产阶级的舒适圈里,怕接触与我们不同的人以免沾染麻烦。教会渐渐就养成了一种内向交谊的心态,走不出熟悉的生活圈,甚至会排斥与自己不同的群体。这让传福音成了守株待兔,走不出教会四面墙壁。这是我们最被人批评为法利赛人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只会告诉罪人他有罪,却没有实际行动来挽回他们失丧的灵魂。这是教会第一个需要检讨的地方。

2. 解经的应用、必须切合世界潮流的变化:福音派教会注重解经的严谨、与教义的坚守,这是我们的长处。但是我们是否知道社会的潮流为何会演变到今天这种情势?我们的解经与应用,回应了社会对我们的挑战了吗?从教会与同运不断升高仇恨的壁垒,就看出我们传递出的信息并没有达到预定的果效。我们花时间驳斥「同志神学」,在解经上力求严谨、尊重启示的原意,然而不信主的社会人士,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的反击就是:你不要把你信仰的那套用来说服我,我根本不接受那套理论。基督徒在与不信的世人对话的时候,不能强求世人接受我们所信仰的内容,但是却可以站在大家共有的基础上讨论,就是共通的道德理念、社会风俗、常识、逻辑推理。要在这上面能说服人,本身就需要在人文、社会、心理加强我们对这世界的理解。这不是让基督徒去走世俗的道路,而是避免教会在这个社会中被边缘化,被逼到墙角,甚至到毫无影响力的地步。我们在世界要是光是盐,就是要不断对不信的世界发出真理的信息。

既然希望别人领受,首先要他们愿意听。那就不能用道德高高在上的态度,向世人传出他们听不懂的话。若希望世人不要一下就把耳朵关闭,首先就要把宗教术语、复杂的教义辩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话语。世人关心什么?世人需要什么?基督信仰又能给他们什么答案?我们相信基督是一切的答案,然而他们问的问题我们回答了吗?是否答得文不对题呢?期待我们在社会议题上有更多基督徒投入,思想我们的信仰如何能解答社会上许多难题。回应社会议题需要知己知彼,没有长时间关心社会变化、花功夫研读前人经验、并思想对策,是不可能达成的。

3. 教会内部巩固的策略:在社会潮流的冲击下,我们更该关注的是如何保护基督的身体,能够健康的成长。教会在社会议题上节节退缩,最主要的原因是教会衰弱了。越来越对神的话失去了兴趣,越来越失去对邻舍的爱心。属灵的软弱造成教会影响力的衰退。解决之道,不是煽动教会与社运的仇恨感,升高敌我意识,而是巩固弟兄姊妹属灵建造,在神的话语上认真传讲,牧养弟兄姊妹灵性上的需要。造就出一群坚固的基督门徒,进而成为福音的精兵。这群忠心爱主门徒是教会复兴的主力,也是对社会发出影响力的基本群众。与其热衷于群众运动、游行造势,不如好好守住阵地,也就是坚定地、实在地造就好能为基督作见证的门徒。否则连基督徒都倒了,还期望社会有什么改变,那是不可能的。

4. 对世界宣教方法的调整:宣教不单是口传,也是生活的见证。不单是差派宣教士到远方,向未得之民传福音,我们身边就有许多需要关怀的未得之民。今日福音的需要量极大,不再能只靠着全职传道人以传统的方式去传讲,而是要靠着各行各业、深入基层、接触人群的一般信徒,以言语、文字、关系、生活见证来发挥福音的影响力。我们常说当今之世教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世人不愿走进入教会。那我们为何不走出去呢?在家里办小型查经小组,在工作之余邀请人一起吃饭、分享见证。与人一同聊天、交流自己因着信仰对时事的感想。这些都是借着建立关系,吸引人接触福音的管道。也是借着生活的见证,潜移默化地化解世人对基督徒的误解。我们需要的是一群对福音有热诚、对拯救失丧灵魂充满热心的门徒,接受装备、遵从主的差遣,进入世界,向不信的人分享福音。别人批评基督徒的爱心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我们就要真的活出来。肢体中彼此相爱,更将爱心扩大到不信的邻舍。巩固内部、往外扩张,是教会在今日不信的世代必须走的路线,如果再退缩,我们就会进退失据,无路可走,甚至被逼到连福音都不能传的地步。这是我们必须努力突破的一点。

结论
本段经文提到了福音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基督以赦罪的恩典来挽回失丧的灵魂的大爱、并劝诫罪人离开罪恶的坚定态度。展现出福音真理的两个层面,基督没有妥协祂公义圣洁的属性,同时也以极大的怜悯施恩挽回罪人。恩威并施的态度正是福音的精髓,也是我们当谨记的。

接着我将本段经文应用到今日关心的,教会如何面对同性婚姻这议题。同志婚姻运动对教会的冲击,主要在教义的应用层面。我们如何将信仰的内容对这个社会发出影响力。我们期待社会道德应该符合圣经的教训,然而面对大多数不信的世人,我们该有的作法不是将我们的信仰强加于别人,而是以言语、生活传扬福音,带领人归向基督,当人心改变,自然在价值观上会顺服基督的教训。与敌对社运群体对抗不是主要的方向,应该专注于福音与见证,巩固内部基督徒的信心,建造有生命影响力,能发光、作盐,向世界传出味道的门徒。期待教会得复兴,进而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7-14 10: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