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1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以理书——第六章(续)
陆.大利乌颁布的命令和狮子坑(六)
六1~3 全本圣经中最为人熟悉的事件之一“但以理在狮子坑中蒙拯救的神迹”记载在这一章里。
但以理经历巴比伦的统治后,现再次面对政权的改变。本章提到但以理活在波斯人的统治下,这位大利乌王雄才大略且有组织的能力,为要控制波斯的统治阶层的权力斗争,他空心思所想出治理全国的总督制度。他将全国划分许多行政区,每个行政区设置总督去负责管理该区的事务,以达到分层负责的职效。这种制度也可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自主间的冲突情势。大利乌统治下的波斯帝国达到极盛时期。
虽然按计算但以理当时至少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但因着但以理有超然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仍被大利乌王提升,成为三位总长其中之一,管治一百二十个总督。“总长”这字在旧约中除了但以理书外,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总长是国王的助理,督促各地区省长所呈报的事务,协助国王处理政事,使国王不必为杂事所困扰。
因为但以理比其他的总长更有智能和才干,使他获得国王的器重,想提升他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理大臣,治理全国。在波斯王朝的政坛上,玛代和波斯的王子和贵族都是国家的重要官员。他们实在不能忍受由外国人占据那样重要的地位。这提供这些政敌陷害但以理的理由。他们嫉妒他,企图谋害他,为要获得更多的权势。
六4~8 但以理的政敌们千方百计在但以理的政治生活中寻找其错失的证据,然而但以理的忠诚和卓越的办事能力,使他的政敌无法找到任何把柄来控告他,除非从但以理的宗教生活着手,否则找不到任何把柄。
按犹太人的习惯,每日要三次向神祈祷,就是每天清晨、下午三时和日落的时候。而但以理在楼上向着耶路撒冷,打开窗户祷告,是因所罗门在献殿祷告中曾说:若百姓因得罪神而被掳,只要他们在那地归向神,又向圣城及圣殿祈祷,神必垂听(参代下六章)。被掳后散居的犹太人都有面向圣殿祷告的习惯。但以理深感百姓被掳之苦,故按时为他们代祷赎罪。
那些妒忌但以理的官员,和那些知道总不能在他身上找到任何可入罪之罪行的人,便唆使王通过一条律例,在三十日内只容许人向大利乌祈祷(在近东的世界里,国王常被认为是半神半人或有神子的本质),禁止向任何神或人祈祷。表面上,但以理的政敌使国王相信这个法令可以使国王有效地控制全国,使全体人民团结一致,表现他们对国王的忠诚。实质上,他们利用这个法令要谋害但以理。他们知道但以理的宗教生活习惯,要从他的生活找出和这临时法令相抵触的把柄来谋害他。
第六节“总长和总督”显示不只是其他的两位总长在排斥嫉妒但以理,其他的总督(大都是皇族和贵族)也参与这个权力斗争。因他们不能忍受外国人爬在他们的头上耀武扬威。所以他们相聚,阴谋设计要陷害但以理。从本章第七节的经文看,参与阴谋者不只是总长和总督,还有谋士和巡抚等其他官员。因他们无权任意立法,所以共同进见国王鼓催他订定特别法令。国王被要求做两件事,立法令和在法令上盖玉玺,使法令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坚定的禁令”表示不可更改,应严格执行的法令。
六9~13 国王为了国家的团结及神权、王权结合的诱惑,竟听信谗言而颁布这道法令。大利乌王立这禁令,加盖玉玺。可是但以理仍然每天三次向神祷告,一直寻找但以理把柄的政敌终于抓住机会,将这事火速地向王禀告。
在王的禁令下达之后,但以理也不改变他每天三次面向耶路撒冷祷告的习惯。但以理知道政敌的阴谋,可是他仍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坚持他的信仰。在但以理身上我们也发现一重要的真理,一个有美好灵性的人不代表他会事事顺利;但以理虽有美好的灵性(3节),他仍要面对各种考验。但以理为持守信仰不惧死亡,他愿以其宝贵的生命见证更宝贵的信仰。但以理坚定不屈的信仰态度实在是我们现今基督徒的一个挑战(彼前三13~17)。
六14~17 那些官员进入王宫谒见国王。他们提醒国王肯定法令的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他们要以国王的“矛”攻其“盾”。那些官员不先控告但以理,却先以问题来压住国王,然后,他们才控告国王的爱臣但以理违反法令的行为。他们胁迫国王做伤心的判决,而当大流士发觉事态严重时已难以补救了,
终于国王知道那是恶人的阴谋,他感到愤怒且伤心。大利乌王虽然终日思考如何解救但以理,但碍于法令的不可更改性而徒劳无功,陷害但以理的阴谋成功地进行着。“直到日落的时候”这是国王必须审判但以理的最后时限。大利乌王确知但以理的忠贞和才干,但碍于情势,无法更改法令;最后,不得不判决将但以理扔入狮子坑中。
由于目前尚未发掘出古代的狮子坑,因此我们无从对它的内部结构进行准确的描绘。一般猜测狮子坑位于地下,惟一的出口开在顶部。有人搬来一块石头放在坑口,国王和法官在大石上贴上封条,使但以理无法脱逃,也阻止人从外面来救他。
不过,这异教的王却鼓励但以理说,他所常事奉的神必拯救他(或许他听说过神从前曾从火窑当中救拔了但以理的三个朋友的奇妙作为)。即使是非信徒,他们平日观察身边持守信仰的基督徒,有时候也会赏识他们的信心和操守。只可惜太多基督徒没有象世人期望神的子民般,拥有坚定的信心和严谨的操守,令他们未得救的亲朋戚友失望。
六18~28 到了晚上,大利乌没有象平日那样消遣娱乐,却终夜禁食。在此所谓之禁食并不是宗教性的禁食,而是心里烦闷不想吃东西。经文在这里描述国王为他的重臣担忧的情形,他为颁布那临时法令而心怀愧咎,悔恨交加;对那些阴谋者,他更感到愤怒。王的心中积压着无可奈何的苦闷和焦急,愁烦无助,惟有希望但以理所敬拜的神能拯救他忠贞的仆人脱离死亡。
次日黎明,满心忧愁的王就急忙奔往狮子坑去,他奇异地发现但以理竟毫发未损而感到惊喜,国王更确定但以理所敬奉的神是一位权能的拯救主。但以理这位敬虔的先知以惯常的方式将荣耀归给耶和华,说:“我的神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但以理表白自己的无辜和忠贞,神是公义的神,不会让无辜和顺服的子民遭受不公义的陷害。但以理被扔到狮子坑之前并没有为自己辩护,那时他说任何话都可能被他的仇敌解释为懦弱或恐惧。现在神既然拯救他的性命,他就宣布自己的无辜。
王就甚喜乐,吩咐人将但以理从坑里系上来。谕旨的要求已经得到满足。法令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处死违犯者,只是说他“必扔在狮子坑中”(第7节)。当然这无疑意味着死亡。但以理既已被扔进狮子坑,就没有法律限制国王把但以理从狮子坑里拉上来。
国王很生气他被那些阴谋者所玩弄,他便下令逮捕所有陷害但以理的人,把他们和家属都扔进狮子坑中,给狮子吞吃了。这种判决是根据古代公义的惯例;当恶人奸计未能得逞时,应受自设的网罗或刑具的惩罚(参哈曼和末底改的故事)。个人犯罪,家属同受惩罚也是近东世界的习俗(参书七24~25;撒下十四5~7)。这种结局就如第三章的故事和末底改的故事一样;凡是陷害神忠贞的子民者,都落入自己所设计的网罗里。
经文特别描写,但以理在狮子坑中一日一夜竟没有丝毫损伤,而他的仇敌未到坑底便已被咬碎。由此可知神实在是公义的,他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也不以无罪为有罪。敌人虽企图置但以理于死地,但他并没有因此死亡,反而在大利乌王的时代万事亨通,没有人可以再陷害他。
整件事的最后结局,是国王废止了临时法令,并颁布新的诏令。当但以理的朋友们从火窑中被神奇地拯救出来以后,尼布甲尼撒曾向他帝国的各族人民发布了一道谕旨,禁止他们说任何反对这些希伯来人之神的话,否则要处死(但三29)。如今当但以理在狮子坑里得到神奇的保护之后,大利乌也发布了类似的谕旨,晓谕住在全地各方、各国、各族的人,禁止人民讥辱但以理所敬奉的神,并命令他们要以虔诚之心敬畏但以理的神,将荣耀归给但以理的神。这不一定说明国王本人已放弃了玛代人的多神宗教。大利乌承认但以理的神是永生的神,他的国度和权柄是永存的,但没有说他承认但以理的神是独一的真神。
到今天为止,但以理书我们已经读了六章,当你在但以理书里读到这些奇妙的神迹时,是不是在理性上觉得有些难以相信呢?在读但以理书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神在但以理之先,已经有一千年之久教导并恩待希伯来人,为要藉着他们在一个敬拜偶像的世界中,使人知道耶和华是独一的真神。然而,在但以理的时候,神子民的国家已被一个敬拜偶像的国家所毁灭,等于向世界清楚证明巴比伦的神比犹太人的神更强。
所以在真神与偶像敬拜的争战中,此时已临重要关头,如果历史中曾有一个时候,必须证明到底谁是神,现在就是时候了。假若此时,仍无异常之事发生,才真是令人不解呢!假如这些重大的神迹未曾发生,圣经似乎便有缺陷。固然相信这些神迹似乎是困难的,但是相信圣经其余的部份而不信这些神迹,是更困难的。
那些一代又一代落入敬拜偶像罪中的犹太人,在巴比伦藉这些神迹清楚地看见耶和华是真神,此后便再未跌入敬拜偶像的罪中。无疑的这些神迹帮助他们认识了神,也在尼布甲尼撒王与大利乌王心中起了大的作用(三29,六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