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就牵扯到基督教信仰本土化的话题了。
基督信仰本土化的类型可分为三种:语义的采纳、观念的折衷及价值的完成。
语义采纳,是初步采用本土的语词语句以迻译外来观念。
观念的折衷,则是力图采用本土语境中的现成观念来移植外来观念,以利流传。
价值的完成,乃是意识到利用现成观念不仅不妥,且已扭曲原来观念,故必须采取特殊语义手段,改造原有语言或象征形式等,以利外来价值的确立。换句话说是以某种固定的基督信仰之本义,重新诠释中国文化,赋于后者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意义。也就是说,不是用中国价值来改造基督教价值,而是相反用基督教信仰来改造或完成中国价值。
就好比约翰福音中的“logos”,在中国文化的观念里,根本就没有这种概念,所以在翻译圣经的时候,翻译者费了一番脑筋,最后决定使用“道”来对译。这是使用一个具有系统性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用语,去对译另一具有系统性内涵之西方传统文化用语,用以表达新约神学中具有完整内涵的一个关键性观念。
汉语中“道”一词原属于道家思想体系,与基督信仰中独一真神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不仅异质,而且有误导的可能。例如某省农村新盖的一座礼拜堂,讲台上放一把椅子,有人一定再要在椅子上放一把宝剑,说这才体现上帝的宝座。椅子上放一把宝剑,这是民间道教信仰,这种误解与圣经的翻译“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以你女儿问“这道是什么?”老实讲没有人可以解答得清楚,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就算你费了一番口舌来讲解,你女儿还是不明白,因为你自己都不明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