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拿您好,最近,我们教会中间对基督徒的蒙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重生-相信-悔改-得救-称义,另一种认为:相信-悔改-重生-得救-称义,持这两种不同看法的争论相当激烈,我真不愿意看到他们之间为了这事产生磨擦导致不良的后果,求主开启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认清前面的方向。请问,您对此事持何意见?
版主回复:
我想,以上两种意见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悔改』的认识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悔改』。
在我们的思想和观念里,『悔改』是“改邪归正,不再犯罪”的意思,因此教会中也充满了自以为义的“好人”和“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信主不过就是叫人行善,事奉神就是人向神行善,甚至是立功,使人误以为“我只要作个好人,就能赢得神的恩典”。这种使人自义、自我革新的信息除了误导信徒之外,并不能救人。《以弗所书》二章八至九节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就连这得救的信心也是神所赐的);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好行为并不能使人成为神的儿女,救恩是神的恩赐,完全不是凭人的力量可以作到的。
其实新约圣经的『悔改』一词,乃译自希腊文的动词“metanoeo”以及名词“metanoia”,其字根的意义尾“回心转意;重新考虑;改变看法”。当神要尚未得救的人悔改的时候,他是要人改变对救恩之道的看法,并接受神的救恩之道。此人从前不论他认为什么宗教或仪式能够救他,或是以为行善积德能够救他,现在都必须回心转意,改变看法,接受神的救恩,即接受基督为他的罪所付出的赎价。并不是说一个罪人必须从罪中回转、从此不再犯罪,才能够得救。如果是这样,天下没有一个人有资格得救。试想,我们是否已经做到不再犯罪了吗?
当然,基督徒应当尽力过一个得胜的生活,将所有容易缠累我们的罪恶及重担都抛得远远的,但这是得救之后才有可能的事,而且是与我们的服事有关,与救恩无关。耶稣说过“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太7:17-18),人有了神的生命才能结出圣灵的果子,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是生命的流露,不是人努力装出来的。人如果没有神的生命,结出的自然是败坏的果子,决不是人的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在整卷《约翰福音》中连一次“悔改”都没有提及。为何如此?因为悔改根本就是人相信时的一部分。严格而言,悔改一词意为“回心转意”。既然一个非信徒必须要回心转意才有可能成为信徒,因此约翰福音就无须提及此词。人若想要得救,唯一的方法是要相信主耶稣基督,而相信他便就是接受他。
我们还记得耶稣基督出来传道的第一句话就是什么吗?“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神的福音,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可1:14-15)。
当我们改变我们对得救的成见,放弃自己的努力,接受神的方法,这就是悔改,而悔改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相信福音;当我们相信耶稣的时候,圣灵就重生了我们;圣经又说“信的人有永生”,因此我们已经得救了;已经重生得救的人,也是被神称为义的人。这里所说的称义指的是地位上的称义,即在神的眼中我们已经是一个个义人了(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仍有欠缺,但神并不这么看)。如果你读过《哥林多前书》,你会发现保罗称呼哥林多信徒为“圣徒”(林前1:2),这也是指着地位上来说的。我们可以看到,哥林多信徒的实际生活并不完美,仍有很多欠缺,也有不少的罪在其中,但保罗仍然称他们为“圣徒”。
因此,如果要找一个顺序,一个信徒的蒙召应当是:悔改-相信(即接受)-重生-得救-称义。但是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悔改、相信、重生、得救和称义这几个过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我们无须为了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争论不休。重要的是我们要认定得救的唯一根基——即『因信得救』,这才是至关紧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