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追寻(约十一:25)
杏林子写的《现代寓言》一书里有一则《蝉问》,这样写道:
蝉问造物主:“有没有什么东西同时具备了生和死?”
“有啊!”造物主回答:“稻子、麦子,一切的种子。。他们都是边死边生,边生边死的。”
我想,杏林子写这则寓言的灵感,大概来自耶稣所说的一句话:“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24)
麦子死了,生机便从死中萌芽。死,是那粒麦子的生。这生生死死,讲起来似乎有点玄妙。
孔子虽然伟大,但对生死问题,坦诚地表示:“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生我都不大了解,何况死呢!”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难怪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在其著作《愁乡石》的序文说这么一句话:影响我作品最大的两部书是论语和圣经。前者使我以一个中国人自豪,后者使我以一个“人”自尊。
张晓风是一个基督徒,她并没有忘本,她仍热爱中华文化,不然她不会说论语使她以一个中国人自豪。
《论语》教导我们礼义廉耻,教导我们怎样做个正人君子。可是张晓风为何还需要圣经呢?
原来,孔子不能回答的问题,耶稣能回答。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十一:25)
《论语》不能解答的问题,圣经能解答,圣经解答了人生三大问题。第一,人从哪里来?第二,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第三,人死了去哪里?
因此,张晓风觉得还需要圣经,并宣称圣经使她一个“人”自尊。
人活着,有何意义?在生之追寻的过程中,您是否把圣经提供的亮光放在您的思考中?(YB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