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3535|回复: 22
收起左侧

[推荐]教会复兴的障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3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1. 教会中的盲目


2. 世俗主义的阻碍


3. 对教会法规的轻视


4. 岂可安于现状

 

 


教会中的盲目

 

 

基督教信仰有明确的真理体系

 

 

在新约中有四个语词是互相关连的,那就是:真理、信仰(教义)、知识、理解。可是,在现今的时代中却有一种倾向,就是关于宗教的事,人们不愿意用心智去理解。人们正在逐渐减轻真理、信仰、知识与理解的重要性。

 


今日教会最大的错谬,就是想在蒺藜中摘无花果——以为从盲目无知与不健全的教义中能产生救恩与善良的生活。圣经绝对没有这种愚昧的幻想。反之,圣经很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圣经吩咐我们要用心智:“你要尽心……尽意爱主你们的神。”(路十27)我们不只是相信真理,也要明白、认识并爱护真理。我们若不认识真理,根本就不可能相信真理;我们若不去学习,根本就不能知道何为真理。我们在接受和履行以前。必须先知道基督教信仰的体系是什么。

 

 


“理想”与“价值”的虚伪

 


神拯救世人并不是藉着抽象的观念或原则,而是藉着历史中某时某地所发生的事件。古希腊人认为信仰就是相信是一些的抽象原则,如公义、善良、美德、秩序等等;今日也有许多人怀着与古希腊人类似的错谬观念。有人说:“我的信仰就是真善美。这对所有人都是最好的信仰!”但,真理、善良与美德只不过是抽象的概念而已。说我们的宗教就是真理、善良与美德,不能就令我们成为真善美,我们可能仍然是愁苦、矛盾、自私自利的人。


事实虽然如此,但有许多人——包括一些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的人——仍然认为信仰只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某种理想或原则,他们称此为“属灵的价值”。当他们读圣经时,就拿亚伯拉罕的生平了说吧,他们不认为那是在神的救赎计划中最独特、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认为那是在实践“永恒的法中,他们认为亚伯拉罕是”信心与“不自私”这两种法则的典范。圣经所有的事件都依此类推,任何特殊事件的意义与重点都被一笔抹杀,那些事件只不过是一些法则或价值的说明或例证而已。“金律(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就是我全部的信仰”——说这种话的人就是认为信仰只是抽象的理想,而不是历史的事实。他乃是说他不需要一位救主,只要一个理想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不符实的“信条”

 


宗教团体往往会发表所谓的“信条”,可是当你仔细念这些“信条”时,会发现它们根本不是信条,而是一个“理想表”。这种“信条”并没有陈述人们应该相信的事实,乃是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抽象理想的记录。“我信诚实,我信不自私,我信服务”这就是他们所说的“信条”,这种“信条”根本不具有基督教意义。


信条不是理想,真正的信他乃是包含着事实的。伟大的基督教信条都包含着神创造之工,基督道成肉身与祂的被钉十字架、复活、升天、再来……等事实。神救赎的计划并不是理想或价值,而是历史的事实。神进入世界历史中,并在某特别时地成就了某些特殊事件。祂吩咐挪亚造方舟;祂召亚伯拉罕出迦勒底的吾珥;祂藉摩西之手拯救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此外,祂差遣祂的爱子到世上来,生于伯利恒,长于犹太和加利利,被钉死于耶路撒冷城外的十字架上,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四十天之久与门徒相遇,然后在某一特定地点升上高天。神以历史的事实救人,世人得赎乃是由这些特定的事件所完成的,这一切得事件都有特定的地点和日期。在某一特定的日子,时辰,在耶路撒冷城外,一千九百多年前所发生的那件事,成为拯救世人的办法,这远超过人所梦想的一切理想与价值。

 

 


基督教是史实、教义、经历


神所赐给我们的这部圣经,就是记载祂在人类历史中的行动,并解释那些行动的意义。圣经是一部洋洋数万言的巨著,它包含很丰富的报导——有历史的事实与神所启示的,对事实的解释。它包括事实与教义,不是理想与价值而已。这些“事实”就是神救赎工作的事实,而“教义”就是神对这些史实的解释,基督徒的经历就是根据这些事实和教义。


基督教是史实、教义与经历。经历是根据教义,教义是根据史实,这就是有历史事实作根据的圣经启示。如果对史实与教义毫无所知,不可能有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如果轻视史实与教义,那种基督教信一定很不健全。基督徒必须相信基督教的教义,也就是我们必须认识事实,并且认识神对这些事实所作的解释。


当然基督徒不能只知道某些事实及其意义,那不过是根基而已。一座房子光是有根基是不够的,但如果连根基都没有,那还成什么房子呢?今日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有许多人幻想他们可拥有“无根基的房屋”;他们幻想自己可以拥有基督徒的经验,却不需要知道基督教的事实,也不必相信基督教的教义。今日最大的悲剧,就是教会中有一群人,对基督教的事实与教义完全盲目。他们并不是忽视一些无伤大雅的细节,而是严重地忽视重点,其结果就是真正的基督徒经验越来越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种教义上的忽视

 


今日我们在教会内和教会外都面临着一股很猖狂的“反智的偏见,以及对基督教信仰的严重忽视。有些已参加教会多年会友,找不到以斯拉记在圣经的什么地方。还有的人不知亚伯拉罕与施洗约翰谁先谁后。这等人对于圣经的体系与架构一无所知。他们所知道的,只不过是关于基督教的一些模糊概念而已。今日在教义上的忽视有两种型态:单纯的与诡辩的。单纯的忽视,就如以上所举的例证,虽属可悲,但仍不难挽救。如果是初信者,对教义不熟,无可厚非;但如果已加入教会多年,却还盲目无知,诚属可怜至极!也是一大羞耻。

 


另外一种就是诡辩的忽视,此种忽视乃今日教会中的一大难题。这是有自觉的、取巧的、故意的忽视,这种忽视比单纯的忽视更为严重。这等人甘愿居于无知的地位。他们不但缺乏知识,而且积极地藐视知识。他们以为在宗教界知识是无用的。他们认为无知比他们所反对的“神学”更有价值,更属灵。此等故意忽视宗教知识的人,认为所有信仰上帝求真的精神,乃是“神学上的吹毛求疵”。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只可称之为“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


今日我们正面临着这种顽强的、对宗教知识的轻蔑。这种对知识的轻蔑是错误的,又是反圣经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反对知识”在宗教界已达最高锋。今日这种情形虽稍有转变,但轻视知识、轻视基督教教义,仍在有力地进行中。

 


教义性的讲道“太深”吗?

 


有一位牧师对我说,在他传道那个教会中,有些人抱怨说他讲的道“太深”。我告诉他不要为这事担心,人们觉得他讲的道太深,就是换一个人讲真正圣经的教训,他们还是照样觉得太深。那并不是因为牧师讲奇怪的、深奥的神学难题,而是因为他讲明确的信息。


这信息中包含事实教义,不仅是理想与价值,因此那些以为基督教只不过是“属灵价值”的人,就反对他,说他讲的道“太深”。任何要求人去动脑筋的讲道,都要被他们以“太深”为理由而加以拒绝。这种对知识的轻蔑,视教义讲道为“太深”的态度,是由于误会基督教的本质而产生的。基督教最根本的就是——所发生的历史事实——那是一个特定的、有系统的知识。如果我们藐视这知识,我们就藐视合乎圣经的基督教,归根结蒂来说,那就是藐视基督教的神。


有些信徒十年里面没学习到任何一项新的真理。他们简直是在理智上“冻僵”了。他们对基督教“基本真理”的知识,可以说是贫穷至极。你在他们家中找不到任何基督教书籍,他们的圣经不是已经积了一层灰尘,就是没掩埋在一堆消遣性的杂志之下。


此种悲剧,不仅是由于他们对基督教真理可悲地忽视,也是由于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处在这种盲目的状态中,也不觉得自己需要什么知识。几年前他们在某某奋兴会中举过手,签过名,也回答了几个问题,他们就算“加入了教会”。他们偶尔上主日学,一个月去教会作一两次礼拜。年复一年地过去,他们所学无几,等到死期来临,他们就无知无识地进入永恒,关于神及其真理毫无所知,当初“加入教会”时怎样,死时还是那样。


这种情形诚属可悲,这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幻想,这是实际的情形。这是今日教会衰弱的原因之一,正如以赛亚所预言的:“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以色列人却不认识;我的民却不留意。”(赛一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岂可以浅薄为满足

 

 


基督徒不应该以最基本的真理为目标,而应该尽可能深知真理。我们不应该以一点点能够使我们上天堂的知识为满足,而是要尽量寻求有关神及其真理的一切知识,使我们在知识上多而又多,日新又新。如果我们没有从神的话语中有新的获得,我们在知识上就没有真正的进步。因此,牧师与教会领袖应当像主耶稣所说的文士那样,常常从神话语的宝库中拿出“新旧约的东西来。”(太十三52)


“我何等爱慕你的律法,终日不住的思想。”(诗一一九97)“你的言语,在我的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诗一一九103)


今日在大部分福音派教会中,存在着一种对真理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是憎嫌真理。差不多所有的教会,都受到这种倾向的影响,无人敢说他能将这种毛病根除。人们心里流行一种强烈的误解——以为真理并不是基督教的要素,因此不必学习。


人们认为教义根本是不能忍受的,甚至会友要求牧师的讲道是完全属乎“灵修的”或“传福音的”,或完全与“实践的基督教”有关的。凡是“扳起面孔说教”的,都在他们反对之列。


那些不知道基督教究竟是什么的会友,都喜欢他们的牧师讲“基督教与心理学”、“基督教与劳工问题”……等题目。简言之,他们要果子,却不要结果子的树。此种只重“灵修”或“传福音”,而不以纯正圣经教义为根基的观念,对教会有很大的破坏力。如果这种势力在任何教会中继续得胜,那么教会就不是真正的基督教会了,而只不过是空壳子而已。

 


某种严重的错误


从“轻易离开某一教会而加入另一教会”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人们对真理或教义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他们新加入的教会,从信仰上“稍有不纯”到“绝对新派之间或许程度各异,但他们离开教会的主要原因,往往并不是信仰纯正与否的问题,而是为了方便、好虚荣或与牧师意见不合。当今信徒大多无法有系统的、合理地说出自己的信仰,他们以为那是多此一举。


这种反理智的偏见,其结果就是拦阻人去追求所需要的宗教知识与教义上的训练。这种无知无幼稚的成见,拦阻他们去追求他们所缺乏的真理;这就像事先认定全麦面包不好吃的小孩,一口也不肯尝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滋味一样。很多人也是这样心存成见,反对教义,不肯开放心胸。他们连试听一次教义的讲座,试读一本有关教义的书刊都不肯,却一口咬定那些是枯燥无味,不好消化的东西。这种人是被自己的成见害了自己,他们拒绝领受那些会帮助他们灵命健全的、生活的必需品。

 

 


障碍必先排除

 


今日教会的牧师与领袖都知道查经班是必需的,但他们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教导会众的路上有块大绊脚石——对圣经教义漠不关心的态度。牧师若想在道理上栽培信徒,非先除掉这个障碍不可。在许多人的心门上都有这块大石头,这块石头必须挪开。否则当牧师讲解基督真理时,他们的心门总是关闭着,犹如铁幕深垂,真理无法进入,他们所听到的只是空洞的声音而已。那种先入为主的、顽固的反对教义的成见,必先除掉,否则,牧师的教导是事倍功半!


一般人对真理的忽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缘由。初信者,刚脱离了异教思想,如果对基督教的教义不重视,那可能是因为他过去的背景,缺少学习真理的机会,或因教会根本不教导信徒有关教义的真理,所以他们根本学不到什么。但论到诡辩派的忽视,那是另外一件事,这一派的忽视并是由于缺乏学习的机会,乃是有更深之根源,而且这种根源并非始终一旦,它是从外面来强加在基督教身上的——由于宗教界有些所谓之“专家”与领袖故意地轻视教义,所以一般信徒心中就被播入了反教义、反神学恶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经验”代替真理

 

 


根本上说来,今日基督教界反理智的成见以及反教义的风气,受三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影响很深。这三个人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施莱马赫(Frederick D.E. Schleiermacher)与黎秋(Albrecht Ritschl)。他们都是德国人,他们都把宗教中理智的成分打了折扣,专注情感。说来倒也令人费解,这三位原都是思想上的健儿,他们却都忽视了宗教里理智的部分而着重其它。


虽然有千万的人根本没有听过康德、施莱马赫与黎秋这三位的名字,可是无形中都已经受了他们的影响。教会中许多人也都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受到这时代风气的熏陶。把宗教的真理由“形而上学”分离出来的始作俑者是康德,他认为信仰是超现实的,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知道的。


施莱马赫与黎秋同步康德的后尘,他们都把康德的哲学思想放进宗教里。施氏(1768—1834)被称为“现代神学之父,他是普鲁士陆军随营牧师之子,热心学习康德著作。施氏的主要神学作品是《根据福音派基本原则的基督教信仰》,于一八二一年问世,后经修订再版,书中主张基督教的本质并不在教会的信条中,而在宗教的情感里——使人经由教会,藉着基督,去信靠神的那种情感。


施氏主张以宗教情感来代替圣经真理,他认为讲道的内容当得自传道者的宗教感受。他虽被称为“现代神学之父”,其实他是神学的破坏者,因他使神学沦为只是人类宗教意识的研究。使人们将认识的对象由启示性的神,转为宗教性的人。施氏重方法而轻内容,重感受而忽视真理与知识;他以主观的宗教经验,代替了神在圣经中的客观启示。如果说他是现代主义的肇始者,并不为过。

 


以“属灵价值”代替真理


黎秋(1822-1889)为德国柏林福音派教会牧师之子,他的“使命”是想把宗教从他谓的“哲学的暴政”中解放出来。他认为宗教应该以人的需要为范畴,他把“利用神”看成比荣耀神更重要。他所关心的是宗教而非神学,是经历而非真理,是“价值”而非教义。黎秋反对基督教“代刑”的观念——基督的赎罪是为了满足神律法的要求,并将基督完全的义归给信他的人。他用“父子”观念(上帝为父,人类皆兄弟)代替基督代赎的真理。


黎秋认为神学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基督教教义与绝对真理也是对立的。根据黎秋的说法,基督是谁并不重要,基督对我们有何“价值”才是重要。如果施莱尔马赫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那么黎秋就是曲解基督教教义、使基督教只剩“属灵价值”的倡导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应付这种忽视

 

 


对此疾病作诊断很容易,要开有效的处方却很困难。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找出补救的方法。首先应注意的是,教会的牧师与教师对于基督教教义的绝对重要,应有强烈与清晰的信念。教义对于基督教的重要性,犹如人身体中的骨骼,那并不是相对的重要,而是绝对的重要(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没有教义,就没有真正的基督教。必须在这一点上有彻底清晰与确实的认识,教会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


其次,传道人绝对不能因着不爱听教义者的要求就在讲道上妥协,这是一种试探。传道人往往妥协了,把教义的讲道丢在一边。传道人如何为了迎合一般人忽视教义的心理,于是专讲灵修和实际生活上的教导,必将发现得不偿失!身为主的仆人,我们的使命是从神得来的,并非从会众得来的。


不拘任何代价,我们要忠于圣经——不只是不否认圣经的真理,更是要进一步地,有长期计划地讲解圣经真理内容,阐明其正意以及真理的体系。只重“灵修“而忽视圣经知识的传讲乃是罪恶,而且是今日教会中的大罪。大多数教会和教会的出版社都迎合此种心理,许多教会的牧师在进台上所讲的也是如此,但那是罪。


“你要……尽意(With all thy mind)爱主你的神”——其含意就是包括教义的传讲。我们万不可在这一点上屈服,假如我们为传真道打破了饭碗,我们也不会比古时的真先知更不利。


我们当刚强壮胆,站立得稳;虽然在一些时髦的、不属任何宗派的教会书刊中,常常摆出迎合人胃口、用温水冲淡了的脱脂牛奶,我们还是应该供应干粮,应该清清楚楚、一针见血地指出基督教信息的本质。


第三、要尽量使教义趣味横生。说真理“干燥无味”,那是没有根据的,当然对未重生的人来说,真理是难以入耳的,念圣经也是味同嚼腊。神的福音“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为愚拙”(林前一23),但在灵性上醒悟过来的人是受欢迎的。要使教义性的讲道有趣味,需要花很多时间去预备,但不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教会里不能讨人人的喜欢——耶稣在世上时也未做到这一点——但我们能传道讲讨神喜欢的真理,完成祂的旨意,这才是我们传道的目的。


传讲教义并非专门讲“正式的”教义神学。将正统基督教教义存在心中的牧师,能以传记式的,历史式的,解经式的以及其实种种传道法把教义宣扬出来,而不会与圣经的教义内容脱节。再者,对初信者不要讲太多教义,因他的胃还没有那么大的消化力。要渐渐地把他们引入胜境,“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赛二十八10)我们可以循序渐进,但必须提供真货,而不是那些流行,或是只讲“理念”与‘价值“的肪制品。

 


教义讲道的结果


忠实地传讲圣经教义,渐渐地你将会发现有一些人在教义上得到启发,终于很清晰的明白了基督教信仰究竟是什么。看见会友如此得帮助,你会觉得很欣慰,同时也就得到了一个不会再说教义的讲道“太深”或“那是神学上的吹毛求疵”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教会的真正产业,这就证明牧师在主里面的劳苦不是徒然的。


此外,我们也应当提醒信徒多阅读有价值的教会书刊。并不是所有的书刊都适合一切的信徒,这些书刊务必与信徒的程度与吸收能力相配合。真正有价值的基督教作品,必然会帮助人注重、体会神的真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俗主义的阻碍

 

 


宗教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世俗(Secular)”一词是从拉丁文“世代(age)而来的,它可以被解释为“属乎非宗教、非神圣,非属灵的事;是暂时的、属世界的”。世俗主义就是非宗教的人生观,它根据世俗化的人生哲学,认为人生从整体看是“非宗教的”,而在整个人生中,有部份可以被称为宗教,也就是论到人与神的关系。世俗主义将宗教仅限于人生的一部份,人生的其它部份与宗教无关,也不受宗教影响。根据世俗主义,神仅仅与人生的一小部分有关,论到其余的事时,神似乎干涉不到,也毫无关系,因此有人说,神对人的日常生活毫无意义。

 


宗教被认为可有可无

 


世俗主义是教会内部的慢性毒瘤,人们有一种假设,认为宗教在人生中只是一个偶发事件,说宗教所牵涉到的只是人生的一小部份。


近代欧美文化的特点就是世俗主义,现代的西方文化认为人已经自足、自立了——觉得不再需要从神而来的救助。在《时代杂志》中,我们可以看见这种对宗教的态度,它认为宗教只是人生中的一部份,因此将“宗教”这一个专栏夹杂在“运动”、“电影”……等专栏当中。这种世俗化的人生哲学,与真正的基督教信仰风马牛不相及。


西方文化已经从有神论转为世俗化,上帝被认为是奢侈品、多余的,有没有都无所谓,对大部分的人来说,他们没有神也照常活下去,所以他们平时并不会想到神,只有在大难临头,一切方法都用尽的时候才想起神,也就是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无神的文化,只在急难时,才“临时抱佛脚”,把神当作最后的救星。


世俗主义将神限定在人生的一个小小领域——就是只限于宗教的情绪与崇拜——之内。根据世俗主义,上帝的领域只是在这地盘中,他们认为上帝最好只要在这个范围里活动就好。


世俗主义并不否认宗教这回事,也不否认人是有宗教活动的动物。他们认为在宗教方面,人可以承认有一位大能者,或称为上帝可是这位上帝只在宗教的范围内活动。


那些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神,在生活中从未想过神的荣耀,从未以祂的国度为目标的人,仍然觉得他们偶尔需要神来赦免他们的罪,根据他们的哲学,神是专门干这个差事的——赦免人的罪——神不能对人的生活有任何别的要求,但是当人需要神,需要祂赦罪的时候,祂就得义不容辞地赦免。至于其余的事,神就得乖乖的退到一边,因为平时并不需要祂,只要靠自己就可以站立得住了。


现在我们要问,这种世俗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我们不能说这仅仅是由于人的懒惰、自私或为所欲为的习性。这个根源是从哲学方面来的,现代世俗主义文化是从现代科学、现代哲学两方面生长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让人自觉很有本事

 

 


说到科学,首先就让我们觉得,现代的科学与技术实在是力大无穷,令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受自然律的控制。他们并没有想到在自然律的背后还有神的管理与看顾,换言之,现代人并没有看见神的手在运行在自然界当中。


人能够建设巨大的水力发电厂、超音速飞机,人能够使原子分裂,带来毁灭性的结果,人这么有本事还需要神吗?


现代科学解释任何事情时,都已经想不到神了,这样一来,现代人对自己就更有自信,觉得自己可做任何事。甚至认为将来人都可以去太空旅游。但偶尔会发生一些叫人不知所措的事,像龙卷风、地震……等,那时人们才想到要依靠上帝,至于人生其它的事就觉得不需要依靠神。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物质方面有了很大的成功,人的知识大为进步、发达,人的骄傲也随之增加了,不肯谦虚地信靠神。

 

 

现代哲学忽略神


现代世俗文化另一个根就是现代哲学,以康德为例吧,他的哲学已远离对上帝的信靠。就人生的整体来看,现代哲学认为神是无关紧要的,结果就与圣经有神论产生对立,世俗化哲学不承认人需要神,不觉得需要给神留一个地位;神只在宗教情绪与崇拜这个狭窄的范围之内,此外神无用武之地。


现代哲学中提到“神”这个字,其意与圣经中的神并不相同,往往他们所指的乃是泛神论中的神,认为祂只不过是宇宙的某一方面,或只是人心的一种投设而已。


现代美国的实用主义,就是从现代哲学发展出来的结果之一。实用主义主张凡是好用、能用的就是真实的。实用主义当然也没给神留余地,在它里面没有神。


今天许多人虽然没有研究过哲学,可是却深深受到哲性思潮的影响。有充足的证据清楚的显示,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们深受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所影响。换言之,哲学家的看法也影响到幼稚园的孩童。


世俗主义包围着我们,处处弥漫着世俗的思想,有时候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见到世俗化,有时则是心照不宣,人心深处往往隐藏着世俗化的大前题——无论做任何事都以世俗为念,无论走到那里都接触得到世俗化思想——在电视、报纸、联合国、国会……到处都是一样。


人们觉得没有上帝日子还是照常可以过下去,这并不是说他们反对神、不要神,他们也说:“神不一定是不好!只不过,神是多余的,是可有可无的。”


宣教师到国外传道,遇到许多恶势力及攻击,那时,信与不信的马上可以分别出来,因为他所处的是所谓的异教地区,在那里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社会团体——与非基督教有很明显的区别。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你很难分辨一个人的立场如何,他可能是教会的会友或执事,然而他却认为神与他大部份的生活是无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俗主义悄然渗透

 

 


基督徒处在世俗的环境中,难免会受环境影响、受感染,教会也很可能从现代文化和世俗主义中吸收对人生的看法。基督徒也是人,他们也要看报纸、看《读者文摘》和一些通俗性的文章,不知不觉地就从字里行间吸收其观点。基督徒听广无线电、看电视节目、参加社区活动时,也很难免不受影响。


世俗主义的影响是缓慢的、柔和的、逐渐的。如果世俗主义像有神论(以神为中心)的人生观那样带来突然的变革,基督徒将会很快的发现它并加以抗拒;问题在于世俗主义的感化却是那么温和、缓慢,是一点一点的,又是那么全面性、继续不断的,以至于基督徒在不知不觉中,将世俗主义完全吸收,却浑然不知自己的观念已经变迁。


如果你离开家到另外一个地方,你很容易注意到这地方的水质与你原来住的地方不一样,这是因为变迁的很快、很突然,才使你注意到;其实你原来住的地方,其水质并不是从未改变,而是因为你长期住在那里,你没有感觉到水质慢慢地在改变,现代世俗主义对教会的渗透也是如此。这并不表示教会在传讲世俗主义,乃是教会容忍世俗主义,认为那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没有人加以反对,予以分析,也没有人大肆批评。

 

从有神论的人生观转变到世俗化的人生观,虽然是逐渐的,最后却使我们悖离了属灵前辈们的信仰。


我们的属灵前辈并不认为宗教只是影响人生的因素之一而已,他们并不是把上帝放在一个特区里,希望祂规规矩矩的待在那里范围里;他们乃是认为神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因为圣经上说人是为神而存在的,而现代文化却认为神是为人而存在、听侯人差遣的。现代文化是不让神当神,不让神走自己的道路。

 


许多教会已受影响


信仰只是人生许多的偶然之一——今天许多基督徒已经向这种观念妥协,他们容忍这种观念,不但不与之对抗,反而深受其影响。没有一个教会完全躲开致人于死的病毒的影响——就是最纯洁、最严谨、最忠实的教会也很难避免。


请告诉我,有那个教会的信徒不看报纸、杂志、不听广播、不看电视机不送自己的子女上公立学校?若果真有的话,我才相信有不受世俗主义影响的教会,可是事实上没有这样的教会。有些教会是被动的接受,有些教会会加以抵抗,但是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这是不能否认的。


世俗主义的渗入,的确是教会受挫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目前教会软弱与缺乏感召力的主因之一。了解目前的景况乃为当务之急,因为如果不明了真相,我们就无法与之对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实的教会与之对抗

 

 


世俗主义影响到信实、纯洁教会——这些教会认识世俗主义的真面目,并与之对抗。世俗主义也影响到妥协型的教会,这种教会包容世俗主义而不与之对抗;世俗主义更影响到我们传福音的对象——社会大众。


所有传福音的努力往往都与世俗主义正面冲突,在一般人的心中,很少有例外,都潜伏着一种误解——宗教只是人生中的偶发事件,神只不过是使人达到幸福的一个手段而已。


纯洁、信实的教会受到以世俗主义为主的妥协型的教会所包围。这些妥协型的教会尽其所能的从比他们小的教会中争取会友,他们这样偷羊还大言不惭,美其名为“教会联合”,一点也不觉得良心不安。他们以大吃小,小教会的会友往往比较容易受骗,他们所用的诱饵常常是很世俗化的。今日纯洁信实的教会正面对着这样的挑战。


谁愿意加入这样的教会,强调我们的日常生活级社交生活及所做的事业都要所信仰的支配呢?假如另有一个很大又很有名气的教会,只要求你有一次公开承认自己是会友,此外对你一点要求也没有,那谁也不愿意加入那个教会呢?有许多基督徒就因为觉得那些妥协型的教会比较合情合理,并不考虑其中所隐藏的危险,就纷纷离开自己原来那比较保守的,纯洁的、信实的教会,转而加入那些可以容忍一切的教会。

 


世俗主义废弃基督教信仰

 


纵然是在教会公开承认信服基督的人,心中也可能有世俗主义的想法。他们虽然公开承认信服基督,以祂为主,但在他们心里往往潜伏着狡猾的、下意识的保留——认为基督只是我宗教上的主宰,而不是全部生活的主。这样一来,就废除了基督教信仰的意义,所有誓言都归于无有,且与基督徒的见证相抵触。


为什么有些基督徒只在他们喜欢的时候才来教会做礼拜呢?为什么有一百位会友的教会,参加祷告会的只有十几个人呢?乃是因为这些心中隐藏着世俗主义的观念。


为什么有些人挥霍无度,然而在神国需要的经费上却一毛不拔呢?为什么有些人公开宣誓,但事后就毁约?为什么有些人答应守安息日为圣日,过一阵子之后却在星期天去参加家庭野餐会或外出度假旅游,甚至只是待在家里而不去礼拜呢?其答案都是世俗主义的作祟。


为什么有些基督徒那么容易换教会,而且往往并没事先调查清楚就随便加入呢?还不是因为世俗主义!这些人心里有个假设:宗教只不过是生活上的一种调济,应该保留在一范围内;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宗教都不可侵入他的计划、欲望、便利、活动、取舍之中。


他们要神,却不要神干涉他们的私生活。他们虽然说愿意接受教会会友所需要履行的一切条件、誓约、信仰告白,但是,他们心里如果隐藏着世俗主义的念头,那些誓约就变得毫无意义。世俗主义好像漂白剂,会将许多颜色都除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奉献支持|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9-21 0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