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3002|回复: 3
收起左侧

[转帖]《创世记》第一章释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创世记》第一章释义

 

确定了《创世记》的历史背景与文体之后,接下来是发掘创造的记载对初代读者的意义。虽然有限的篇幅容不下全备的注释,但是从叙事的发展及关键的词汇,可以一窥要旨。

1节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上帝”不仅是第一句的主语,也是整个创造事件的主角,这一章里总共提到三十四次。“上帝创造”也可以写为“上帝开始创造”,不过这样的写法太过累赘,和下文也不相称。对照圣经他处的经文有助于确认“创造”的意义。“创造”(create, bara)的主语永远是“上帝”,宾语可以是“物”(《以赛亚书》四十章26节)或“事件”(《以赛亚书》四十五章7-8节)。同义的“造”(make,asah)和“作”(form, yatsar)字,在《创世记》中也多次出现(例如:一章26-27节,二章7、19节),可以表示几种意思。(一个概念可由许多不同的字及同义字表达。)由于西方之方法重在分析(即事物分而析之,分别考究各部分的细微差别),所以我们尤要认清希伯来人的综合思维方式(即对具有不同方面的事物作整体评价)。正因为如此,才有同义词和对仗手段的反复使用——即以不同方式讲说同一件事。我们必须抵制拿一般语言附会科技术语的倾向。在《以赛亚书》四十三章7节中,这三个词同时出现:“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人,是我为自己的荣耀创造的,是我所作成,所造作的。”(亦参四十五章18节)需对照前后文,才能够明白创造特定的意思(《以赛亚书》四十八章3、7节),或是指从无变有的原创,或是指塑造琢磨的过程(《创世记》二章1-4节,《以赛亚书》六十五章18节)。

圣经开宗明义的宣告,既有宣示上帝开始创造之工的用意,也是下文创造事迹的总纲。“起初”不仅是宇宙物质的开端,也是时间的开始。我们的思维行动都在时间坐标——“昨天/今天/明天”——中进行,很难想象没有时间因素的无始无终状态。圣奥古斯丁早就领悟到,上帝创造时间,而非随着时间进行创造。

2节 地是空虚浑沌,渊面黑暗。

作者紧接着以大地为舞台(比较《诗篇》一一五章16节),他用双重加重的形容(tohu,bohu)对照《申命记》三十二章10节;《约伯记》六章18节,二十六章7节;《以赛亚书》二十四章10节,三十四章11节,四十五章18节。,描绘出大地极度地阴郁深暗,虚荒无形,突显出形式与内容都极度缺乏。“渊”(deep, tehom)是引发争议的焦点之一,在抗拒异端的教导上有独特的用意。约一百年前,考古结果公布了巴比伦记载的创造与洪水神话,引发一群学者开始质疑以色列的信仰不过是进步的巴比伦宗教的余晖罢了,《创世记》第一章可能是借用了巴比伦的神话史诗,因为希伯来文tehom(“渊”)与史诗中的女妖Tiamat的字根有关。

近年来,这种看法逐渐受到驳斥(但是该派学说并未停止发展)。第一个理由,虽然两字有相同的闪族语言字根,但是前者并非后者的衍生。第二个理由,研究圣经上三十五处出现tehom与衍生字的意义可知,这字代表广大、没有生命的水域。学者哈素尔(Gerhard Hasel)下了一个结论说:“写成以色列《创世记》的希伯来作者选用的tehom一字,是个‘去人性化’与‘去神话’的用字,在神的创造中,纯粹是一种被动、没有生命、没有势力的元素。”“上帝既非出于‘太极’(tehom)行此创世之功,且‘太极’也非先期存在的万物之母,如安城(Heliopolitan)神话中人格化了的大洋努恩(Nun)那样。”(第85页)或许这正是作者苦心挑选的字,要与异教的同源字强烈对抗,正面突显反神话的论证。


3—5节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这是六日中,八道创造命令的第一道。叙事的主要焦点是上帝的话:上帝“说”,就成事了。希伯来文“说”(amar)可以表达多种的意思。参见《创世记》的用法特别强调上帝的创造命令,永续维护的承诺,以及造物主的启示(《诗篇》一四八章5节,《希伯来书》十一章3节),这些命令中完全没有异教里常见的神祇幻变和斗争。但是,上帝的创造却经常被简化到只强调说话一事;事实上,除了第3与第9节的叙述只有上帝的话之外,其他六处的创造都包含了话语和某种活动,以动词“造了”、“分开”、“摆列”呈现出来。光的创造是从无形的原始转变为秩序的第一步。“上帝看光是好的”(第4节),这里没有任何道德二元论或善恶自始共存的观念,不像在异教迷信中,光明与黑暗经常被赋予斗争的角色。造物主为所造之物设定价值(4节a),安排位置(4节b),并且赋予意义(5节a)。


6—8节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二日。

一片空间分隔了下方的水(海洋与深渊)和上方的云雨。与头一日不同,命令之后还加上了行动:“上帝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和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第7节)类似的话语和行动的组合也出现在第四日:“上帝造了两个大光,……又造众星,……摆列在天空”(第16—17节);还有第五日:“上帝就造出大鱼……”(第21节)。第六天的命令特别与众不同,上帝对自己说话,而后付诸行动:“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造人’,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第26—27节)。八个创造事件和程序的叙述,动用了各式各样的词汇语法,提醒我们,不宜用单一的机制或步骤来解释创造。


9—10节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11—13节 上帝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事就这样成了。……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三日。

第三日发生了两件彼此关联的事。首先,创造的命令继续分化,而令世界产生各种地形、陆地和海洋。接着,上帝的能力启动了陆地的生机,植物井然有序地出现,“各从其类”。同样的描述也用在动物的繁衍(第24节),这对希伯来人更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异教神话中经常有人兽的杂交。(现代人常用这些经节来暗示物种的区隔,初代听众并无此意。)上帝命令大地出产,大地便生机盎然。

后续的创造叙述很明显地转移了焦点,逐渐从形态(form)移向充满(fullness)。原本空虚浑沌的世界,现在有了形态和架构(光暗分明,云雨和沧海分隔,陆地与大海布置),并且绿意盎然,适合居住。上帝创造了空间,现在要使它充满。后三天的事迹与前三天相互呼应。

14—19节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于是上帝造了两个大光,……管理昼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四日。

苍天的空间充满了日、月与星辰,“普照在地上”。(我们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坚持叙事必然按照时间先后,势必产生困扰,因为没有造出太阳以前,地球如何有光呢?参第4节。)此处提到日月时并未直指其名,因为闪族语言中,日月也是神祇的名号。Hasel,“Polemic Nature,” P78-80.作者列举本段六宗反异教论战特点。天体崇拜是当时邻邦盛行的行为,这样的用语表明了拒绝的立场;天体是用来作记号(参《诗篇》一二一章6节),而不是作统治的神祇,它们的“管理”角色(第16、18节)是作为发光体,并不涉及权势的支配。短短数语就已经推翻古老埃及与现代占星术的迷信。

20—23节上帝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五日。

大海与天空开始充满生物,“雀鸟”一词泛指飞翔之物,包括昆虫(《民数记》十四章19-20节)。特别提到“大鱼”(tanninim,“海怪”)也有辨正的用意,迦南神话中它代表太初的混乱势力,与天神对抗;在旧约中它单纯代表大型的水生生物,没有任何神话色彩。作者费心地将庞大的生物安置在适合生存的空间,与小型的同类生物共属一国。经文中所用的“造”字与第1节同义,强调海中的巨大生物也是上帝所创造,并非如同迦南神话,以海中怪兽为创造主的仇敌。根据《诗篇》一四八篇7节,深海怪兽与其他受造物一样,都要齐声赞颂上帝。


24—25节 上帝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上帝造出野兽,各从其类。

26—31节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上帝看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六日。

第七道与第八道的创造命令和第六天相联。前面的命令使大地充满了三类动物:“牲畜、地上的走兽和野兽。”创造的行动与第20—23节一致,上帝向大地发号施令,然后自己动工完成。本章与圣经其他多处都可看到,大自然的繁衍与上帝的创造活动是一体的两面。

第八道命令造出了男人与女人,置身于自然界,且超越自然。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在第六天造成,也得到相同的祝福,要生养众多;但是人显然比万物更为优越,因为上帝说“我们要……”(对比于“地要……”),另外还加上与众不同的命令:“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人类的独特地位取决于和上帝的关系:“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具有理性、道德的社会人。在这关键时刻宣示造男造女,具有深远的意义,人类两性的定位建立配偶互补的关系,也奠立新约中两性平等的盼望,“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拉太书》三章28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创造的巅峰在于造男造女,并使他们管理大地和居住其上的万物,这对以色列人有独特的意义。在异教迷信里,人类之受造是为了服务神祇和奉献供物;但是《创世记》第一章的宣告则截然不同,果蔬植物乃是上帝的供应,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第29节)。《创世记》全盘的叙述,自始至终都不苟同于异邦的宗教元素,且正面反对埃及的信仰,也挑战迦南地的宗教;前者以色列人曾经习以为常,后者则是以色列人即将进驻的新居。在创造的过程中,总共有六次,上帝宣告他的成果是好的。“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创世记》二章1节),创造的事迹在第七天暂告休止。

二2—3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

安息就是“停歇”(sabat,与安息日字根相同)的意思,表示活动或欢庆后的休息,而不是倦怠或静止,因为上帝继续滋养他的造物,自然界并不全然自给自足,而是继续依赖上帝护庇的大能。

这一段创造事迹直接应用在十诫中,一周七天的模式成为以色列人工作与安息的规矩:

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出埃及记》二十章8-11节)

二4a 创造天地的来历,在耶和华造天地的日子,乃是这样。

创世事迹最后以跋总结,在文末指明文件的内容,就像一般书籍的序言一样。

创造日程

自19世纪以来,《创世记》第一章中“日”的意义和诠释,一直都是争议的焦点。许多圣经注释书籍一开始就陷入这个难题,而招致解经上的困窘。面对这章经文,首先要界定个人的观点,因为人都无法完全客观,所以问题不在于诠释模式的有无,而在于选用哪一种诠释模式。比较宗教学的观点认为,《创世记》第一章由不知名的作者执笔,年代晚于摩西,所描述的创造故事与其他闪族的原始宗教相似。和谐模式的观点认为,《创世记》第一章与科学创造论两者有一致性,因此致力于辨正圣经具有科学正确性。本书采取历史─文化观点,承认创造故事是摩西在旷野时期,为以色列人记述的,因而努力发掘这份讯息对当时听众的意义,并不特意考虑与历代或现代科学理论的吻合度(参第十三章)。

旧约圣经中的“日”(yom)字,可以表达多种的意义,通常它是指一周的一天,但是也可以表示“时间”(《创世记》四章3节),特定的“时段”或“时代”(《以赛亚书》二章12节,四章2节),或是“季节”(《约书亚记》二十四章7节)。根据文体分析的结果,本章有八道创造命令,分属六日,以三日为一组,呈现平行的叙述。在六日的过程中,宇宙由阴暗、无形、空虚,转成为光亮、秩序分明、生物丰富,最后在完成男人与女人的创造时达到巅峰。本章中“日”字究竟采用哪一种意思呢?

公元1750年以前,除了少数早期的教父(如圣奥古斯丁)采取寓意的观点之外,教会的观念相信,上帝的创造总共花了六天的时间,每一天就是24小时。公元1650年的大主教厄谢尔(Ussher,1581—1656年),甚至推算出创造的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然而,19世纪地质科学逐渐成熟,地球的年龄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或更久远,令许多人十分震惊。面对现代科学的确凿证据,解经家为了捍卫圣经权威,转而努力辩正圣经涵盖科学性,许多解经书努力举证说明圣经与科学的关联,为了要使圣经与科学理论和谐一致。举例而言,“洪水地质说”尝试解释一场世界性洪水遗留下来的化石,但是新的地质发现带来了新的疑问,为了解释新的问题,苏格兰教士查尔默斯(Thomas Chalmers)于1804年又提出“鸿沟”说,认为《创世记》第一章第1与2节之间存有一场大灾难,以便解释地质年代的落差。最后,每当面对新的科学发现,似乎都得借助一系列新的灾难来自圆其说。就算这些理论可以响应科学方面的时间论证,但是仍然无法解释地质记录的顺序。北美地质学家道森(J.W.Dawson)与达纳(James Dana)提出的“日即年代”(day-age)说,得到多位神学家的支持,此说认为《创世记》的“日”代表地质学的“年代”,两者的对应颇有几分吻合。另一种相近的说法,仍以一日为24小时,加上各日之间以地质年代分隔。

以上这些解释都有部分的说服力,但是有三个共同的缺点。第一,企图找寻文章中未曾提供的答案,《创世记》从未说明自然力如何运作的机制。(反向思考有助于了解此类迷思之所在:设想你企图从一份太空技术文件来了解生命的意义和目标,可是作者并未陈述任何个人的哲思。)圣经对创造的记述并没有提供任何科学性数据或记录,加尔文特别强调这一点:“圣灵无意教授天文学,……他假借摩西与其他先知之手,使用通俗的语文,使人不能以文意暧昧难懂作借口。”把加尔文的原则应用于现代,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圣灵无意教导地质学和生物学。”

第二,和谐式的论点不仅过度解释,而且每一次附会“当代科学新知”的解释都注定失败,因为科学理论不断翻新或淘汰。两百多年来,和谐理论追随着快速更新的科学而起落不已。圣经的可信度并不因这样的迎头赶上,而有任何增益,因为这根本不是圣经设定的游戏规则。把圣经的终极真理与不断变化的科学理论相提并论,究竟有何目的呢?毋怪乎,一旦科学理论落伍,圣经也就跟着蒙尘,被人束之高阁了。

278第三,今日强行在圣经中解读科学观念,等于指陈初代读者及过去三千年的圣经读者,都无法理解该部分的圣经。设想你我的现代同胞,能理解抽象科学用语者有几人?而熟悉科学者又有几人,会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的沟通呢?然而,后者正是圣经作者的用意。

历史—文化观点没有这些疑虑,因为创造日数的解释乃是依据作者的原始用意,文稿的体裁格式,以及该段讯息对西乃山下以色列人的意义。

《创世记》经过以上的剖析,作者的用意已然揭晓——教导百姓认识上帝与他的创造,以抗拒邻邦的异教神话。以色列的上帝是大有能力,开天辟地的创造主,他的世界井然有序,而且和谐一致。创造的巅峰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男造女,让他们享用并负责管理大地。

文体经判定为夹有诗歌的叙事体,采用历史—艺术架构,以两段平行的三部曲铺陈而成。依此分析,满覆植被的大地造于第三日,而光照大地的太阳却造于第四日,不必视为矛盾,因为文章原本没有按照编年顺序,所以这个疑问对作者的用意毫无妨碍,也不需要刻意解说。“日”的意义(如同一个字有多种意义)取决于文意与作者的用法。晚上与早晨重复出现,最单纯的解读是以“日”为24小时的太阳日,这个意义对摩西与初代读者都浅显易懂,而不必涉及地质年代。创造工作在六个人们熟悉的时段进行,加上第七个休息时段,也与以色列人一周七日的生活形态互相对应。究竟这是寓意或写实呢?换句话说,是类比上帝的创造工作,或是上帝创造工作的流水账呢?

279第八章已经讨论过上帝是个灵,人无法见他,他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所以除了道成肉身之外,我们认识他只能借助类比,就是“利用两物之间相近的特性或部分雷同的特质,作为比拟的基础”。圣经中最常采用人的位格,说明上帝与历史的关系和活动。圣经描绘上帝像人一样可以看、听、说,虽然他并没有眼、耳、口。这些比拟人的说法,让人确知上帝具有位格,而且可以经由建立亲近关系而更认识他。(科学也采用比喻来解释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例如以撞球比拟气体分子的运动。)

《创世记》全书中都用到拟人化的比喻,作者把上帝的创造活动联结到有早有晚的六日,还有一日休息的周末,这只是众多类比之一。那么,针对这一段落,非要采取写实的解释,坚持上帝如实工作六天而休息一天吗?解经过程通常讲求一致性,而不会中途改变释义的原则。僵化的写实原则完全漠视创造叙事的类比手法,因而对上帝的活动时程,引发许多无意义的问题。诸如:他工作时是否日以继夜或是中午休息?如果上帝的创造实时发生,那么第一日是否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休息呢?动植物的繁殖活动如何与创造时程完美配合呢?虽然经文提到一日,但未必代表上帝创造活动的明确时程。以人情世故为例,当我们报道位高权重的人士有重大作为时,工作天数的长短其实无关紧要。例如,历史学家可能写下:“罗斯福总统决定制造原子弹,而杜鲁门总统则下令轰炸长崎和广岛以终结战争。这两个决定性的日子彻底改变了现代战争的形态。”这段记载的主题乃是人物、动机,还有后果,而不是行动时间与过程细节。

预设“科学”观点,执著于创造花费几天或经历多久年代,却偏离了《创世记》的主旨,结果使得圣经解释每况愈下,严重脱离了上帝启示的主轴。只要把天数的争议放到一旁,就很容易了解《创世记》的日程对以色列人的意义。首先,日程不是为了一一验证上帝的创造时间,乃是提供人类工作模式的一个类比。六日加一日,工作配合第七日的休息,突显出安息日的意义,也突显了人性的独特。男人与女人是创造的华冠,有上帝的形象与样式,并且受托管理这世界,工作操劳之余,人类可以在安息日休息,这都是创造的本意(《创世记》二章2节,《出埃及记》二十章11节)。

隐喻是把一字的通俗意思作类比的应用。例如,耶稣称希律“那只狐狸”(《路加福音》十三章32节),并不是含糊地泛指所有的动物,而是专指人们熟悉其特性的一种动物,但也不是真把希律当作狐狸;大卫在《诗篇》二十三篇中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他也不是指称一般牧人,乃是特指照顾羊群的人;狐狸或牧羊人的通俗意义被借用来了解隐喻。《创世记》第一章借用的是日的平常意思,而非地质学意义,目的是使上帝创造活动的隐喻成为人类活动的范例,工作六天必有一日安息。

把上帝的创造时程与一周日数互相联结,还有反异端的辨正意蕴。“创造活动在特定的时程内完工,这个说法与许多神话故事有绝对的分野。创造是记载于此的历史事件已然完成,并且成果无可置疑。”Von Rad,Genesis,P57.异邦的创造神话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创世记》第一章与它们截然不同。

日的解释还有两种说法:考古学家怀斯曼(P.J.Wiseman)认为,这是摩西得到创造启示所花费的日数,每一项启示铭刻于一块泥版,为他注意到古老的文献有记载此种传承方式。另外有人认为,《创世记》第一章可能类似其他宗教的祷告仪式。这两种看法的优劣暂不置评,不过他们所持的还是历史─文化的原则,重视该段叙事对初代听众的意义。



(摘编于《自伽利略之后——圣经与科学之纠葛》,赫梅尔(Charles E?Hummel)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http://blog.sina.com.cn/jidutuaidus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8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感谢主。尤其是六日创世的部分。另外有个科学解释是哈勃常数,也就是时间密度方面的解释,这个在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里也有讲述。很多时候我们的理解是有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5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感谢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2-5 18: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