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13-16) 书中十位基督徒是当时社会(1850至1950年)的“光”与“盐”。作为“光”,他们为那些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真理和希望。作为“盐”,他们在经济混乱和政治腐败的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保持了高尚的道德标准。
这本书说的是历史,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讲的是以往的志士仁人,却有益于今日的平民百姓。所以我很希望,有幸能够识字读书的年轻“读者”,不但要读读这本书,更要深长思之,并且起而行之! ——何光沪 留学潮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容闳的倡议! 迫使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要归功于中国的宣教士! 早在1928年晏阳初就立志乡村改造计划! …… 本书记载了1850至1950年间中国十位杰出的基督徒,他们有的是教育、医疗、媒体、外交领域中的先驱,有的是妇女运动、民事机构和社会工作的领导者。他们皆因其事业上的卓越成就而在中国的历史中留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个人痛苦经历和坚定的信仰经历。他们带着一颗服事的心,以卓越的职业技能,顺服上帝的呼召,为中国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活出了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中的标准:成为“光”与“盐”。作为“光”,他们为那些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真理和希望;作为“盐”,他们在经济混乱和政治腐败的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保持了高尚的道德标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向我们展现的,那些早期社会改革家们提出的“光与盐”计划——属灵的复兴、道德的改革、民事机构的发展和慈善事业,对于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来说,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从书中摘取的一些金句: 在今天,即使有一些近现代史专家不曾忽略中美关系中友好互助的大量事实,但甚至许多知识分子也不曾注意过中美文化关系中基督教的作用,一般的国人更不知道,本书讲述的这些具有留美背景的杰出人物,其事业和贡献背后的精神动力,乃是他们真诚的基督教信仰。 ——摘自本书 他们活出了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中的要求标准:通过美好的行为,成为这个世界中的 “光”和“盐”。作为“盐”,他们在经济混乱和政治腐败的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保持了高尚的道德标准;作为“光”,他们为那些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了真理和希望。 ——摘自本书 他们的信仰,作为灵魂的神圣之锚,赋予他们勇气、力量、希望和执著,去面对挑战,并在几十年的动荡甚至恐怖中始终如一。正是信仰带给他们远见卓识和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并让他们在所选择从事的职业中能够独树一帜。 ——摘自本书 我(容闳)既然远涉重洋,身受文明教育,就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好处。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这将成为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摘自 第一章 容闳:心系中华 当前中国的道德堕落,并不是因为教育、文化、军事方面的思想落后,也不是因为制造业不发达,而是因为在中国个人和民族的品性中,缺乏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必须重新启动,只有这种力量渗透到民族和个人的品性当中,国家的稳定和美好才能得到保障。 ——摘自 第二章 唐国安:“清华”第一任校长 丁淑静具有政治家的才能和远见卓识,明白人性的美好都是深深根植于对上帝的爱中;她回应上帝的呼召去服务别人,将上帝的爱化为无私和良善传递出来。 ——摘自 第五章 丁淑静:中国“新女性”的开路者 今日最急需的,不是练兵、不是办学、不是开矿,也不是再革命,我们全国上下人民所急需的,就是革心。把那自私自利的烂心革去,换一个新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 ——摘自 第十章 晏阳初:立志乡村建设的改革家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容闳:心系中华 第二章 唐国安:“清华”第一任校长 第三章 石美玉:中国医学界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生 第四章 范子美:传统与现代之间 第五章 丁淑静:中国“新女性”的开路者 第六章 梅贻琦:战争年代的大学校长 第七章 林巧稚:用双手托起千万人的希望 第八章 韦卓民:跨越中西文化的桥梁 第九章 吴贻芳: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第十章 晏阳初:立志乡村建设的改革家 本书人物大事年表 注释 作者简介 封面及正文图片资料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