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洛克音乐里,能和巴赫并肩的大概只有亨德尔。相比巴赫身后的寂寞,亨德尔却在他生前就享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富足的生活。 亨德尔出生在德国,早年曾游历意大利学习音乐(1706-1710),这段经历对他的音乐风格有极大的影响。相比巴赫的严谨和对复调音乐的热衷,亨德尔的音乐带有更多当时意大利歌剧的特色,主要特点是旋律的明亮、动听,没有太多复杂的技巧。如果说巴赫的作品总给人以进入了一座大教堂的感觉的话,亨德尔的作品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座花园。 虽然亨德尔出生在德国,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英国度过的。当亨德尔于1710年结束意大利之行后,旋即进入汉诺威宫廷,成为当时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路易斯(George Louis,1660-1727)的宫廷作曲家。由于选帝侯是英国王位的继承人,所以亨德尔很快就被派往英国,为选帝侯打前站。1714年,乔治·路易斯继承了英国安妮女王的王位,成为英国的乔治一世国王(现在的英国王室仍然是乔治一世的后裔)。由于亨德尔和王室的紧密关系,他在英国的生活毫无后顾之忧。而他的很多作品也是应王室的要求写作的,比如著名的《水上音乐》、《焰火音乐》、为乔治一世的儿子乔治二世加冕时所作的音乐(其中的著名颂歌《Zadok the Priest》成为后来每位英国君主加冕时必唱的颂歌)等。1727年,亨德尔正式归化为英国国民。从1710年直到他逝世,除了几次短暂的旅行之外,亨德尔再也没有回过德国。1759年,他逝世后,被安葬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和英国历史上那些著名人士,如牛顿、莎士比亚、拜仑、达尔文等安息在一起。 亨德尔的作品可以以17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主要作品大多是意大利式的歌剧,后期则主要是宗教剧(oratorio)。而他所有作品中最有名的,当然就是这里提供下载的《弥赛亚》(Messiah,“救世主”)了。这部作于1741年、首演于1742年(由于伦敦方面的宗教压力,《弥赛亚》首演于爱尔兰的都伯林)的宗教剧主要取材于《圣经》中的篇章。由亨德尔的朋友詹宁斯(Charles Jennens,1700-1773)先从《圣经》的新、旧约中选出51段歌词,大致按“救世主降生的预言”、“救世主的牺牲”、“救世主的复活”三个主题分为三部分。此剧的写作过程颇有些传奇的味道。从1741年8月22日到9月14日,在短短的三周时间内,亨德尔以24小时不停顿的近乎疯狂的热情完成了全曲的谱写过程。无怪很多宗教人士认为此曲本身就是“神启”的产物。 就作品本身来说,《弥赛亚》可以说是把宗教和音乐结合得最好的作品。即使是一个不信教的听众(比如在下自己),在听了这样的天籁之后,往往也有灵魂受到洗礼的感觉。贝多芬曾经亲自抄写了《弥赛亚》的全部乐谱,并反复研究它们,后来他曾对人说:“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而整部《弥赛亚》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第二部分结尾处的“哈利路亚大合唱”了,这恐怕是所有宗教颂歌中被传唱得最广泛的一首。据说当时的英王乔治二世首次听到这首大合唱时,顿有置身于天堂,亲面上帝之感,禁不住从座位上起立,站立着听完。从此,站着听“哈利路亚大合唱”便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惯例。 最后补充一点趣事。巴赫与亨德尔诞生于同一年,他们的出生地相距不足100公里,而且巴赫对亨德尔充满了敬仰(巴赫也抄写过亨德尔的乐谱)。但两人从未谋面。实为音乐史上的一大憾事。 历来演出《弥赛亚》的名家甚多。在我看来,嘉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在1982年指挥蒙特维第合唱团(Monteverdi Choir)演出的版本是最让我感动的。不过网上好像找不到可以下载的地方。这里提供下载的是比彻姆(Sir Thomas Beecham)在1959年指挥伦敦皇家爱乐(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出的版本。相比而言,比彻姆的版本用了现代的大交响乐团来伴奏,在气势上当然足以摄人心魄,几位独唱者唱得也是无比庄严虔诚,但恐怕有点过于渲染,不太符合和亨德尔的本意。当然,作为一般的古典音乐欣赏而言,这个版本是绝对值得一听的。 (詹宁斯引用的《圣经》版本和现在通行的英文《圣经》有不少出入。而下面的歌词都是在下自己翻译的,和现在通行的中文《圣经》在文字上也有不少差别,特此声明。)
下载地址链接:
http://bbs.peopledaily.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29347&typeid=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