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2-18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部分选读(先睹为快) 第一章 创世论与进化论 第一节 达尔文进化论对基督教的冲击与影响 近代所有的科学发现中,对基督教构成最大冲击的莫过于是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它直接冲击了基督教最核心的教义--上帝创世说。 基督教从创立起便继承了犹太教的传统,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旧约圣经第一卷《创世记》的第一章便是描述上帝如何用了六天时间创造天地万物,并最后按他自已的形象创造了人。由于上帝创造井然有序,宇宙一切都圆满和谐,万物各从其类,当然不存在任何进化的问题。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这种观念为西方人接受。15世纪后期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加上地理大发现等等,欧洲的自然科学开始发展。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打破了中世纪对人的思想束缚,为17世纪理性主义开创了道路。17、18世纪自然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当时一些自然科学家对上帝创世的形式有了新的看法,认为上帝就像钟表表匠,在创造了这个世界后便不再管它,世界按照自然法则运动。这就是自然神论的思想。但这些思想并没有对基督教构成直接威胁。因为它还是以承认上帝创世为前提。17、18世纪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如牛顿、林奈等都是上帝创世说的忠实信徒。 对创世说构成直接威胁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的自然选择展示给人的是一个不完善的、多变的、充满着残酷的生存竞争的世界,由此彻底打破了基督教所宣称的上帝和谐完美的创造和物种不变论。他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没有目的、无预先设计的世界,由此使人们摆脱了目的论的上帝观。在这种进化论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19世纪下半叶人们接受了新的史学观、社会学和新的地质学及其它科学,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对圣经作批判性研究,动摇了圣经的绝对权威性,由此对基督教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使其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分化。一些人由此退出了基督教,成为信仰者或者无神论者。另有些人,为了使基督教能在现代社会的种种批判中得以生存,对信仰作了调整,被称为基督教自由派或现代派。他们最大的特点是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和道德也会不断进步,并关心社会正义问题。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自由派特别强调宗教所起的道德功能,即强调信奉基督教道德,尢其是耶稣基督爱人如已的教导。在神-人关系上,他们一反过去传统教会所设定的审判官与被审人的关系,代之以亲近的父子关系,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兄弟之情。他们还一反传统基督教对圣经的看法,不再把它视为字字是真理的百科全书,而是视为记录希伯来人宗教经验的书,有教益的宗教经典,《创世记》只能反映古代希伯来人对世界起源的一种看法,但并不是真正的自然科学著作,由此他们不相信圣经中所记载的神迹奇事的真实性,也不怕别人批评圣经。这种态度使他们把圣经上帝创世中的描述只是作为喻言看待,使人们从中领会更深刻的含义,而不是从字面上作出对应的解释。 为了使基督教与进化论相适应,其中有些人把宗教与科学作了区分,即所谓“不干预主义”,认为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后便不再干预这个世界,听任世界按其自然法则运行。在他们看来,上帝对整个世界包括人在内都施予普遍的恩典,并不对某人或某事施以特殊的恩赐。因此这个世界在客观上不会有违背自然法则的神迹奇事发生。所谓的神迹奇事是人们主观上对事物的反映,是人的信仰和感情的体现。由此他们把科学与宗教视为两股道上的车。科学是研究自然法则的、纯理性的,是通过上帝赋予人的理想思维活动去发现自然的奥秘,而宗教则是个人内心的虔诚,是一种不受理性支配的人的神圣感情。因此科学和宗教是属于不同的两个范畴,它们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这就避开了宗教与科学的矛盾。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形成了哲学上的归纳主义、逻辑认识论和牛顿的因果关系决定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也符合这种哲学体系。它们在20世纪一直占主导地们。 还有些人通过强调上帝的内在性承认进化论,也就是说上帝内含在世界万物之中,上帝的创造决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宇宙演变进化过程中。实际上,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宇宙的进化都属于上帝创造之列。他们还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上帝所选择的一种方法,由此既保存了上帝是创造者的形象,又维持了对自然选择的妥协。 自由派中多数人属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支持者,还有些则是属于神导进化论的支持者--相信上帝用进化论的方式创造万物,人与猿猴有同一祖先,但上帝直接创造了人的灵魂,人类要对上帝负责。 自由派神学中直接与进化论有关的比较重要的分支有两个。 一个分支称基督教进化论,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法国天主教耶酥会神父德日进(T.Chardin)美国新教牧师艾波特(L.Abbott)。他们坚信进化论与基督教信仰绝无矛盾,世界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这本身体现了上帝的意志,以往的传统神学把上帝的创世视为一次性完成,这与世界的发展变化不符,现代神学应该从进化论和内在论观点重新考察人与上帝的关系。他们不仅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宇宙和物种都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而且相信人类也是由原始状态向文明道德化发展,认为人性原本有向善的趋势。这些都反映了上帝内在于世界中,由此他们反对基督教的原罪观。德日进把宇宙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前生命阶段、生命阶段和思想阶段。世界正是从前生命阶段向思想阶段逐渐进化。这种进化过程是上帝作为引力的引导所致。人是宇宙进化过程的顶峰,产生了思维,进入了思想阶段,也就是心智圈。随着人的思维的发展与完善,实现身与心的合一,形成全球性的统一的人类,最终,达到上帝与世人的最高人格化,超越了心智圈,并与万物一起与上帝完全合一,达到了宇宙进化过程的终点(俄梅戛)。他把道成肉身的耶酥基督视为人类和宇宙进化通往终点的核心力量,提出“宇宙基督”的观念。艾波特强调宇宙进化本身是一种理智结构,证明了上帝正是以其自身内在的生命力在塑造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自然界。 另一个分支是与进化神学有某些相似之处的过程神学,有人把它看成是自然神学与进化神学的结合,因此德日进也被视为过程神学家。新教的过程神学代表人物有怀特海(A.N.Whitehead)、哈特肖恩(C.Hartshorne)等人。该派神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宇宙始终处于变动发展的过程中,上帝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独立实体,而是流动世界的一种能动性,是与世界紧密结合、内在于世界之中的实际实体。上帝以其感召力积极引导参与世界的进程,使世界渐趋完善。人们只有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上帝,上帝也随过程的发展而变化。他们批判传统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与时间无关、一成不变、超自然的观点。 自由派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深受新教主流派中许多思想开放的人欢迎,但这种神学思潮在天主教会内于1897年受到教宗利奥十三世的谴责,其后又被庇护十世定为异端,由此很快受到压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其部分观点才得到肯定。新教自由派神学从诞生起便受到新教保守派--基要派的激烈攻击。在欧洲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历了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欧美许多人对道德和科技能否拯救人类,社会是否不断进步产生了怀疑,而这正是该派神学所无法解答的。因此从30年代后,该神学思潮开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正统派神学。新正统虽然在某些问题上,特别是人的罪性问题上与自由派看法不同,但在进化论问题上则与自由派相一致,因此形成今天许多主流派基督徒对进化论的热情支持。 今天的自由派或新正统派,以及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后的天主教,在科学与宗教的态度上大体分为三种: 一是认为上帝的问题在科学上“毫无意义”,因为“科学意味着拒绝超自然物”,科学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或者认为科学与上帝不相干。自由派完全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之所以相信基督教是因为信仰为他们的人生提供意义,即宗教使他们向善。他们心目中的上帝是非人格化的,只是一种至善的象征。这些人属于基督教自由派中思想最开放的人。正如一位天文学家所言:“我常常试图使我的思想对一切善的影响开放,这种主观的心理学上的努力可能十分有意义,因此我很高兴与宗教传统相联系,也就是说,我常向上帝祈祷。”这些人常常被基督教保守派视为无神论者。 二是“分离模式”,认为科学与宗教两者互不相干,它们各自依据不同的规则遵守不同的领域,关于生命涉及不同的事情,表明“不同水平的知识”。一位神学家兼生理学家罗伯特,拉塞尔(Robert Russell)说,“为什么生理学要知道上帝是否存在呢,这确实是不相干的事”。近年来出版的《永恒的盘石》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杰古德(Stephen Jay Gould)是位进化论者,他强化了这种分离模式。古尔德说宗教有巨大的权威,或者说有教导的权威,但科学也同样有这种权威。在他看来,这两个权威并不重迭,他称为非重迭权威原则。他引用了伽利略的著名格言:神学讲述的是“如何走向天堂”,科学讲述的是“天体怎样运行”,互不相干。正是这种分离主义模式使信仰上帝而又同时相信进化论变得十分容易。 三是“对话和参与”模式,认为这两个领域可以对话、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当今天主教强调采取对话模式。1998年10月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发表《信仰与理智》通谕,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信仰由于与理智相分离,已变得贫乏和衰败了。信仰如果不是思想,就毫无价值;而理智为了不致走入歧途,就需要信仰来为它打开视野。他说:“信仰与理智如同两个翅膀,可以使人的精神飞向真理的凝思中去。”2000年5月23日,来自全球的350名科学家参加梵蒂冈的大禧年朝圣活动,并举行了研讨会。圣座文化委员会主席普帕尔枢机主教在开幕祝词中说,科学的宗旨既然是追求真理,所以必定能够与信仰建立极有益处的对话关系,惟一的条件就是科学不能曲解信仰,不能把信仰当作权力和改变事实的工具。他还说,现代世界的文化危机已经抵达根底,解决危机的惟一途径就是回归科学与信仰的原始概念,换句话说,就是承认科学与信仰并行不悖,两者殊途同归,都是在为真理服务,而且彼此相辅相成。科学使信仰不陷入迷信,信仰使科学保持智慧的纯真,使科学免于受到物质主义的污染,并能始终尊重人性的尊严。 正是在这种模式指导下,近年来梵蒂冈对进化论十分肯定。1996年10月在纪念宗座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作了题为“教会训导权与进化论”的讲话。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标题是“第三个千年黎明之际的科学”。他讲到生命起源和进化论是自启示以来一直影响教会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如何在今天把看似矛盾的启示和科学结论相协调,找到一种解决办法是十分重要的。他相信两者最终是不矛盾的,因为“真理不可能与真理相抵触”。他谈到伽利略事件时表明:必须正确理解上帝的启示,给予圣经恰当的意思.要做到这点就需要解经学家和神学家及时吸取有关自然科学成果的信息.第二部分的标题为“进化论与教会训导权”。他首先提到,《人类起源》通谕(教宗庇护十二世于1951年发布)肯定了进化论是一个严肃的假设。然后,他说:“今天,在此通谕发出后的近半个世纪之后,新知识使人们承认进化论已不仅仅是一种假设,而且逐渐得到了许多研究者在思想上的接受。”但他又指出:“在解释用以支持此项进化论的生物机制方面还缺乏共识,而且现在已不止是一种进化论理论,是多种进化论理论的局面。”“我们要讲的是进化论真理,不是讲一种进化论理论,而是应该讲多种进化论理论”。他还说,从哲学角度对进化论存在着不同的解释,“有唯物主义的、归纳主义的、唯灵主义的。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哲学,此外还有神学”。他强调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具有理智。人不只是具有肉身,还具有超肉身的精神灵魂。他再次引证了《人类起源》通谕上的话:“即使人体是用先于他存在的活的物质而生成,人的灵魂依然是由天主直接创造的。”他认为进化论“不可能建立人的尊严”。讲话的最后部分分题为“我们蒙召进入永生”,讲述了圣经和启示对人的生命的意义,并引证了圣经《马太福音》第一4节章的一段话,表明人活着并不是仅靠食物,而是靠上帝的启示。 这篇讲话至少可引发出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随着罗马教会在进化论问题上抛弃了以往的保守立场,必将会相应地在神学思想上有所反映。事情也的确如此。天主教会神哲学家居斯塔夫.马尔特莱(Gustave Martelrt)承认,教会至少在对《圣经,创世记》、对传统的原罪说、基督救赎论方面的看法都有变化。教会不再把《创世记》第1--3章中的创世故事视为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把它视为一些有寓意深刻的寓言比喻;教会也不再认为亚当的罪是造成人死亡和罪恶的根源,因为人的身体是生物结构,是可以消亡的。罪造成死亡是指精神上的,而不是指生物学上的。教会也必须修正对“耶酥降世为人,才使我们得救"的说法,耶酥基督降世为人是为了使人成为天主。这些神学观点都十分接近基督教自由派。 二是从文中看出,新科学的发展是迫使教会改变对进化论态度的主要原因。但还应该看到60年代梵二会议的改革开放给教会本身带来的巨大变化,促成了教会与科学的对话和对科学采取全新的态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教宗约翰,保罗二世自1979年上台以来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好几个文件,表达了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尊重,1992年又为伽利略正式平反,承认教会以往在这问题上犯了错误。也正是这种对科学的新态度最终使教宗承认了进化论。 三是教宗对进化论的承认实际上是有保留、有选择的。在教宗通篇讲话中没有一处提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如此,教宗还特别强调有多种进化论理论,它们在哲学思想上的不同;教会承认的只是进化的真理,而不是某种进化论理论。当然,作为一种理论总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达尔文进化论在今天看来确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修正。正因如此,在达尔文之后生物学界产生了不少其他进化论理论,教宗这样说也并没有错。但也正如一些教会的权威人士认为的那样,教宗的讲话不提达尔文的进化论正说明尽管他承认进化的事实,但并不认可达尔文主义,因为达尔文主义是“机械进化论”,是以自然选择、唯物论为基础的,而教会则更倾向于“目的进化论”,即把进化视为受某种最终目标支配的,具体而言,是把人视为进化的最终目的。 四是教宗承认进化论决不意味着对信仰的削弱,相反,他特别强调上帝启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结尾部分更是如此。为强调此点,他支持精神和肉体相分离,把进化论说成是只适用于人的肉身,无法给人以尊严;而人的精神和灵魂则全靠上帝的启示。他的这一说法,实际上更突出了启示和信仰的作用。 教宗对进化论的这种看法最能代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以来,天主教会所提倡的宗教与科学的对话模式,同时无疑也表明了进化论对当今基督教的影响日见扩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