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时论(中国传统文化)
第576篇
基督徒读《礼记》1
《礼记》是《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中的一卷。
《礼记》是论先秦时期有关礼制和崇礼意义的学术论文集。写作时间是从春秋初期到战国末年。其中有一部分是孔子弟子和后学的著作,如《大学》为曾子所著,《中庸》为子思所著,《乐论》为公孙尼子所著。但大部分作者多不可考。
《礼记》流传到西汉年代,学者戴德将其收集整理编辑成为85篇,由于散失,到唐代仅剩39篇。称为《大戴礼记》。
生于公元前81年的戴圣(汉昭帝年间),为经学博士,曾任九江太守。于30-50岁(公元前51-22年)整理编辑了《礼记》,共49篇,教授弟子;称为《小戴礼记》,流传至今的《礼记》版本,就是《小戴礼记》。
到东汉年间,学者郑玄(127-200年)北海高密人(今山东境内),师承马融,校注《小戴礼记》作《礼记注》。
到唐代李世民命孔颖达将《礼记》列为《五经》之一。
到宋朝,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抽出来,列为《四书》中的两卷。
《礼记》49篇的篇名依次是:1,2,曲礼上下,3,4,檀弓上下,5,王制,6,月令,7,曾子问,8,文王世子,9,礼运,10,礼器,11,郊特牲,12,内则,13,玉藻,14,明堂位,15,丧服小记,16,大传,17,少仪,18,学记,19,乐记,20,21,杂记上下,22,丧大记,23,祭法,24,祭义,25,祭统,26,经解,27,哀公问,28,仲尼燕居,29,孔子闲居,30,坊记,31,中庸,32,表记,33,缁衣,34,奔丧,35,问丧,36,服问,37,间传,38,三年问,39,深衣,40,投壶,41,儒行,42,大学,43,冠义,44,昏(婚)义,45,乡饮酒义,46,射义,47,燕(宴)义,48,聘(访问)义,49,丧服四制。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礼记》版本,有的将上述49篇全部列出。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礼记译注》,杨天宇撰。1997年版。还有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礼记》,1997年版。
但也有的选择其中一些精华篇章出版,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四书五经》,张玉峰主编,2006年出版,其《礼记》部分摘编了21篇。又如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尚书·礼记》,摘编了其中15篇。
《礼记》的49篇,可以分为三个大类:
一,具有学术和理论意义,值得广大读者精读的:
1,如大学,中庸,已列在《四书》中。
2,礼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小康’‘大顺’等概念。
3,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学习学的著作。名句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4,乐记,是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
5,经解,讲六经(五经和乐经)和礼的教化作用。
6,坊记,是孔子有关防范违德违礼的言论。
7,表记,讲君子之仁德表现于仪表。
8,缁衣,讲君民关系,‘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9,儒行,讲儒者的德行,‘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志不可夺’‘和为贵’‘特立独行’‘怀仁而尊让’。
10,曲礼上下,列为礼记首篇,讲‘敬’是一切行为准则的基础。其中讲到好些具体细小的礼节 ,如坐、立的姿态,接待客人的举止,陪伴长者注意事项,随从或路见先生的礼仪等。
少仪,也是有关细小礼仪方面的。
二,记载礼的种类,意义,仪式,服装等。一般读者略读或浏览即可,研究礼的专家学者才下功夫精读:
1,冠义,讲冠礼(成人礼)的意义和仪式。
2,昏义,讲婚礼的意义和做法。
3,乡饮酒义,讲乡大夫饮宾待客之礼及其意义。
4,射义,投壶,讲射箭和投壶比赛之礼和意义。
5,燕义,讲君臣宴饮之礼和意义。
6,聘义,讲各国诸侯间相互访问之礼和意义。
7,丧礼,礼记中与丧礼有关的篇章最多,有檀弓上下,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上下,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 ,丧服四制。
8,祭法,祭义,祭统,讲祭祀的意义,方法和祭祀要统于心而为之本。
三,有关王制,王令,教育以及总论礼的本质,作用和政治的关系的,读者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读:
1,王制,记载古代(夏商周)的王制和教育、法制、养老、俸禄等。
2,月令,叙述一年的12个月,每个月的天象特征,物候,当行的政令和违反时令的灾祸。
3,文王世子,讲太子的教育问题。
4,礼器,讲礼使人成器,制礼行礼原则。
5,郊特牲,阐发礼义的文字。
6,内则,家庭内的礼则。
7,玉藻,名物制度的记载,如冠、服、佩玉,各种称谓。
8,明堂位,周公在明堂接见诸侯的位置。
9,哀公问,鲁哀公向孔子问礼问政。
10,仲尼燕居,孔子与三个学生对话,讲礼的内容、本质、作用、意义等。
11,孔子闲居,孔子与子夏讨论王者之德。
我们基督徒关心在《礼记》里,有哪些地方提到‘天’‘上帝’。将再下一篇里列出。
2008,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