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经为这个问题很是迷茫过.楼主弟兄,不知道你说的有用如何定义?能让我们面对不完美的人类世界时拥有一种抉择标准是有用的.能在股市投资上挣到钱也是有用的. 在纷繁热闹的商学院里面,扎实的数理基础加上金融工程学,投资学,精算学的系统训练有助于你进入投行,基金,保险公司的定量部门利用你所学大显身手. 相比商学院而言,经济系的课程就少一些让人可以跃跃欲试投身商海的冲动.经济系的教员和博士生们更乐意某核心期刊能够收录自己的论文从而为自己评教授拉科研基金或是毕业后进高校教书增添筹码. 那么经济系的经济学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在国内高校一般我们能接触到两种价值体系的经济学,即资本论体系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 按照资本论体系经济学的逻辑,根据进化论原则,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能够最终自我进化到没有罪恶,并且人类能够像上帝一样精确判断和处理全社会每一个细小的变量,从而通过计划指令来管理人类社会. 而主流经济学则承认人的罪性不可能通过自我进化而消除,也承认人没有能力全知全觉来计划整个社会的运行.但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同样告诉我们,不必灰心,虽然人类世界不能完美,我们却可以按照某种科学的评判的标准追求一个次优的结果.人们可以运用市场作为工具管理经济,虽然市场和财产私有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平,但是伊甸园之外的世界既然注定了苦难的伴随,与其大家都饿肚子还不如允许某种不公平的存在从而让大家都可以有饭吃,因此选择市场是一种两相其害取其轻的次优选择.当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福利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主流经济学定量技术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政府出面解决市场缺陷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但是这都是为进一步巩固市场和自由竞争制度. 关于资本论体系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之间的恩恩怨怨,在前年武汉大学高研中心被拆分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争论的小高潮,这里我不方便评判这两种价值体系的经济学的是非对错. 所以,如果弟兄问的是学习纯经济学对于并不打算留校做科研的人的作用,的确,它不是一种直接的职业技能(投行,咨询的宏观研究部除外),也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做什么生意或者买哪只股票能够赚钱.但是它教会我们一个思想就是承认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两面性,人们面临机会成本和替代关系,让我们比较印象深刻地体会到任何成就都伴随某方面的牺牲,在这样的思想下去思考每一件事情的利弊,通过边际成本收益分析在利与弊之间选择一个最优的平衡点,在作为和不作为之间明确一个限度.因此纯经济学重要的是其思想,对公而言进行公共决策时我们可以拥有的更全面科学的评判标准,对私而言在个人生活中能够做到冷静不偏激地权衡利弊的态度. 另外有点意思的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理论源于圣经故事的启发呢,"《圣经》上所罗门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女人抱着一个男婴来到所罗门王跟前,要求他评判到底谁是真的母亲。所罗门王见她们争执不下,便喝令侍卫拿一把剑来,要把孩子劈成两半,一个母亲一半。这时其中一个女人说:“大王,不要杀死孩子。把孩子给她吧,我不和她争了”。所罗门王听了却说:“这个女人才是真的母亲,把孩子给她。”"(引自bbs.cenet.org.cn"科普版机制设计论") 即所谓"机制设计论",顾名思义,就是在承认人罪性的前提下,设计一种机制或规则,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主体对这种机制做出的反应使得整个社会获得的受益最大,"让真正的母亲得到孩子". 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拥有一大批的国有企业,需要有某种机制让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真正是为企业谋福利而不是损公肥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7 13:02:2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