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约翰曾说:“神就是爱”。当初动笔写此书,我觉得这个金句正好可用来贯穿全书的主题。我认为,我大可宣称人类的爱之所以够资格算做爱,乃因人类的爱与神的爱相似。因此,首先我要区别所谓的“舍己之爱”与“需求之爱”。典型的舍己之爱,驱使人为了家人的福祉,自己努力工作、计划、储蓄――即使看不到、也享受不到成果;而需求之爱的最佳实例,则是那种驱使孤单、受惊的小孩,投入母亲怀抱的爱。
何者更接近神的爱无庸置疑,神的爱即舍己之爱。天父将自己及全部所有,给了祂的独生子。耶稣亦如此回报天父,并将自己献给世界;而世界亦因耶稣这般全然的付出,重回天父怀抱。
换句话说,还有什么会比舍己之爱,更异于我们所认识的神的性情呢?祂一无所缺。而需求之爱,正如柏拉图所见――“因匮乏而生”,这是真正感受到人类本性后的精辟见解。我们天生无助,一旦意识发展成熟,便察觉自己的孤单。无论在肉体上、情感上、智能上,我们都需要别人;若想了解任何事物,甚至包括认识自己,都非靠别人帮助不可。
需求之爱
我本来想很浅显的颂赞舍己之爱,谴责需求之爱,而且原本想说的话,至今看来实在也没错。我仍然认为,我们所谓的爱,如果仅是被爱的渴望,我们的生活便相当可悲。不过,至今我仍不敢同意我心中的恩师――麦克唐纳的看法,即如果爱只是渴望被爱,即是把全然与爱无关的东西错当做爱。在此,我无法否认需求之爱也算是爱。每当我试着从这方面来思考这件事,总是既迷惑又矛盾。其真相比我想像的要复杂多了。
首先,如果我们不把需求之爱称作“爱”的话,我们便会戕害大部分的语言,包括我们自己的语言。当然,语言这种工具,虽然并非万无一失,它有它的短处,但其中也保存了许多洞识与经验。如果一开始未能谨慎用词,到头来必然自食其果。还是别学那位坐在墙头上的蛋人(注1)任意排遣字意。
第二点,在称需求之爱“纯粹自私”时,必须小心。“纯粹”这字眼,总是暗藏危机。需求之爱,毫无疑问,无异于其他所有的情欲,容易让人自私的沉溺其中。霸道、贪婪地索求情爱,固然可怕,但是,在日常生活里,看到小孩子奔向母亲寻求慰藉,没有人会说他自私;而看到成人找人做伴,也不会这么想。反倒是不这样做的成人或小孩,通常并非最无私心。来自需求之爱的冲动,通常不乏理由去抑制或彻底疏导;不过,若是没有这种冲动,通常是由于冷漠的个人主义所致。既然现实赊购怒火众,我们彼此互相需要(“那人独居不好”),那么,这种需求如果不能以需求之爱呈现在意识里,便表示其人精神状态并不健康;就好像人不能不吃东西,若是一个人没有食欲,必定有病在身。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每位基督徒都会同意,精神上的健康与对神的爱成正比,但是,我们对上帝的爱就其本质而言,必然永远大半是需求之爱,而且经常纯粹的需求之爱。我们常祈求神赦免我们的罪,或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这不正说明了这点。而且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们必然会发现,活在世上,本身便是一个最大的需求;人生充满缺陷、生涩、虚空,令人莫衷一是,只能求救于神,惟有祂才能解决一切不解之难题,使一切重上轨道。我倒不是说,人所能给神的,只有需求之爱,别无他物。得道的圣徒能告诉我们,如何超越这个层次。但是,我想他们也会告诉我们,一旦你自以为可以与“道”并存,摆脱人世间的需求,那么所修得的境界,最多不过是新柏拉图式的梦幻(注2),甚至沦为魔鬼与神抗衡的妄念,而不再是天赐的恩典了。因为,正如『效法基督』(注3)一书中所言:“极高与极低必须相互依存”。那些在造物者跟前自夸“我绝非乞丐,爱祢无所求”的人,只是狂妄、愚蠢的家伙罢了。而在得道之后,或甚至在得道的刹那,壁毯会跟那些悔罪的税吏一样,在唯一的施予者面前捶胸坦承自己的匮乏。神接受这一切。祂针对我们的需求之爱说过:“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或者如旧约所示:“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充满”。
因此,需求之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它与人类最崇高、最健全及最宝贵的精神状态,若非合而为一,也必然是其主要成份,于是,我们得到一个令人意外却必然的结论,从某方面来看,人类惟有最不像神的时候,方能最接近神。富足与匮乏、崇高与卑下、公正与悔罪、无穷的能力与求救的哀嚎,还有什么比这些相去更远?最初这个似是而非的结论闪进脑海时,我不禁迟疑;一时打消了所有写作论述爱的文章的念头。其实只要正视这个矛盾,这似乎是必然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