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408|回复: 0
收起左侧

[转帖]培育孩子(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8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是我们塑造出来的。从前在斯巴达,当孩子犯了罪,他的父亲要受处罚。而今天,如果按照严格的审判,会有成千的父母应该与少年感化院或监狱中的孩子调换位置。或者,可能很多次应当是母亲或褓姆罚站在墙角,而不是孩子。我曾经仔细观察一些孩子的生活,而且我不断地发觉他们那么不听话,显然是被照顾他们的成年人直接或间接引发和培养的。他们的反抗是由严酷、不平、不够体谅或嘲笑所引起的,然後他们又因为我们所造成的顽劣而受到处罚。 [B]成年人似盼望孩子以耐心且温柔的态度来忍受其实他们自己一刻也无法彼此容忍的待法。他们似乎认为孩子没有感觉,也没有任何他们必须尊重的权利。[/B]我想要是他们能跟孩子交换一下地位他们会有何等不同的看法! 因此,我想最基本的养育原则就是同情。我的意思是[B]母亲必须对孩子具有真实的同情。她必须把自己放在他的地位上,并且必须透过他们的眼光来看事情。[/B]若不是这样,她就无法公正地或智慧地训练孩子。我们有时似乎忘了孩子也是人,他们并不是长大才变为人的,乃是生来就是,而且也生来就有人类一切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从我们自己的感觉来了解孩子处在某种待法之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太少人了解这一点,很多人似乎认为他们在对待孩子时一般礼节可以撇在一边,不管孩子们多少有点无助、无法自卫。成人的权力很大,很多时候父母和其他的人就利用这种无限的权力,以无礼、粗鲁、不仁慈、不公正和不公平来对待孩子,如果他们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成人将会受到大众的指责。 "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是一项稳妥的原则。成人不喜欢在别人面前被挑毛病,不喜欢他们的脸、身材个性的特徵成为话题,不喜欢别人不停地唠叨著,不喜欢严厉、粗鲁、无礼、嘲笑、不公、不平。因此成人若利用自己权威的地位以无情和粗鲁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这实在是严重地违背了神的原则。 但这是多么平常的事啊!就拿嘲笑来说,成人对这点是非常的敏感。这会令人多尴尬、气恼和反感啊!他们宁愿被人得罪而几乎不愿被人嘲笑。然而孩子却时常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也许在很多人面前或是在餐桌上,孩子发表意见或讲一句成语,成人听来觉得可笑就立刻爆出一阵笑声。可怜的孩子就会不好意思而难过起来,然後很可能又因为闷闷不乐而挨骂。但是在这些人中若有成人讲错话大家都会故意不去注意,我们都会去顾到成年朋友的感受,但显然认为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感觉需要被顾到。 我听说过一位老师,她的学校因为秩序良好而出名,而且她似乎总是对从别的学校转来的坏学生很有办法。一位女士请教她成功的秘诀,她回答说:“如果我有任何秘诀的话,我相信只是因为我对学生有礼貌,我对待他们就像朋友一样,所以他们总是对我很有礼貌。” 这位女士希望能了解学生自己的看法,所以她利用下课时间跟一群孩子谈话,然後问一个聪明的小男孩,看他觉得这个学校如何。小家伙很快的回答说:“这是镇上最有礼貌的学校,还有我们的老师最有礼貌。”大伙中好几位都点头同意他的话。另一个男孩又说:“我们的老师不像别的老师那样随便指挥我们,她总是说‘请’和‘谢谢你’;当老师这样有礼貌时,学生总会愿意听话的。”凭著正确的本能;那个孩子发现了一项人类本性的基本原则,也揭露了那位老师成功的秘诀──一个能在许多家庭中造成奇迹的秘诀。啊!现在的父母和褓姆常常粗鲁无礼,因此孩子当然就会反抗起来。如果我们在客厅中所表现的礼节和体恤也能一直运用在家庭和教室中,那情形将会改变,这样做比多年的教导和责备更能教人学会圣经的法则“[B]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B]。” 有一个对孩子长大以後很要紧的功课应当在幼年就学会的,但由於孩子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法而无法学会,我是指东西的所有权。孩子就跟大人一样,他们所拥有的东西必须绝对属於他们自己,但事实却常常不是这样。有时成人需要用到某种属於孩子的东西,或者想要把它送给别人时,就会哄骗、责备或侮辱孩子,直到他被迫放弃那个东西。有时候连说也不说就把东西拿走。成人不会受到这样的待法,孩子也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法,任何顾到孩子感受的褓姆也不会这样对待孩子。我们如何小心地去尊重成人的所有权,对孩子也应当一样小心。这样做以後,孩子自己会很快学会尊重彼此的权利,如此他们之间的争吵就会减低到最少。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本身的权利被所谓绝对不会错的老师无情地轻看时,自然他就学会去轻看别人的权利。另一项令孩子苦恼的就是关於发问,神放在他们里面的本能促使他们不停地寻求知识。有见识的父母会了解这是人类与生俱来最重要的本能之一,并且会在他们平静的时刻说:“当你想知道什么,就发问好了。”但他们如果有别的事情、紧张或生气时就会以烦燥和不耐烦的态度来对付所发的问题。这当然不是孩子能了解的,他们不知父母情绪的变化。你有没有见过在发问之後一个原来活泼的小脸被下面一些急燥的回答吓到而变得忧伤?“你怎么那么多嘴?”或“孩子多烦人!”“不要老是这样地打扰我。”或类似这些不耐烦的话。这些严厉的拒绝会使敏感的孩子退缩,不晓得什么时候可以,什么时候不可以提出他们小脑袋中所充满的问题。 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应记得他们的看法和成人的不一样,因此不必因他们的标准不同而惊讶。他们常常完全不了解成人的标准,甚至很多次连看顾他们的人所讲的话也完全被误解。一位很有名的女作家告诉我,在她小时候常因著拒绝跟父母念“也不要按我们的过犯待我们”(Neither reward us after our iniquities)而受罚。对成人来说她的拒绝似乎纯粹就是倔强,但对她这个可怜的孩子来说,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她以为那个祷告是求神在她作一次错事以後不要再给她任何赏赐。 另外一个小女孩因著必须唱一首诗歌被良心责备而受了说不出来的痛苦,那首诗是“更近我神”(Nearer, My God, to Thee) ,但她以为那是“尼禄,我神,更近你”(Nero,My God, to Thee) ,对她来说要向尼禄这么坏的人唱诗又称他为神,那是极其可怕的事!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孩子不说出他们的错误,使成人有机会解释一下,但是诚心了解孩子的人会明白孩子很会将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也许是因为害羞、惧怕或是智力的不成熟,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大部份孩子的思想与感情的领域是不容许别人进入的,特别是成人。若是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适当地或有智慧地对待孩子,并尊重他们的小秘密和看来愚昧的行为。 [B]最大的错误就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B]那就好像是以蝴蝶来衡量毛虫!但既然他们不能不是孩子而我们也不能是成人,因此两者之间必定会有摩擦,除非一方或另一方能站到对方的立场。显然孩子是无法站在我们的立场,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好站在他们的立场。我们总得设法站在孩子的地位上,从他们的观点来看事情。养育学会教导我们这件事,这样一来我们将会顾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所带给他们的影响,而不是顾到带给我们的影响。 举个实例,让我们拿幼童不断地动来动去这件事来说。这种不停的活动是大自然用来帮助孩子身体健全发展的方法,但是对周围已经不需要再长大的成人来说,这种不停的活动常是很大的搅扰。因此很容易就有试探要大吼一声:“不要动。”[B]叫一个无法停息的孩子“完全不动”,这是很残忍的[/B],因为它阻塞了过剩精力的天然出口,也因而刺激了全身的神经系统,引起脾气暴燥、忧郁和全身不舒服。如果强健的精力能被适当地疏导,而非压抑,那么孩子通常都会快乐。善解孩子的母亲会了解这些,也会因而产生正确疏导的智慧,她会不再说:“不可以这样!”而说:“去作……”,她会安排无害的活动来填满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总有“一些事可做”,用好的事情来使孩子的注意力从坏的事情上挪开。当男孩子想用力敲打墙壁或把钉子钉到家俱时,就给他木板来敲打、木块来钉钉子。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她最大的试探就是在妈妈的窗帘或她自己的衣服上剪洞,後来被智慧的褓姆完全改正过来,没有处罚她也没有责备她,只是给她很多鲜艳的色纸去剪,并建议她做“假”钱,最後再有点解释为什剪纸比剪窗帘或衣服更好。 我建议称赞尽可能的代替责备,通常人会发现这是更有效的方法。我认识一个小男孩,他有大声关门的习惯。这叫他的母亲和奶妈很头痛。虽然一再地责备和处罚,都没有用。最後,他母亲请教一位稍微懂得养育学的朋友。朋友建议她,孩子大声关门的时候不要去注意,可是偶尔声音小的时候要称赞孩子,说他好乖,好让妈妈高兴。但要小心,绝不要提到他大声的事,甚至好像不晓得他“会”把门关得很大声。这位母亲照著去做,不久令她很快乐,也有点惊讶的是,她发现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完全改过来了。 孩子总喜欢做那些被称赞的事,甚至成人有时候也是这样。如果他们因著待人和气和体贴别人而被称赞,他们就会努力朝这方向走。我非常相信明智地称赞在训练孩子时是非常有用的,比我们所想像的更有用。 好像很多成人都有试探,想对孩子所要求的说“不”。其实如果考虑一下,常常就会发觉说“好”才是最智慧、最温和的方法。成人似乎认为孩子所要求的每一件事必定是错的。孩子很快就会发觉到成人的这种心理,因此自然会被成人急燥的“不”所激怒,於是就粗暴、反叛起来了。最好先等一等,考虑之後再作决定。尽量养成说“好”的习惯,而少说“不 ”。亲切地说一声“好”会让孩子觉得我们了解并同情他们。在训练孩子时,最好让他们成为我们的盟友,而不是奴隶或是敌人。这样一来,他们将会加倍的长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5-14 01: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