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7563|回复: 12
收起左侧

教会代沟问题的再思和透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30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会代沟问题的再思和透视



作者:唐崇怀博士
 



一、代沟现象透视的必要

  教会事工最重要的是同心合意,失去了同心合意教会就会混乱,也就会直接影响了神工作的进展。

  我们的神不是单拣选一个人,乃是拣选一个族类。这个族类是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必定要能共同增长,否则,就会出现病症。由于这个族类是从世界各个阶层中呼召出来的,要一同增长并非易事。然而因教会里有真理的教导,我们可以因对真理的接受而在神的事工上生发正确的,充满热忱的同心来兴旺神的道。理论就是如此,可是在具体的事工上,由于各人的观点和方法不易一致,就有可能产生分歧。这样,虽然都出于爱主和关注主的事工的心,但是因方法的不同而彼此争吵,便在所难免。而争吵的结果必定是"皮鞋不服狗屎,狗屎不服皮鞋",彼此争到脸红耳赤,你死我活,责怪对方不谦卑不属灵,甚至反目成仇。难怪保罗会语重心长地劝诫以弗所教会的信徒说:"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总括一句,教会里"同心"容易"合意"难。

  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安息"(太11?29)。如果你了解圣经的背景,就知道"轭"在当时犹太人的习俗里,是指拉比对学生说?"你不可以这样做",就是把轭放在他的身上,以限制他生活行动的趋向,你既为他的学生,就有义务负起拉比的"轭",在凡事上不该越过拉比的要求。可是主耶稣与拉比不同,他的"轭"不是单叫你去背负,乃是他与你共同担,所以他说我们负他的"轭"是轻省的。今天教会里的负责人常像当时的法利赛人,"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太23?4)。在美国称这种现象为"婆婆病症",意即婆婆常常挑剔虐待媳妇,而媳妇熬久了,一旦成了婆婆,就会立刻去对付自己的媳妇,产生了恶性循环。人很奇怪,通常会爱别人的儿子,而恶待他人的女儿。所以做人家的女婿总比做人家的媳妇容易些舒服些。这种病症不但滋生在家庭里,教会里也屡见不鲜。韩国教会尤为常见,如果你到韩国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十字架林立,几乎每幢大楼都有礼拜堂,甚至有些楼竟有三四间礼拜堂,让你不知该上那间做礼拜。照理说如此福音兴旺的教会必定纯洁无瑕。可是当你稍有了解,同样会大惑不解。在韩国的大教会,主任牧师的薪金一般会比国家总统的薪金加一元,以表明神的仆人比人的仆人要高,要更有价值。但教会里那些同作神的仆人的副牧师或传道人,却像奴隶一样,只有四处奔跑的份而缺少尊荣的地位。对于这样畸形的教会增长趋势,我们不敢妄作批判,因有神的怜悯在其间。正如保罗所表白的?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这一等是出于爱心,知道我是为辨明福音设立的;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意思要加增我捆锁的苦楚。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腓1?15-18)。




二、代沟的定义及成因

  讨论教会里的代沟问题,不单与教牧神学有关,同时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以及管理学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这几方面知识来分析"代沟"问题,给"代沟"下一个定义。所谓"代沟",显而易见,"代"是指传承上的间隔;而"沟"常指鸿沟,但实亦指沟通。意即由于沟通性的断层或渊源性隔离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既然出现断层或隔离,便需要桥梁,以达沟通的目的。其实沟通性的问题随处可见?同样的一句话,有的人听了并不是听不懂,乃是因为根本不想懂,所以就会产生误解。但沟通的目的是为交谊,而交谊性的问题却与沟通性不同。沟通是属于意念上的交流,而交谊不单有意念上的交契,更有投入和整合的意味。沟通是人与人思想交流的初步。虽然我讲的你听懂了,你讲的我也意会了,但要我们彼此深入地交上朋友却不那么简单。交流、理会不成问题,可还是会各持己见,各走各路。因为要彼此认同和契合却还未必。台湾流行一句话说?"保持距离,以测安全。"这正是交谊性问题的写照。总而言之,代沟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年龄和观念的不同所造成的沟通缺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情谊、交谊的间隔和拦阻。为此,教会应当竭力避免沟通性和交谊性的问题出现,亦得在这方面尽力尽情处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30 15:03:3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0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1. 沟通性的阻塞

  既然,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沟通是观念和理念的交谊,如果彼此的观念和理念无法认同,代沟便产生了。观念和理念的交流是由两个因素促成的"发讯"与"收讯"。我们在智商考验中常出这样的问题?"电话"与"电视"有何异同?当你有理念的时候,你的回答是"都为通讯工具"。可一般的人都可能解答说?它们都带"电"和"声音"。由于这样的答案太过具体化和观念化,因此只能得半分的成绩。要是有理念的抽象性回答,应该说 ?电视是单向的,只收视不发讯;电话却是双向的,既收讯又发讯,但二者都是通讯工具。这就可以得全分的成绩。我深信神的儿女中没有一个是傻子,作为传道人更应该把每一个神的儿女看为智能之子。基于这种心志和先设性的证道,就能有意识地在宣道时,不但让人领受神的道来认识神,同时也促其成为有智能有学识的人。因此,传道人不应该有只懂神学,其它的知识并不知晓的自卑感。其实神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能让一个人的思想更加开阔,知识更加渊博。当然了,有些神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仅懂圣经,其它的知识却一窍不通的思想狭窄之人。若是这样的话 ,这种神学院就不应当称为神学院,而应当称为"牧师职业学校"更为名符其实。过去一些神学院出来的学生都成了"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保饭碗牧师。难怪北京有位牧师会说出?"我们教堂里的人太多了,对面的佛寺却空空如也,你们干嘛挤在教堂里呢?何不到佛寺里,反正在教堂与在佛寺都同样可以上天堂"的话来,因他认为反正薪水就这么多,就挣这么一口饭吃,多一人还不如少一人好。这种莫名其妙,有违信仰的讲道,当然是事出有因的。因此我们理当要引以为诫,千万不要发出错误的信息,以免误人误己。

  "发讯"与"收讯"应当是双向的,才能产生共鸣和信息流通。如果你一直地把讯号发出去,却得不到响应,发到你口干舌燥就会自动停止。"代沟"的产生在某种程度意义上就含有单向发讯的因素。在教会里年青人一直发出"我们不舒服,我们要改革",而老年人有时听见,有时懒得理会,还是保持原样,充耳不闻、依然故我,年轻人发累了不是凭血气方刚的个性进行偏激的分庭抗礼,就是采取三舍退避的消极行动。有时候,老年人的确想收到青年人"怎么想,想做什么"的讯息,而青年却偏偏闭口不言,心里想你们想知道,自己猜测好啦,何必让我大费唇舌?结果老年人若不是不想猜,就是胡乱猜,猜错了便造成?“代沟”。为此,教会里的圣工人员,不论是传道牧师也好,是执事、长老、主日学老师也罢,对于信徒有形无形中所发出的"讯号"都应当接收得清楚。曾有一所教会在这方面的事情都做得相当不错,可是有一段时间,由于观念上的错误,把整个教会运作搞得一蹋胡涂。因有一个牧师认为:牧师、传道应当专务祈祷传道,而不应该做探访信徒的工作。其理由是:传道人若去探访,信徒必然会回访成了应酬。于是便提出牧师应当有"办公时间",即分为"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牧师在教会上班时理当处理教会的一切事务,下班回到家里关掉电话,两耳不闻窗外事地过起独居一室的安适生活。这种漏洞百出的观点,直接造成了信徒与牧关人员的鸿沟。因为你不探访信徒,信徒的心声你无法了解,就必然处于信息闭塞或"天线太短"的状态。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天线"长一点,清楚地听见信徒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就必须努力探访,才能耳闻信徒的心声,分析信徒的间距是什么,以便采取对症下药的有效措施,以根除"代沟"形成的不良因素。

  要保持"发讯"与"收讯"的畅通无阻,中间需要传道过程。所谓传道过程,在社会方式和传播学里称之为人的思想架构的配称。我们不论是去念神学,还是接受一些神学培训,其目的就是增广我们的理念空间。让我们在了解信徒的各种情况下,能通过有效而具体的分析,很快地找出问题的症结,同时也帮助我们开阔心胸,容纳教会里的各种言论,并在听受时有着敏感而正确的反应,及时体会其间的意义所在。举个例子:丈夫通常在下午某时准点回家,但有一天却有违惯例,竟然在午夜才回家。当他回家时,太太会怎么问?通常一定说:“你为什么这么迟才回家?"这种问话实在有欠艺术,丈夫听起来会觉得有拷问不信任的成份,当然心里就不舒服了,心里想(或反唇相讥)"我该什么时候回家,关你何事?"这样一问一答,事情必越弄越糟,不吵到天翻地覆才怪呢?!其实太太的"你怎么这么迟才回家"的话意是说:"我实在为你担惊受怕,等你等到心都发慌了",多么体恤恩爱的甜言,可由于表达的口气与言词的欠雅,惹起丈夫那因为汽车爆胎半路本要向汽车路钉发牢骚使性子的怒气,由于汽车路钉不响应,而使他孤口难鸣的骂劲,一转向便发在太太的身上来啦。可是作为太太一见丈夫无故发火,心里当然也怒气上涌回答道:"我这么关心你,你倒来骂我,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岂有此理!"于是便以其人之口反治其人之身。夫妇俩就这样无所事事而无事生事地大吵一场,吵到口干舌燥,精疲气喘后,太太心里想:既然如此,干脆把那本为丈夫预备的饭菜倒掉给狗吃,算了;事到如今又饿又气的丈夫一见,当然会怒火中烧,心想:此妇简直不可理喻,于是便趁机离家出走,导致夫妻失和家庭破裂的悲剧。这完全是由于沟通的阻塞所引起的。其实,如果作丈夫的博知饱学,涵养深广,对于太太的问话所发出讯息,通过自己理念的容量涵括,把信息转运和传译,就不会产生以上的短路情形。面对太太的问话,他会委婉地说:“亲爱的太太,你刚才的话意是不是说,你因为深爱我,盼君早回心里慌呀!”太太听了就会撒起媚娇“人家就是这个意思嘛!”便蜜滋滋地从厨房里端出饭菜汤来,嗔言道:"人家已为了你温过三次?!"这样夫妻便卿卿我我,送情说俏,岂不是温情长驻恩爱甘甜吗!然而由于丈夫思想狭窄没有容量,一听妻子的问话,一见妻子把饭菜给狗吃(有的人不倒给狗吃,而自己单独享用消受),便气得七窍生烟,成为了夫争妻斗的直接导火线。这是家庭的沟通短路的例子。这种情况同样适应于社交问题和教会问题的剖析。无论是社交性断层,或是教会性的代沟产生问题的症结都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发讯者发错讯息;一是收讯者收错讯息。理念不正确,容量不够宏大。

  这样看来无论是社会还是教会的沟通阻塞,责任不应当归咎于普通民众的乱发信息,老实说,一切的错误应当由上司或主管承担。即使是夫妇吵架,无论引因如何,一般来说都错在丈夫,当然后来太太也错在其中。因为本来丈夫孤掌难鸣,经太太的合作,便你来我往地大吵大闹,把整个家庭弄到针锋相对的悲情中,这是家庭问题的成因。其实社会或教会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主管或上司无法接收或无法真正理会来自基层的信息,一意孤行地作出一些激化矛盾的事情,还堂而皇之地宣称是按原则办事,这种不负责任的借口言辞,是加剧代沟的激素。因此我们应格外谨慎,以免重蹈覆辙。以前我比较侧重于哲理神学和教义神学,如今我发现教会内部的诸多矛盾产生,而开始注重圣经神学和教牧学方面的教导。

  教牧学里要求一个拥有权柄的人必须有两个基本质素,一是权柄源于权威性的博学,另一是具有谦卑的态度。意思是说你越有权柄就要越用俯就的精神去亲近众人,以表明你根本不需要以权柄压人治人。否则,你必失去本身的权威。我们的主耶稣"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腓2:7-11)。就是因为本为神的耶稣,甘心降生在马槽,上十字架,这不但不会影响他伟大的神格,而是使他的人格更显伟大和高尚,所以神把他升为至高,让一切都臣服在他的面前。由此可见,在上的主管管人只有用谦卑的心志面对众人,才能赢得众人的拥护爱戴而心甘情愿顺服。说实在的,如果在上的主管不谦卑,在下的众人是不会顺服的,所以教会里的牧关人员应当在凡事上"三思而后行",以预防教会断层的生成和扩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0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2. 交谊性问题或交谊性的缺陷

  在社会心理学或组织学里,通常把交谊的实行称为委身。社会上的每一种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文化,这就是一个组织内部的习惯性或通俗性动作及规范。当组织文化处于强而有力时,无论组织外的世界如何引诱和影响,其内在的凝聚力都不会动摇,而反而会越来越强大。因为在组织里的每一分子都能切实地把组织的价值当作自己价值的取向,所以自然会生发出为组织?头颅、撒热血的豪情壮举。因何如此出人意料的效应呢?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人在组织里会油然而生地对组织的宗旨或组织使命委身,也就是把自己委身于组织的宗旨和使命里面。同样的,基督徒为何能甘心乐意地事奉神呢?!乃是因为委身于神所托付的使命(参太28:18-20)。保罗说:"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这就是宗旨性的委身。然而有了宗旨性的委身是否就完全了呢?不见的,宗旨性的委身只占组织文化的大半部分,尤其重要的应该是彼此间的委身。有了宗旨性和彼此间的委身,才可以巩固和加强组织文化。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会有意无意地委身于祖国的文化和命运。就中国而论,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和国运委身比较出色,但在彼此的委身却不尽人意,可以说彼此委身的缺憾是中国无法真正强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中国为了改变彼此委身不足的弊端,便把宗旨性或使命性的委身理念极度化推崇一些代表性的所谓英雄人物和事迹,作为人们攀摹效仿的心仪偶像。这种政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起极大的作用,可是一旦精神松懈、思想解放或观念更新,就有可能崩溃。不是吗?如今的中国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观念是一切都向钱看。在“见钱眼开”的思想主导下,其它的一切就自然随之瓦解,彼此的委身就根本谈不上了。由于没有彼此委身的理念,真打起仗来一定胜负难料。因为人人心里都在想:"最好你去死我**”,最好别人的孩子成炮灰,我的孩子享清福。"这样的心态在战场上怎能大获全胜呢?!究其原因就是人愿意委身国家,却不乐意彼此委身。

  如果你念了组织学就会一目了然,人不但要有宗旨或使命性的委身,还要有彼此间的委身。在基督教会里尤其注重这两方面的教导,圣经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参路10:27),接着又要求说:"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10:27)。前一句是宗旨性的委身,而后一句却是相互性的委身。如今教会最大危机是虽有宗旨性的委身而缺少相互性的委身。再拿另一个例子,美国文化因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人民既有委身于国家,更有彼此之间的委身,根据统计,美国人民每年私人捐输慈善及教育、社关、研究事业,总计逾2,500亿之壮举,为国民彼此委身关怀之实证。正为此,一旦国家发生危机,全民都能一心一意为国捐躯。这就是说,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有彼此委身的真实,能在危急情境中将彼此的委身兑现成委身于国家和民族使命去。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保罗对我们的劝勉是:"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2:5);"你们当爱神,投身拓展神国度的事工"以及"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等(参可16:15)都是强调宗旨性的委身。但由教会和信徒没有相互性的委身,结果常是孤军奋战,必然危机四伏难见成效,甚至有可能因势单力薄,劳而无功。我们在美国研究篮球心理学的时候,发现不论是打篮球还是踢足球,都应具备众人一心团队精神的基本条件,才有胜券在握的可能。假如你用五个投篮好手组队应战,并不一定能大获全胜,原因是这些投篮好手,无论那一位抱到球,都有可能赖己艺高独自运球至投篮,这种缺少合作的球员,本为五条蛟龙,如果没有彼此委身,只能成为五条蚯蚓。中国有句名俗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圣经说:"以色列众人彼此连合如同一人"(士20:11);又说:"上阵的得多少,看守器具的也得多少,应当大家平分"(撒上30:24)。都充分说明了一个团体或像教会这样的有机体,只能在同心合一的前提下,彼此相互委身方能成事。若是不相互配合,不互相支持,人人都想独占鳌头、独树一帜,结果必然一败涂地、一事无成。

  我在念军事哲学时,以军事理论了解到现代的兵种分得既细又多。我们在此列举出步兵、炮兵、装甲兵这三种。步兵是持械步行冲锋陷阵;炮兵是就地发弹,摧毁敌方使之成为炮灰;装甲兵却是隐身直捣敌方腹地。现在请问:在这三兵种打胜仗谁最关键?答案当然是步兵,因为无论炮兵怎样猛烈攻击,装甲兵如何威武逼近敌营,如果步兵不合作,不去占领敌方阵地,把胜利旌旗插在敌方的上空,胜仗仍不成胜利。可老实说,在战场步兵最重要,同时也最危险,假如整个部队不合作,不彼此委身,又有谁肯充当容易成为炮灰的步兵呢?我常到中国的一些山高路远的地区,心里会油然地佩服中国治理方略实在伟大。它不但能用理念占领每一个偏远地区,还派人去经营开发那个地区,并使那山高皇帝远的人民依然驯服于中央的统治,尤其是那沿山势开发的梯田,让我感触特深。若不是祖辈的勤劳与勇敢,靠那些简陋的工具,付出苦力和汗水,得以筑成,叫今天的年轻人谁愿意再干这等苦差事呢?而中国政府只用几十年的时间,便把旧社会中的整个制度和思想彻底地改变过来,这绝非一件易事。中国政府却能治理得如此完善,实在让人钦佩不已。话说回来,教会里神的仆人和儿女们都应当具有顺服主权、并肩作战携手拓展神国度的正确理念,才能使教会的治理日臻完善。

  从交谊性理念的原则看,由于新陈代谢的必然,代沟的出现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你知道吗?谈判分为长桌谈判和圆桌谈判两种:长桌谈判的特点是宾主分明,而圆桌谈判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无法看出宾主之分,这是在方方是宾亦主,是亦主亦宾的平等地位中进行谈判。说实在的,你在任何制度的管理上,如果有圆桌的感觉,其态度必然与在长桌上的感觉不同。这种虽然是社会触觉的心态形成,但在学术或教会上亦然。记得韩愈在《师说》里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就是无论年龄比我大的长者,或者是年龄比我小的后生,只要他有知识懂道理,我就要拜他为师。因为作我老师的是道而非别的。可在现实的中国如韩愈的"吾师道也"的人实在廖廖无几。一般的老者都会对年轻人夸口:"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长",难道真有这样的老资格吗?非也!如果真的吃盐比你吃的米多,不单会被咸死,甚至早已成了咸鱼了,还有人样吗?!真的过桥比你走路长,不是腿瘫,也早撒手人寰了,还能在此夸夸其谈。像这样乱讲话讲大话的人,无非是想用老本盛气凌人,怎能让人心服口服呢?!早期处在极统治下的人,都是口服心不服;而现在的人却大相径庭"心服口不服"或"心不服口也不服"。其实"口服心不服"的人很可怕。因自己的人格受到严重的扭曲,而"心服口不服"的人也不见得可爱。可能他本来对于老年人是很佩服的,也耳闻他们曾历无数的风风雨雨,或他们身上的确有非常特别的本质,可一听老年人自吹自擂的时候,虽然心中佩服,可嘴巴难免要顶撞几句。结果老年人听了就生气:年轻人没教养嘴巴硬,到底什么意思?年轻人也不甘示弱:就这意思么?一来一往,老年人气得七窍生烟,年轻人变得连心也不服了。倒霉的还不是都怪责别人,再不然就“代沟”一词敷衍了事。

  如果你作领袖,遇到下属与你顶嘴,就应当慎思明辨,含笑作答,包容过激言辞,才不至于失去领袖风范。在美国我们可以作弄总统,随便开总统的玩笑,甚至大骂总统一顿。作为总统不能与你一般见识,不会伺机反驳报复,相反的,会很谦虚写信向你道谢。有一次我故意写一封信给总统"尊敬的总统阁下,最近老是看不见你的笑容,你那紧绷的哭丧脸究竟什么意思?"结果总统真的回信向我说明什么意思,最后还加上道谢的言辞。我们开总统的玩笑根本无伤大雅,为什么?因为凡是要开你玩笑的人,你千万别把他当成恶意,反而应该为他与你比较亲近,要与有更亲密的接触和建立更深厚的情谊关系。既是如此,你就在玩笑的轻松中与他进行沟通,一沟通才真正地认识你、喜欢你,一旦如此,虽还会口不服但心里却能诚服。反过来,如果你与他的玩笑针锋相对,大骂出口,必然引起他更强烈的反感,这样当然会导致口服了其心仍越发难服的情绪。为此,我奉劝教会的领袖应当特别小心地去处理与下属的龃龉。我现在提问一下:什么东西可以折断骨头?其实能折断的工具并非铁锤或石头,乃是柔和的舌头。究竟柔和的舌头会如何折断骨头呢?当然不是用撞击,而是用舔的辨法,最终骨头自己断裂了。为此所罗门才深悟出"恒常忍耐,可以劝动君王。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箴25:15)。因此,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通常讲话都应当避免尖锐,而要学习柔和的表达。

  当我们把上述的一些理念弄清楚的时候,不难看出:所谓的代沟问题并非因年龄的差距和年代的不同所引起的,而是因为理念的差异所造成的沟通性阻塞和交谊性的缺陷,致使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无法认同而难以投入。如果人能全心投入的话,即使沟通有问题也无伤大雅。因为在投入的过程人自然会逐渐体会、理解以至于认同。为此,我常提醒在教会当牧师传道的同仁,在为人施洗时一定要对受洗的人,提出三必答的问题(通常教会都考问两问题):第一"你是否愿意把自己完全交付给耶稣基督,接受耶稣为你个人的救主?"领受洗的人必要作答:"是的,我信耶稣基督是神的独生子,我情愿从此以后归属耶稣基督?"第二是:"你是否相信新旧约是神所启示的,是我们真理、信仰和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受洗人一定要答:"是的,我相信。"这才表明他已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真理??神的话;第三是:"你是否愿意把自己交付教会,在神和众人面前表明自己从今而后要尽己所能地服务教会、委身教会、顺服教会对自己生活行为的监督与惩戒并乐意取出十分之一的个人所得奉献给教会,作为教会运作的经费?"受洗者应义不容辞地回答:"是的,我愿意。"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之施行洗礼,让他正式归入教会。若他对以上三问的任何一问存有异议,都不可草率地为他施行洗礼,我本人就是毫不礼让地根据这三种要求为人施洗的,否则,就不为之施洗,绝对不能讨价还价,视情而敷衍的。因为只有他自己甘心乐意地作出这三种的宣告,即使有一天他觉得这个教会不好,想移身别的教会的时候,牧师就有权提醒他,不准许他离开这个教会。如果他执意离开,你便有责任修理他。也许他会不服气"我不喜欢这个教会,到别的教会去作会友,与你何干?你要修理,我就偏不让你修理。"这时你可以凭着受洗时他教会的委身宣言劝责他:"为了不让你的良心麻木,我将义不容辞地对你进行教育。因为神已经把你托付在这个教会,并将这个教会交付我牧养管理,我就有责任好好地带领、劝勉你。"如此的劝诫他会自觉理亏,不得不接受教会的规劝。由此可见,信徒在受洗入会时,对于教会的委身一旦清楚,日后在教会的生活中就能真正地长进。若是没有对教会的委身,要他长进谈何容易!

  我本身虽是专务神学教育,不在教会负责牧师之职,但我在教会中就作长老,参与教会的管理工作,因此一般信徒都能敬爱我。有一次,一位信徒找我说:"唐牧师,我要与你告别了!"乍听见吓我一跳:"好端端的为何说出死气横秋的话来,你又不搬家,告别作啥么?"他说:"因为教会里的牧师对我有成见,一直夺走属于我的机会….."唾?四溅滔滔不绝地发起牢骚一大堆。于是我截话说道:"请你听我说,你不要这样怨天尤人,如果神给你机会,没有人可以夺走的,况且你不是一个游牧之民,怎能因自己的情绪喜好随便搬迁呢?"经我这一劝,这位满腹委屈的信徒终于留在教会里了。毋庸置疑,教会里的信徒并非游牧民族,不应该过那种游离不定的生活。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到以色列去,就会清楚看见这个从古到今的柏杜因游牧民族他们由于一直搬迁,不曾有机会安顿下来建设自己的社会和国家,时至今日,其民族的成员仍然难有所成。因此不容许教会里的信徒随便搬家,不把教会当教会。即使对教会有一百个不满意,仍要乖乖地留在教会里好好祷告,学习顺服,慢慢地体会觉悟神在你身上的旨意。曾有一个信徒对我怨叹:"这个教会里的牧师不但没有让我得到很好的喂养,而且还时常恶意相向,我是非走不可了。"我说:"如果你是顺服神的儿女,这又有何妨呢?牧师不牧养你,你就起来牧养牧师好啦!" 或许有人会反驳,反正教会都是神的家,信徒搬来搬去仍在神的家里,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说实在的,信徒如果不是为举家迁徙的缘故,对教会稍有不满意就搬走,搬到最后无处可搬的时候就会流离失所。不但如此,有了搬迁的意图的信徒都说明了他无法彼此委身,这样的信徒实在没有办法在真道上长进。所以他必然在搬迁的过程中,其灵性会越发软弱。为此,教会应当抓紧信徒彼此委身的真理教导,以免使教会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而应当在彼此委身的前提下。"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4);"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联络的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4:15-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30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觉得好些教友世家的孩子,信德还不如我们这些后来领洗的呢
他们很多信仰是出于对家长的服从
而我们这些后来的倒是发自内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3. 适应性问题:适应性的剖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每一个有机体都具有其适应机能,通称为机械性的适应机能或机械性的适应反射。意思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里或环境的变迁中,有机体里的那与生俱来的那种内在适应性必会本能地发挥作用,使有机物在任何的环境中维护生存的权利。举个例子:我在美国每天都要有一次浸泡在浴缸里,洗一个轻轻松松舒舒服服的澡。但到中国来尤其是在乡下没有浴缸又缺少自来水,怎么办呢?因为我是活人而非死人,当然要在所处的环境中学习适应,待到回家时又要适应家里的环境,这是必然的。又如生活在南洋的人,一般一天要冲两次凉,一旦在冬天到东北来,一冲凉就结冻,一天冲两次不是等于要了他的命!为了自己不至于冻僵,三个月不洗澡又有何妨呢!这就是适应过程的自然反应。通常人在适应过程中都三种反应。一是逃避,即一旦遇到与自己不相调和的问题或状况,因无力应付于是便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否则他会命丧黄泉。于是遇到困难干脆退避三舍,一逃了之。今天教会里有些信徒就是属于逃避型。他们到教会里去像上饭馆一样,如果饭店里煮的菜味道不佳,就跑到别的饭馆去用餐,反正就是回避差劲的,寻找美食的。同样的,有些信徒一发现这个礼拜堂讲的道不好,就跑到其它的礼拜堂里去听道,反正整个市内不下两百个礼拜堂可任由我选择,何必憋在此堂窒息呢?这就是适应性机能中,由于不想适应而生发逃避的心理态度。

  第二是僵化。有些人一碰到事情,由于害怕自己受到牵连,落在其中,就逃之夭夭。可有些人却不习惯于逃跑行径,大有"与阵地同存亡"的架势,于是便"冻"在期间不动声色。正像火灾临到,有恐之引火烧身者,可能在火势还未延及便赶快逃走,而有些人却因为事情来的太突然了,便死晕过去,无法跑动只能身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情态。我不知道你有否过伤痛难忍而进行的麻醉的经历。但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手折腿断,刺痛难忍,必然会晕死过去,为什么呢?因为不昏迷的话,他有可能会因奇痛攻身而命绝,所以他只有在昏死的态变中,才能支撑住。虽然醒后仍疼痛不已,但至少能硬挺得住痛苦的折磨,这种情形属于天然麻醉。无论是自我麻醉,人为麻醉,还是天然麻醉,都会使人在适应过程中产生僵化的心态,以至于麻木僵化呆板。

  第三是反击。在适应的过程中有逃避的,有僵化的,还有过激敏感的反击反应。这种人每逢与人谈话,或耳闻本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言语时,会不自觉地生发对抗情绪,好像时时准备与人大干一场,常常显示出不甘示弱硬拼到底的凶相。或是无论对什么事或什么人的言谈都产生过分敏感的情愫,凡事都要绞尽脑汁地加以猜测,指望从中得到某些蛛丝马迹,可便防患于未然。我初到中国,有一天早晨极亲切地向人打招呼:"早安!"这本是平常的一声问候,没想到那人竟虎着脸对我说:"你这是什么意思!"真是莫名其妙!我心想"早安"就是"早安",那有什么意思?!其实那人心存一种反击性的防范心理,认为平白无故地问我"早安",肯定有什么企图,说不定先讨好我,然后开口向我借钱也未必。管他怎么猜,后来我想了想不理睬他算了。管他心里怎么想,转向他人道早安,还是心安理得。

  教会里有些人舒服地闲着来教会,既不作事也不多讲话,以免得罪人又得罪神,静观其变以明哲保身。他想反正我是为主的缘故上教会的,如果我不作礼拜,万一神的手管教我,到时还是我自己吃亏。于是不管教会如何,只要我受得了礼拜还是照常不误,管你讲台上讲什么都无关紧要。而另一些人却不同,当他们听道不舒服时,讲道人下台时,就上前与他辩论一番,让他今天下得台,以后上不了台。有更甚者还直截了当地责问(我还没有这样经历"你这篇道是否是专讲给我听的!你到底是什么意思?……"面对这样的人,你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理直气壮地回答:"你还没有这么伟大!让我花费精力为你准备讲章,万一你不来听,我岂不是白费心思了吗?"作为传道人千万不要单为一个人预备讲章。如果你拼命地祷告几个礼拜,查考了许多资料,搜集了诸多的资讯。这样为人呕心沥血地准备讲章,是单为一个人,结果神作弄你,那个人那个礼拜偏偏没有来,你不是很可怜吗?因此,我们讲道的对象应当是全会众;讲道的动机是因神让我讲,以传讲神的信息给神的子民,我不能不讲;讲道的目的是让神的全体子民得到喂养得以长进,有关这方面的信息留待《教牧学》或《讲道学》再加论述,在此就不赘述了。假如你讲道后,真的有那充满反击个性的人与你对抗,怎么办呢?"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西4:6)。

  照我们所了解所看到的,如今的教会都存在着这三种反应情态的人。我不知道你属于那一种,或者是三种反应特色都集中你身上,或是仅具有某一种,也许是反击性反应比较强烈的吧!因为现时代的青年知识比较广博,懂得的事情也比较多,对老一代的会产生一些轻视的态度。也许可能以第一种反应响应:认为既然这个教会如此庸俗无用,到别的教会去好啦!或干脆另起炉灶自立门户,自己开设一个教会,自己组织一个查经班。走这条路线的人,说实在的,还是比较客气的。不然就处于僵化状态,既然我无法力挽时势所趋,就来个充耳不闻,眼见不怪、沉默不言,好像鲁迅诗中所写的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反正我是无能为力的,让神自己看着办好啦!这种置身事外、明哲保身、麻木不仁的僵化,必使教会更显苍白无力,亏损越来越大。如果不是这样,也必然会采取反击行动。既然教会混乱不堪,牧师烂崽一个,干脆把他搞掉以快慰人心。于是就故意制造一些麻烦,让牧师自觉大势已去,老命难撑,逼于无奈只好自动辞职。可是当有朝一日真的牧师解甲归田,自己当家作主,方觉原来家长何其难当,家事如此繁锁。不但需要日常的"油米柴盐酱醋茶",连那最重要而常被忽视的水都要费心的经筹,否则家计难持,些时才会设身处地地哀叹:"持家难哉!难持家也!"为这缘故,我们千万别对教会有所挑剔,即使有什么不满意,也当冷静思考,以礼贤下士的高风亮节,在彼此委身的意愿上,同甘共苦,尽己所能地促使教会长成满有基督的身量和智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代沟的剖析与解决

1. 从社会和管理学的层面看代沟问题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知道造成代沟有三个非常特殊的因素:社交的阻隔;人与人之间彼此委身的失落和适应上的反常反应。如何解决社交和彼此委身的两大问题呢?首先我们应对社交性问题产生的两大因素稍作分析。第一是认同过程,所谓的认同过程有以下三个型式:一是统战性的认同,即形式性的认同。例如社会流行白色衣服,人们白色衣服就会产生形式性的认同,若不穿白色衣服就会不舒服,因此会想方设法地穿上白色衣服。又如所有的女孩子都留长发,如果有个女孩不留长发,心里必定不舒服。凡此种种就是形式上的认同。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辨能力和个性塑造的增强,人们对于社会的普遍流行会感觉到认同并不能使自己心理舒坦,而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才能满足心理要求,这就是所谓的"个性"。个性的形成,势必造成自尊,对自我的价值有了充分的理解与肯定,于是便产生了价值认同与身份地位认同的强型意识,只有在身份的认同上,人才愿意有所投入、有所委身,使自己活得更自在更潇洒。教会要求基督徒受洗,不但是让他产生形式认同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他的位份认同,使他真确地知道自己在教会里有了基督徒身份的自豪感。在香港,一个受洗的人,可以领取一张受洗证,证明自己已经成为某教会的会友。虽然这张洗礼证无法保证上天堂,但起码可以担保他进坟场。因为在香港有了洗礼证就可以轻而易举在死后进行土葬,所以香港教会颁发的洗礼证,对于信徒料理后事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身份的认同。以前在中国或有所谓"文化基督徒"之称,好像其它的基督徒都属于非文化的人一样,如此自表清高以示身份特殊的自诩说法,只能成为不作礼拜的最好托辞。因在他们的观念里,认为三自礼拜堂里的讲道人都是一些无道可讲的混混,根本不值一听,而家庭教会是非法聚会,于是为了掩盖自己不作礼拜的事实,同时又为了表明自己是鹤立鸡群的文雅之辈,就自诩为"文化基督徒"。幸亏后来教会觉悟到此名称对教会身份认同是一个极大的败笔,才不再鼓励和怂恿所谓"文化基督徒"异殊之称。

  三是生命化的认同。这是一个非常深化而高级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但要求基督徒要接受洗礼,而且还要求他必须乐于听道查经的生活。为什么呢?因为要让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他的心里,使他的生命在神的道中得到净化和升华,而不至于在自己的成就和伟绩中自夸高傲,反倒能促使自己以神的道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导向。教会里的每一位基督徒若都有此生命化的认同,教会的前途必然是光明无量的。尤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林后8:2)。这就是生命化的具体表现。

  教会里有文化的人能坚持不懈地参加崇拜生活,表明他已有了形式性的认同。如果能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付给主,委身于教会,承认教会里主的仆人或执事的属灵位份,便是身份性的认同。而至于生命化的认同,即是能让自己融化在教会的整体运作中,以真的理操持和传扬作为终身的目标,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注重于神的道的兴旺和履行,这实在是教会的福份。若是没有这三种认同,教会必然走向彼此乱猜忌,分崩离析的地步。教会里的信徒若单有形式性的认同,一旦出现状况,必然逃之夭夭。但如果具有了身份性和生命化的认同,即使出现代沟,尚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动荡和冲击,所谓的"不看人不看环境,只要看主就可以啦!"然而事实上,人既然看不见主,就只能看人啦!因此,传道人绝对不可以说也没有资格说:"我是凡人,我有人原有的软弱和败坏,你们千万不要看我,要专注于主。"相反的应当像保罗一样理直气壮地宣告:"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因此,在教会里应当有鼓励性的生命认同,即内在化的生命认同,以促使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充满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参弗4:16;4: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2.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剖析解决教会里的代沟问题

  从社会学里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任何有机体都有两种基本需求。一是生存性的需求,即为了生存,人自然而会付出代价。温州人分布世界各地,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四处奔波。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山上梯田,要不是吃苦耐劳的老祖宗早已开恳好了,叫现在的年青人去拓荒开梯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就是叫他们去耕种这已筑好的梯田,又有几个年青人乐此不疲呢?更不要说让他们去开恳梯田了。即使今天有商家愿意出资雇人开恳,恐怕年青人都会说:"干嘛要以这苦活**,何不到外面的世界去捞钱更容易呢!"难怪我发现这里的年青人都不愿留在家乡,为了出门捞钱,而放下这里梯田不经营。可是无论到哪里人为了生存,什么事都会做的。不但如此,人还有另外一种比生存更重要的需求,即生命的成全。如中国人到世界各国去,起初是为了生存,而现在可不单是为了**而维持生存,乃是为了表明自己是一个大有成就的中国人而努力拼搏。说实在的,我无论到那一个国家,所见到的温州人确实成就不凡,比广东人真的强多啦!广东人跑世界至今为止仍在为求生存而疲于奔命,你无论在那里遇上广东人,问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到此干活?"他们必定回答说:"找吃的,找头路,找工作么!"而温州人却不这样,他们不是找吃的,也不单为找工作找钱赚,乃是要成全自己。同样的,在教会里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留在教会里,又要解决代沟问题,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让他能成全自己。如何让所有的基督徒在教会的具体事工和事奉上成全自己呢?首先要培训他们,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教主日学、带领团契会、主持带领其它的小组聚会等等,让他们可以成全自己。因为他只有在具体参与的事工上,才能真正认知发现自己的价值,才有可能恍然大悟:"原来我还能讲故事呢?"而且久而久之,叫他不讲故事还有不舒服的感觉呢!当然了,他要讲故事,必须先听故事,要教主日学必先做主日学的学生,直到他能教能讲的时候,他会从根本上加以认同教会的事奉和事工,其代沟问题当然也就迎刃而解啦!可是不要忘记,信徒参与事工和事奉,其有益于代沟解决尚属小事,而他要是不参与具体工作,导致忽视或对自己的恩赐无知从而虚度年华、白占土地那才是真正的大问题呢?

  今天在教会里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整天绞尽脑汁却在想代沟问题的成因,恐怕只会对代沟问题深感棘手。如果每一个人都了解社会心理学有关人的生存和成全问题的理论,其正确对待代沟问题的心态必然会清晰可辨。举个例子,某人在工厂里以勤劳务实,工作一丝不苟而得老板的青睐和赞许。正由于此,老板提出给他加薪,可是谁曾料到,此人在月薪二千二百之时兢兢业业,而当老板每月为他加薪五十元,他竟辞职不干啦!究其原因是因加薪太少,此人以为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如果老板识其殷勤,常加表扬赞许,对于此人是一种能接受的人格尊重,他必然心里美滋滋而越发勤恳。可一加薪,他心里不平衡啦!觉得用这么少许的钱来肯定我的工作,真是没有意思,太不尊重人啦!说实在的,无论什么人若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绝对不肯再付出任何代价,只有需求得到满足时方肯付代价。正如做母亲的在没有任何酬报的情况下,仍毫无保留地为儿女鞠躬尽瘁,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母性需求从养育儿女的事上得到满足。许多传道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地为着教会,为着众弟兄姊妹付极大的代价,仍心甘情愿,其原因是他在具体的事奉和事工上已经满足了教牧性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教会里务要尽其所能地满足众圣徒的生存需求和成全自己的渴望。保罗说:"你们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就当遵他而行,在他里面生根建造,信心坚固。正如你们所领的教训,感谢的心也更增长。"(西2:6-7)。

  再者,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在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里,最重要问题是权柄权力和利害问题。教会里绝对不应有利害问题,因教会里面既不讲"利"也不提"害"。若是要讲到"利"和"害",教会已不成教会,而成了社会或社团啦!因此教会不能以利害作为基因来解决代沟问题。教会在权柄的问题上却常常出现问题。有些教会对权柄问题产生误解,碰到不服权柄的人大吵大闹,就采取权柄分配(分给吵闹的人当长老,希望他作了长老不再吵闹),以图平息风波,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人吵闹的原因并不是要获取权柄,而是不服权柄。若是你企图以给予权柄来解决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相反的他可能会因拥有权柄更加不服教会的权柄,从而使问题更为扩大更难解决。也许他吵闹的原因是认为教会的权柄运用不当,不够公道正义,那么你应当从权柄运用的调整入手,方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在管理学里,还是在治会学里,权柄与权力的不当运用都将成为问题形成的症结。因此,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若是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有关权柄运用不合理的方面加以分析和透视。

  所谓权柄利用不当有两种表现:一方面是资源分配不当;另一方面是下属启用不当。像这样分配不当和运用不当的事例,在中国从古到今的历史中已屡见不鲜。为此,如今的职能部门已开始特别重视这个问题,然而由于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或说是个人保护思想的助长,对形成这种问题的三个病态,仍得不到完美的解决。

  无论是组织里,还是管理上,病症一是不知才:有才而不知是非常的无知。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或组织系统里都可能隐藏着一些难得的人才。你若不认识,就必不尊重他,更不会像刘备三顾茅庐去寻找他使用他,以至于使合用人才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掉。作为教会里的牧关人员,对教会里的每一位会友的职业、资质、恩赐等都应了如指掌。曾有一位牧师对在他教会里做了十年礼拜的会友问:"你是做什么的?"原来这位会友是一个医生,诸如此类的事例要是归咎责任,当然是错在牧师,而非会友。国家社会有不知才之现象,教会当然也不例外,不知才,埋没人才者大有人在。

  病症二是知才不用。明明知道此人是人才,由于自觉弗如,便生嫉妒惧怕之心,唯恐用之会构成对自己的威胁,导致自己的地位不保,于是蓄意弹劾压制,让其无表现施才之机,此妒才之心是为大弊。教会应能识才更能任用人才。

  病症三是用才不信。就是提拔他在合适的岗位上却不信任他,以百般托辞故意不让其肩负重任,以致于才华无法充分地施展,只充当一个有名无实的角色。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均在此症中引发腐败而丧国势,此真为大忌也。如今的教会,据我观察用人都是用自己心腹而不用人才,其实心腹顾名思义常是生活在心灵腹中的蛔虫,总有一天会让你心病腹疾而自害己命。前天我从报上得知,现在中国试用副职选举考核制度提拔干部,这对于中国的发展是绝对有好处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致埋没人才;而能更好地发掘使用人才为国多作贡献。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已经发觉到资源分配不当和职员启用不当的症结所在。同样的,在教会里所形成的代沟也无非是因某些领袖、老年人由于不识才而无法让人才有所施展,或是虽发现了人才而不使用,或是用之而不信任,所造成的可怜的状态和病态而已。韩愈在《杂说四》里说:"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徒有千里马而无伯乐,千里马只能骈死于糟枥之间。"冯梦龙所著述的《识人学》里面专门谈论如何识辨人才,以及辨识人才的重要。我也曾教过《识人学》,就是教导教会的领袖应当怎么辨识人才,免得以貌取人贻失偏彼,造成教会的损失。总之,教会的领袖首先应有伯乐的眼光,以免在不识才,不用才或用而不信的泥沼中沦陷而无法自拔。

  社会学中的认同问题和管理学中的权柄问题,显而易见的都是造成代沟的首要因素,因此要解决代沟问题,首先要从认同问题和权柄问题入手。因为既然神已把教会托付给我们,我们就应当责无旁贷地解决教会的问题,力促教会日臻完善。如果我们能好好地研究《罗马书》十三章,就会非常清楚地知道所有的权柄都源于上帝,其功用是为了罚恶赏善。你千万不要认为罚恶赏善是国家的职能,教会那有这样的权柄?这样错误的观念实在不应该存在你的思想里,那么,教会当如何施行罚恶赏善的原则呢?即对那些工作不尽责的人,应该停止其工作,而对那些拥有工作能力又甘心乐意忠于职守的人,托以重任,使之自由地发挥才能,以报效主恩。至于那不肯工作又在工作岗位空占地土又懒又恶的仆人,就要采取"今年且留着,等我周围掘开土,加上粪,以后若结果子便罢。不能再把它砍掉"(参路13:8-9)的原则待之。实在来说,在这段经文,明显地让我们看见,像无花果这种贱树能移栽于葡萄园,已经是极受恩眷啦,而且给予适时的培育施肥,更是恩上加恩,若再不结果子,当然是照砍不误。因此,我们在神所托付的工作上一定要忠心耿耿,对于神所赋予的权柄也要运用适中得当,使我们在神的面前不但有所交待,而且还能得他的赞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3. 从教牧神学的层面看教会代沟问题的处理

  最后,我们从教牧神学的层面来看教会的代沟问题处理办法。治理教会最重要的是"以和为贵",中国有句老话:"家和万事兴"。至于"兴而不和"则是社会上常出现的问题,意思是在兴盛的过程,大家为了一己之私,经常引发明争暗斗、朋党之争。而教会应有别于此,既要兴旺福音又要保持和睦同居。保罗说:"若是能行,总要与众人和睦"(罗12:18),其意思就是说,在教会里无论什么人都不可以制造分离,彼此争吵,而保持和睦。就是与教外的人相处,若有可能也要与之和睦,实在不可能的话当然勉为其难,只要顺其自然就好啦!

  究竟在如何方能使教会永保和睦气氛呢?腓立比书告诉我们:"所以在基督里若有什么劝勉:爱心有什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腓2:1-2)。在这里保罗语重心长地提出保持教会和睦所必须做到的几件积极性的动态事情:

  一是要用基督的真理彼此勉励规劝,即本着神的道在基督里互相勉励而行;

  二是要凭真理的原则,以爱为出发进行安慰的工作,让那些软弱的人在爱心的安慰中可以获得力量而刚强起来,不至于倒退失丧。以赛亚四十二章3-4节说:"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他不灰心,也不丧胆……"就是爱心安慰的最好注释。经文中的"压伤"和"将残"与"灰心"和"丧胆"在原文中是同一字根,说明了人在灰心的时候容易丢失,就像芦苇被压伤后无法扶直一样,即使你使尽全力扶持住,它乃然会非常容易地歪倒下去。而将残的灯火若不吹灭,必然会造成乌烟瘴气的室内空气污染。虽然如此,我们的神仍有格外丰盛的恩典和够用的资源、供应,可以完全扶直压伤的卢苇,让将残的灯火不至于熄灭,还可以重放光明。我们大家知道主的爱徒彼得有过三次不认主的惨痛经历,而主不但让他仍站立得住,还让他回头后可以坚固许多的弟兄。所以说:"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加6:1)。因此说所谓爱心的安慰绝非故意的纵容或一棍子打死,而是让一个跌倒的人重新站立起来,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力量可以奔跑摆在前面的道路。

  三是在圣灵里的交通。交通不是出自个人情感的联谊,乃是在同领受的圣灵里根据同一信仰的真理进行团契。正如保罗所说:"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弗4:1-6)。

  用教牧学的观念来思想保罗所阐述的真理,可以清楚地知道,教会里的成员务要把教会当作家庭,对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应当以家庭结构的处理模式为出发点进行分析解决。一旦教会出现代沟或沟通现象,必然会有些人心中不舒畅,另一方面的人却认为我们在教会生活这么久,眼见教会如此兴旺,我们舒服的不得了,你们这些人竟有不舒服的感觉,真是莫明其妙?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不舒服,而另外的人却大有责怪之词呢?原因是没有人肯为别人着想,只是想到各人自己的事,于是便产生了各持己感的僵局。如果用教牧学的观点加以分析,人之所在感觉上彼此不顾及对方,是因人对事奉与事工的概念混淆不清,于是便在对话中出现感受不同的危机。事奉是面对上帝,只要向神负责而无须对人交待。正如你没有必要述说你为哪些事情作了多长时间的祷告,付出多大的代价,因为这是你与神的生命关系问题,与他人毫不相关也无须相告。一旦你向人倾诉称功,不但失去祷告或作事的意义,反而是出卖了自己。事工却不同,既要对神负责,更要对人有所交待。百夫长为仆人害病的事曾向耶稣告白说:"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作这事,他就去作"(参路7:7-8)。这就是事工意义原则。基此,在事工方面,你不但要了解彼此之间的上下职权关系,更要对托付你工作的人有个清楚的交待。即使遇到困难或棘手问题,都不能借故推卸责任,乃要诚诚实实也把困难或问题向你的主管上报陈明。如果你作为职权人,对于下属更当让他们向你负责。一旦发现他们有不如意或做出不对的事,应当及时找他们的谈话,帮助解决难处,这是教牧事工的基本原则。至于在事奉层面上的事务处理,作为职权人最为紧要的任务是顾全大局。其中包括确定组织的完整性目标和掌握单位进度状况的详细信息。所以一个在职的主管人一定要真真正正诚诚实实地活在神的面前,不断地追求灵性的长进,对圣经的真理应当有着非常清楚的理解,明确体会神的心意。不但如此,他还需要花时间统筹教会的事工,深入了解分析每一个单位的事工开展的实际情况,关注每一位职员(同工)的生活工作和灵性状态,卓有成效地不断鼓励士气。因为如果一个组织里的士气低落,就无法发挥组织本身以及组织里的个人所能发挥的潜能和效用。我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苏格兰的音乐,但你要知道每逢苏格兰军队出征时,苏格兰的风笛一吹,所有的士兵耳闻,就会振作精神奋勇前进。中国的八路军作战时不是2灿霉??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来鼓舞士气吗?就是现在的中国国歌一旦响彻高歌,同样能使国民身心振奋,勇往直前地为国争,以更大的热情去赢取最辉煌的成就。由此可见,鼓舞士气是发挥个人效能,获取胜利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纵闻各国国歌,首数马来西亚的国歌最为低调。由于马来西亚的国家独立并没有经过革命的获取,纯属英国突然间白手拱给的,因此他的国家采用了一歌"月亮光光,我们在河边散步诉情……"的情歌汗牛充栋,结果国歌一放,国民只在谈情说爱的那种卿卿我我的情绪中陶醉,难怪后来为了鼓舞人心,把以前的国歌进行大手笔修改,变得甚为雄壮而具召力,其目的同样是为了更有成效地鼓舞民心,以期全力以赴地投入国家建设。否则每一位国民都落在谈变爱的浪漫情调中,其国必将不国了。

  总之,当教会的主管悉心掌握到每一单位的实际情况,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继续鼓舞士气,然后根据事情的紧慢缓急,及时处理那些思想分散、意见不和的迹象。一旦发现分歧情绪,就要马上召集所有的职员进行讨论,采取果断措施扼止事态扩大。同时应该注意的是,作为召集人应具有整全意识,在充分认识每一单元的士气下的态度时,以谦卑的态度带领他们,让他们产生共识,千万不可滥用权柄或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发号施令。否则,你必然会权威尽失。另外,还要根据事实分析判断,若是错在你自己,就当勇敢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认错很丢脸。实在地说,勇敢认错并不是丢人现眼,因为作错事已经丢脸,若不认错会更丢脸,只有认错是挽回脸面的上策。我希望教会里无论是年老的,或是年青的领袖,都应当具有这种行政的策略和谦卑的心志,使教会的代沟问题在你的手中能迎刃而解"所以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在这一切之外,要存着爱心,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你们也为此蒙召,归为一体,且要存感谢的心"(西3:12-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4. 从神学中的教会论看代沟问题

  首先我们先谈谈教会论中所阐释的教会权柄,原则上说教会的权柄包括教导的权柄、治理的权柄和服事的权柄三种。教导权柄包含宣教和教导权柄两种形态,有关宣教待后再论。先论教导权柄中的圣经真理教导和切时性教育教导。

  A、圣经真理的教导?指的是教会有责任和义务教导神的儿女,使之有系统地掌握神的道,诸如主日学、主日讲道或祷告会中的教导等。

  B、切时性的教育和教导?这不单是指开办神学院,有计划有深度地培养一班教牧人才,还要在适当的时机开办学校,以期把上帝所交付给教会的教导权柄毫无保留地施用于整个社会的教育,克尽教会在社会教育界中的本份。如今中国的私立学校林立,为何教会却仍无动于衷?我们应安静自省。我相信几年后神一定会在教会中兴起人来改变这些不能满足神心意的现状,专心投入于社会教育的工作。无论如何教会最起码的作法,应当让教会的教牧人员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使教牧人员安心工作。对于信徒子女高考成绩好的,应当尽本份资助他们上大学读书才是,让教会的人才辈出。说实在话,教育要成功,唯有基督教才能以正义办学,培养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合用人才。

  纵观近代教会的办学的两条路线,一是以传教为目的的办学路线,收效甚微。二是因自己是基督徒而办学的,其目的是为了与别人同得福音的好处,方能大展鸿图迈向成功。因为国运的寄望是让所有的公民克尽本份,把最好的捐给国家,让国家繁荣富强。作为基督徒,由于对神所启示的真理有足够认识,已拥有真知识和真财富,更当为国家捐出自己的最好。求主保守,让我们作好充分的准备,投身于神要我们作的而我们却未曾开始的美好事工。

  记得我多年前神学毕业刚到教会事奉之时,一般来说经济大权都落在非基督徒的手中,教会里没有钱,想办一些事着实困难,真有一筹莫展的感慨。但奇妙的是神在如今,我发现神已把钱交到基督徒的手中。当神把钱财交还给基督徒,并非要败坏基督徒,乃是要成全基督徒,让他们能好好使用钱财,大刀阔斧地去做那荣神益人的事情。我相信几年后,中国的教会完全可以支持世界的宣教事工,成为宣教基地,充当拓展神国度的中流砥柱。为此,我们应当在异象中作好充分准备,以迎接时代挑战的来临。若要这样必先自身建设如今就当完善,以便将来可作出有力有效的适时响应。因此趁着如今,教会不但要用真理装备自己,还当及时处理内部所有的问题。

  处理教会代沟问题的方法,虽然可借用社会学中的一些原则性指导,而且还可以参照心理学及管理学的原则。然而教会毕竟与社会团体有着天壤之别,绝对不能死搬更套,只有神的道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原则。神的儿女要对神的道能有清楚的认识,一切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记得刚开始时,我们谈到同心合意的问题。对于教会来说,"同心"容易"合意"难,可在神学教会论里有关治理教会的原则,就能适中地解决合一的问题。我在教会治理的实践中发现,不能合一的原因是由于信徒彼此间没有真正地了解各自的意见,便出现僵持不下而至矛盾的结果。我们盼望教会能学习在合一问题上的三个原则性的要点:

  第一,在教会里,当一个人发表意见,尤其是建设性的意见时,其他的人都不能有针锋相对的论调。要知道反对是出自魔鬼,你既然不是魔鬼,干嘛要竭力反对呢?况且我们都是神的儿女,意见不同,你可以暂时持不同意的态度,却无反对的权力。所以我们应当把"反对"这个词从理念上清除掉。因我们当知,做这事的人,乃是同蒙天召的兄弟。今天教会里常有人宣布,持反对意见的人举手;这是绝对错误的说辞,而应该说有不同意见的人举手。所以你要教导信徒无论是讲话还是作事都应合乎圣经真理,方不至于造成隔阂,这是第一原则。我曾用了两年的时间在教会里除去那些错误的理念,从而让信徒建立正确的理念。

  第二,你知道吗?人为何会不同意别人的建议呢?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现在可以提出来分享,盼望你运用在实际的操作中。我问一问题,看谁会正确回答:"你会拉丁文吗?"一般人一定回答:"不会"。这是错误的答案。请问你还没有去学,怎么知道你不会!所以正确的答案应当是"还不会,你教我好不好?"同样的,人为什么会说不同意,其最大的原因是听不懂对方的意思,或是你提出异议他不能回答。正由于此,你更要悉心地了解,深入地探讨,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地持反对或不同意的态度,最多只能保留个人看法,否则你会给魔鬼留地步,这是第二原则。圣经说:"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雅1:19)。是的,我们应当先听再说,起码要把别人的意见听完再说。人在辩论中常犯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等不及别人把话讲完,便滔滔不绝地大声反驳,变成了彼此自顾自圆其说,而不管他人话中之意。把原来一场极其有益的辩论,变成吵吵闹闹不欢而散的抗争,多么的可惜呀!你知道吗?在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在所有发表政见的机会里都是阐述个人的见解,而不是推翻对方的言论。即使对方提出诸多的责问,他大可置之不答。因他知道每一候选人都具有同等的发言权。因此,你一定要在辩论中让他人有充分的时间发言,并要悉心倾听。就是在开会的有限时间里,仍然要让他扼要地说完。如果想了解详情,可以在会前或会后个别谈话,方可缓和会议气氛。今天无论是代沟问题,还是组织的错误,归根究底就是有人把不该讲的讲述一大堆,该讲的却只言未语,结果当然乱讲话,讲废话。因此,教会在开会时一定要有会议记录,让与会的人发表重点话题,碰到有质疑可以提问,但却不能彼此攻击,以防止有人信口雌黄、中伤他人,降低会议效率。辩论学"攻人不攻论"意指你不攻击他的理论而故意中伤他的人格,是绝对的错误的。你绝对不能在不服时说:"像你这样的人有什么用,能讲什么好话"的话来。拿但业未蒙召前岂不是也在对腓力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事实上最好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正是从拿撒勒这个穷乡僻壤出来的(参约1:46)。由此可见,在教会的会议中人既不该胡说八道,也不该随意攻击,只能有保留同意暂时不同意的姿态。因为当你深入了解别人意见时,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他的意见竟然与你是殊途同归的。因此,大家务必要以开扩的心,留些时间和空间给对方,就一定能达到归纳统筹的效果。

  第三原则是当一件事情讨论过后,如果你的意见与人不和,你仍有义务支持实施,这是基督教独具一格的精神。当这种精神应用在管理和政治层面上,俗称为民主主义。现在我就政治哲学里的民主精神提出一个问题,盼望你能正确回答。假如某教会有一百位会友,决议时要求半数以同意方能通过。可那天与会者仅有五十五人,议决时有二十八票赞成。请问:这个议案是否算为通过?当然是议决通过啦!因为在民主制度里,那些缺席者原则上可以说信任那与会的五十五位,所以说五十五位是代表一百,而二十八正好超过半数,议案当然算是全数通过。因此议案生效和施行。通过后依照规则每一位会友都应当全力支持,绝对没有权力横加阻拦。更不可以说,通过归通过,我不出钱出力,看你们怎么办?等到你们失败后我再作定论。如果你有这样的存心,我敢保证你必要承受上帝的责罚。因为我们是一个有机的整全身体,在代表性的通过里我们只有投入而不能袖手旁观,所以,我们应当在议事中慎重投票,绝不要彼此争吵,以致于造成心结,致使教会事工无法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在教会的议会里,你既不能生发反对情绪,更不能坐视不管,只能深入了保留同意而全力支持,在这些基本的原则指导下,教会才能铲除不如意的情绪。虽然意见可以不同,但在实际的原则里要合一,让教会的工作通畅无阻顺利进行。欲达此境,教会必须在会友入教时,就应当教导有关这一方面的真理,否则,必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但愿我们都能像腓立比的教会一样,从头一天直到如今都能同心合意,使那在我们心里动了善工的,亲自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1:6)。

  虽然从神学的观点看,神的工作没有人能够拦阻,但是由于人有所软弱,必然会拦阻教会的正常秩序和工作进度。因此我们应当自觉地全心投入教会事工,尽可能地避免教会发生口齿之争心意不一的现象。因为知道我们事奉神并非别人勉强我们才无奈地参与,乃是主爱的激励而甘心乐意献上自己作活祭。为这缘故,我们理当要存有常以为亏欠的心态,即常带着亏欠神和亏欠人的心灵到教会里参与事奉和事工,才不至于因自恃而拦阻教会的工作。

  亏欠感是灵性的温度计。当一个人的亏欠感越强烈,其事奉的心态必然会越谦卑,同时也越能容忍别人。因此,教会里那些已有职权的事奉者更当有亏欠感,才能带领教会走上光明坦途。为这缘故,教会应当定期举行忏悔性的祷告会,像旧时的以色列人每年到圣殿过赎罪日一样,以便让人有机会在神的面前好好地反省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可以在神的面光照耀下,为自己的过失而自感形秽,从而生出撕心碎腑的痛悔之情,在神赦罪的恩感中自然而然地发出赞美感恩的激情,这样就能在神的怜悯里真正地谦卑下来。因为人只有在自责悔愧中,才会真心地求主怜悯;人只在神面前得享赦罪之恩时,才会油然而生自愧弗如的心念,随即自然谦卑投诚。同时,亏欠感会激动一个人产生宣教热诚,正如保罗所说的:"无论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罗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5. 从宣教性的观点分析当代教会中的代沟问题

  神建立教会在地上的目的,是让教会负起扩张神国度的重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胸怀世界的雄心壮志。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教会常常产生一些悲观情绪,或无动于衷的畏缩。这是教会不当有的现象。以现在中国信徒的人数算(不论民间统计或是政府统计),最乐观的统计数目不会超过一亿,而现有中国人口起码已超占十三亿之多,也就是说中国当有十亿以上的人未信耶稣,未归信的数目实在是触目惊心的。台湾和泰国更少,仅占人口总的2%。哦!基督徒的人数实在比例太少啦,既然如此,我们更要再接再力地让基督教继续发扬光大,于是福音的推动工作似乎热火朝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但是,如果你随便在教会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台湾的教会)抽问信徒:"耶稣是谁?"有绝大多数的信徒会自豪地说:"耶稣是谁我当然知道啦!"接着便胡说八道乱讲一通。试问:如果只有真正明白真道认识信仰的才算为信仰的话,那其比例岂不是少的可怜吗?基于此等情况,教会实在做了许多的工作,可究竟功效如何呢?即使教会能再接再厉硬干加苦干,让数目倍增,而信仰却胡涂,其收效岂不是微乎其微?曾有一人立下宏志说:一年要植堂一个;盖一座容纳一万人的大教堂;训练一万个传道人……伟大不伟大?这有什么伟大呢!我在韩国看见一个教会会友七十万人,每个礼拜有三十万信徒参加聚会,可另外的四十万信待在家中或娱乐场所打高尔夫球,这一个韩国独树一帜的庞大教会尚且如此,教会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然而目睹印尼的教会却大受安慰。因为印尼的教会却与韩国不同,韩国教会是会友多聚会的人少,而印尼却与其相反,参加聚会的人数一般都会超过会友人数的一半以上。但无论是信徒人数的统计也好,或是聚会人数的壮观也罢,都是不太重要的话外之音。我们所要关注的是神的国度。由于神的国度绝对不受制于人,所以你做好不做也罢,神总会在自己所拣选的百姓中兴起人来拓展国度的事工,让国度版图扩充地极。为此教会里的负责人首先应当把家人和亲戚朋友带到主的面前,让他们归入教会,然后放眼世界,投身于宣教事工。人一旦眼界开阔,就不会在教会里为着芝麻小事喋喋不休了。说实在的,教会里的问题常常是越处理越麻烦,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鼓励他们投身于宣教的行列,这就是"宣教神学原则",可以有效地填满代沟。

  教会如果不注重宣教工作,教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教会若能投身于宣教的工作,教会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就得到肯定,这样的教会不但会兴旺,同时也特别蒙受上帝的祝福。因此,当你负责一个教会的工作时,其首要任务就是筹集宣教资金,最低的要求要让宣教资金超过教会日常开支的一半以上。具体地说教会如果有一万元的资金,宣教资金要有五千元以上,并且这五千元不在一万元之内而是专款专用的专门用在宣教事工上的。不但如此,还要不断地增加宣教资金积累,直到超出教会本身费用。可能你会说:"这怎么可能呢?"请你记着圣经的话:人若有愿做的心,必蒙神的悦纳。既然蒙神悦纳,当然也就能蒙神祝福啦!如果一个教会因为代沟问题而拦阻了宣教的事工是必败无疑的,所以你要在神面前学习保持忠心、忍耐、火热的心性,勇敢地按着神所托付的去开展工作,那些拦阻的人自然会自惭形秽、退避三舍,就是教会不肯做宣教的工作,作为神的仆人,你仍可以不以教会的名义参与宣教,但你绝对不能不做宣教的工作,因为宣教是主耶稣升天前所托付给我们的神圣使命(参太28:20)。若有人胆敢抵挡主的吩咐和上帝的使命,必遭神的弃绝。因此对于那些拦阻宣教事工的人,你要学习大卫善待扫罗的作法,让他自己败坏,却不私自斩而后快。反倒要借着他的拦阻来坚定自己的宣教信念,用更多更有效的办法完成神国度的宣教事工。

  当然了,你在投身于宣教使命的同时,也要向教会有所交待。在真理的原则上,当教会的职权人拦阻你开展神的工作时,你仍然有责任交待工作的情况,努力赢得神所安排给你的同工。千万不可造次,以为自己可以独当一面,便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即使他们暂且不认同你的工作,你还是要忍耐等候神的时间来到,与其同并肩开展工作。总而言之,除了宣教事工之外,教会的其它事工,任何人都不能因为别人的拦阻而独行其事,更不能以"拦阻"为借口另立门户,自己开办一个教会。由于宣教的使命是主的吩咐,在别人不认同的情况下,你若坚持不懈地做,神一定会带领祝福你,因为没有人有权柄限制主的使命的施行。"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神的教会在地上没有一个绝对理想的,虽是如此,神的教会在地上仍是荣美的。神既然把你放在这个教会里作信徒或作教牧,你就当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生活在这个教会里,担任神让你担任的角色。尤其是作为教牧,无论你所牧养的教会问题如乱麻,教会负责人有多么的挑剔或顽梗,你首先要学会"岛"这个字读好,千万别把它读成"倒",而要把它读成"蹲"。因为鸟一蹲在山上一定孵出小鸟,这便是就地成功了。我有好多学生神学毕业,由于经不起教会负责人的百般刁难,结果半途逃出,心里认为"天涯无处不芳草","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要是这样的话,你迟早都将无教会可去。现在神学院的一大败笔,就是教出来的学生不必通过实习,而直接发给证书,结果一到教会经受不起诸般的拦阻和考验,当然“离家出走”了。我认识一位牧师刚去负责印尼一间教会时,这教会的长执会里不讲理者虽为数不多,但对他这个初出茅庐的传道人好多刁难。但他面对诸多的事件,仍"蹲"在教会不走人,结果到了四十多年后教会里那些古怪的人已全部去世了,直到如今他仍牧养那个教会。他真的是四十年如一日地把那个本为二百多人的教会带到现在的已有五、六千人的教会;从一无所有发展到如今医务所、学校、神学院、退修营等样样都有的教会。不但如此,他还能作到一个地步,若是教会需要巨大款项,他可以直截了当对那个有能力出力的会友说“我觉得你应当把钱奉献出来支持教会事工。你可用一个礼拜的时间让你回去召集全家人一起祷告。我很清楚知道你有这个能力奉献的,如果你祷告后没有负担可以告诉我。”一个礼拜后那人会把大笔钱拿出来奉献。我告诉你,如果你始终如一地在一个教会里,坚持不懈地用真道造就信徒,用真理和智能的权柄管理他们,并且在凡事上作榜样,吃苦耐劳地苦心经营教会的各样事工……有一天,你同样有资格像这位牧师一样对信徒讲话。所以不管你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困境,所处的教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只要你能把握机会,诚恳真实地事奉主,服事教会,一切的问题,何况是代沟,都会有解决的一天。

  愿借着以上的谈论,能在实际的困难中给你适用性的帮助。阿们!"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来1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21 20: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