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记犹大之死与徒 1:18-19所记大有差异,如:
(1)马太记祭司长购买「血田」,行传记犹大是买家;
(2)马太说犹大自吊而死,行传说他仆倒肚腹崩裂而死;
(3) 马太称那田为「血田」,因以无辜之人的血购买的,行传所记似因犹大之死而命名的。
这些表面之矛盾不难解答:
(1)行传说犹大是「买家」意指购田款项原是犹大的;
(2)犹大吊死时乃犹太大节期日,无人愿敛葬免占污秽,于是尸身仍悬挂树上,在骄阳暴晒下便急速腐化,随即裂开仆下。教会传说犹大在悬崖之顶一树上吊(耶路撒冷不少危崖),树枝不胜体重负苛,枝折人飞堕山下而成「半肉酱」,此臆测未为不可。
(3)两者重点不同,马太着重「无辜者之血」,行传则重「流无辜血者」。马太视此事应验先知耶利米的预言(27:9-10),表面看来这段预言却非出自耶利米之口,遂引发不少释论:
(1)马太弄错了,预言原出自撒迦利亚,有少量抄本证实之(代表人:奥古斯丁,马丁路德,D.Baron,Keil,wright,A,Plummer, Fenton)。
(2)预言出自耶利米的一本今已无存的抄本或一本以耶利米为名的伪经(代表人:奥利根,耶柔米)。
(3)亚9:11章乃耶利米手笔,马太引用此段经文内的一句预言(此说最大错谬在忽略了耶利米与撒迦利亚截非同时代人物)(代表人:多是新学派人士如Mede,Turpie).
(4)预言乃耶利米(18:2-3;28:8-10;32:8)及撒迦利亚(11:12-13)二人组居,而在某些先知书卷集内(巴比伦他勒目),耶利米名列首位,故马太以为他为代表(代表人:A.K.Robertson; T.Laetsch; H.E. Freeman; Feinberg; Ryrie; J.B. Lightfoot;MacArthur);此特色在新约甚多旁例(如太3:17;可1:2-3)。
(5)预言出自较隐蔽之耶19:1-13,那里有甚多历史可供马太运用在「犹大事件」上(代表人:Hengstenberg;R.Gundry; D.Moo)。
(6)预言乃耶19:1-13与亚11:12-13的揉合,马太只提及两先知中较著名的耶利米。多段经文编成一段而「归功」一较显赫之人乃犹太人之文学风尚,只在旧新约内已有不少例证(如代下36:21引自利26:34-35却归在耶利米(25:12;29:10)名下;另参可1:2-3之经文乃自出3:20;玛3:1;赛40:3却统归予以赛亚)(代表人:Carson;Gundry)。
严格说来,耶利米与撒迦利亚两人的记载只是历史,全无预言成分,然而马太却用「应验」这字(27:9),使不少学人困惑异常。其实新约作者运用旧约时常以「应验」以字指「历史的相对」(historical correspondence),亦称「预表性应验」(typological fulfillment)(参2:15,17;8:17;26:54),诚如新约学者S.D.Toussaint云:「以色列历史正预表了弥赛亚毕生的遭遇」(注52)。这样,在耶利米与撒迦利亚两先知身上的遭遇竟成了弥赛亚生平的某轶事之预表,数百年后的此时才「应验」。
E. 彼拉多的审讯(27:11-26)
彼拉多的官邸设在该撒利亚,唯在犹太人大节期时往往下榻耶路撒冷,多在安东尼堡,也有在大希律旧皇宫(参约瑟夫,古史,5:3;战史15:5)。据路23:8所记,加利利分封王希律安提帕此时亦造访耶路撒冷及接见耶稣,他定住宿其父之宫廷,彼拉多亦与他同处(注53)。
彼拉多询问耶稣是否「犹太人的王」,耶稣直认不讳(「你说的是」原文sulegeis可译作「是你说的」或作「你说得好」)(参约18:36),那是个变相反政府的表态,是死罪之回应(27:11,马太加插一句「在其时,耶稣却一言不语」27:12),故彼拉多追问耶稣是否同意公会的证控(27:13),此时耶稣竟象先前对公会般保持缄默(参26:63),使彼拉多惊奇不已(27:14)。耶稣此举一面固然显出「羔羊的态度」(参赛53:7),一面亦显出他定意要「作多人的赎价」(参20:28),因据罗马律法言,犯人对检控官的诘问不作答时便自定罪名(注54),但耶稣答完后便不再作声,令彼拉多大大敬佩他的勇气与立场。
彼拉多虽掌生死之权,但因犹太人的逾越节是项以「羊代人」的宗教风俗(参M Pesahim8:6)(注55),他遂「发明」一个「人代人」的宽仁政策,以讨好犹太人(注56)。有说这本是罗马人多年之习例(Livy5:13:8),今用在非罗马地土上(注57)。因赦死罪之权全在巡抚手中,于是众人推举释放死囚「巴拉巴」(意「拉巴之子」或「亚巴之子」),而以耶稣代之(27:15-17)。
彼拉多从「线人」获悉耶稣被解来之原因,他心里有数该怎样处理这事(27:18),在坐堂(bematos,)宣判时其妻遣特使告诉他不可向「义人」(dikaios,亦意「无辜」)耶稣下手,因她在异梦中有特别的经历(26:19)。彼拉多之妻可能是位同情犹太教的外邦妇人,伪经《尼哥底母福音》1:2称她名Claudia Procula(注58)。公会首领意会彼拉多因此有意释放耶稣,遂挑唆众人宁取巴拉巴,而除灭耶稣(27:20);据可15:7;路23:19;约18:40等记载,巴拉巴原是「作乱的人」(lestes,约瑟夫从此字形容奋锐党徒,参古史1:1;3:2),非俗儿只是强盗,加强盗非死罪,他与同伴两人皆遭逮捕,彼拉多已定他们死刑(已预备三个十架),群众视他们是「民族英雄」,「自由战士」,故他们宁愿释放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彼拉多在两难(两人)(两选)之间的表现不象个独裁制暴君,反坚说耶稣没有犯该死之罪,群众不顾一切狂呼钉死耶稣(27:21-23),他见事情发生至无法收拾的地步,为避免群众暴动起来,他只得随民众之意,但当众洗手以示清白(27:24a,参申21:4,6,8-9;诗26:6;73:13),待民众表示愿承担一切后果后(27:24b-25;参撒下1:16;3:28;徒18:6;20:26),彼拉多将耶稣「鞭打」(phragellosas),这是罗马十字架死刑的前奏(注59)。犹太人亦采用鞭打之刑施于罪犯身上(参太10:17;徒5:40;22:19;林后11:25),这样耶稣被打后才被交付执行十架之刑(27:26)。
V. 被钉十架(27:27-56)
A. 在赴十架前(兵丁的戏弄)(27:27-31)
耶稣被交给彼拉多旗下的一名统领(他可能是十架下那百夫长,参27:54)(注60),他带耶稣至「衙门」(praitorion,指大希律的旧宫殿,即俗称之「安东尼堡」)的庭院,那里全体当值之兵(「全营」有六百人)趁机作弄耶稣(显然他们对耶稣自称为王极表不满)(注61),以「皇」袍加身,荆棘为冕,苇子为杖,并跪他面前奉他为王(27:27-29)。在尽情戏弄后还加唾沫在脸及不停地「击打」(etupron,不断式动词)耶稣的头(27:30),据约19:23所记,彼拉多此时也加入「戏弄团契」,游戏完毕才将耶稣更换原来的衣服交给一四人队(参约19:5-15)押往十架山去(27:31)。
B. 在赴十架途中(西门的代劳)(27:32)
十架之刑是酷刑之最,源自波斯。据称波斯人崇拜土神Ormazd,故视地土神圣,死犯不可在地上处决,免冒渎土神,遂以火葬或举起钉死之,此刑后来传至北非迦太基,辗转传至罗马,因此刑过度残酷,罗马人只施在凶犯或逃奴身上(注62)。犹太学者Y.Yadin经在以色列地考古后结论谓十架之刑于两约期间在巴勒斯坦地经已流行,只是不确实犹太人是否捋用之(注63),但英国学者E. Bammel据自犹太传统(如 Kohelethr. 89b; Estherr104b)却谓十架之刑乃为偷窃者而设(注64)。据约瑟夫记,十架乃昆兰社团人士施予出卖他们共守信条者之刑罚(注65)。在十架上被钉者的苦楚是非笔墨所能形绘,身体重量将手脚肌肉撕裂,加剧痛苦的悸动,头象要爆炸,耳象万针钻入,心象万箭刺透,似随时窒息,阵阵的抽搐随心脉微少的跳跃,委实生不如死,叫人「闻十架而变色」,故罗马人只将此刑施在万恶不赦的罪犯身上,自己公民则豁免;犹太人视之为「神所咒诅的」(参申21:23),人人对之不寒而栗。
死刑场地素在城外(参利16:27;24:14;民15:35-36;王上21:13;徒7:58),在路上耶稣还向百姓发最后警言(参路23:27-31),但过不久即不胜负荷百磅重的横木(MacArthur却认为耶稣背负约二百磅的整个十架(注66)),一拐一跤地步伐极缓,兵统在人群中找着较健硕之西门,强迫他代耶稣背十架(27:32)。西门是北非古利奈人(耶路撒冷有北非人之会堂,西门可能在此节期时参与此会堂之聚会,参徒6:9),那是早期犹太人集居之地(参马喀比二书2:23;传说此书作者乃一古利奈人名耶孙(注67);另参徒2:10),传说他因这事而决心成为神国的人,全家热心事奉神(参可15:21;徒19:33;罗16:13)。
C. 在十架上(耶稣的代死)(27:33-53)
1. 最后侮辱(27:33-44)
到了各各他,这是北墙外离城不远(参约19:20)形象「骷髅」(kraniou,意「头颅」)的一座小山,故名(27:33)。据犹太人遗传,为死囚预备「苦胆」(参可15:23则用「没药」,可能它与苦胆(即七十士译本之申29:18;箴5:4的茵陈)为同种植物)(注68)调醋乃善举之一(b Sanhedrin 43a,参箴31:6-7),旨在麻醉将死者之感觉,减轻死前的痛苦,耶稣浅尝一口便不肯再用(可能起先他不知道是什么饮料)(注69),他欲忍受一切代人受死之苦痛(如Plummer; Ridderbos; MacArthur)(另一意见则谓「没药调酒」不会减轻反加深死囚的痛苦,是兵丁故意使耶稣受更多之苦(如 Carson;D. Moo; Wilinson)),应验诗69:20-21的话(27:34)。
罗马人习惯将死犯脱光衣服才钉十架,但他们也许尊重犹太人传统让犹太死囚包上腰布(M Sanhedrin6:3)而以此法处置耶稣,死囚之衣服照罗马之惯例则为执刑者之物(纪念品),故兵丁拈拈阄分占之,应验诗22:18的话(27:35),随即留守架下,以防耶稣门徒前来劫人(曾有逾一日还未断气,亦有从十架抬下的仍活着)(27:36)。
马太先在两方面形容耶稣的十架「环境」:
(1)十架之顶
十架顶素常写上死犯的罪状;按约19:20所记,耶稣十架之顶以三国语言(希伯来文--犹太;希腊文--希腊;拉丁文--罗马)展示其罪名:「这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马太只记「这是犹太人之王」,因这名字是弥赛亚的外号,配合其著书目的(27:37)。
(2)十架两旁
在耶稣两旁有「强盗」(lestai,指「作乱的人」,参27:16)二人(27:38,参赛53:12),接着在三方面提及耶稣受不同人物的「讥诮」(eblasphem-oun,意「亵渎」,参9:3及26:65同字译「僭妄」):
(a)路过的人(27:39-40)
那些显然曾参与或听闻公会审讯耶稣的人(从他们诮言可知,参26:61,63)紧随耶稣到十架山继续他们的讥讽,分两点:(1)耶稣曾大言不惭宣称他可于三日内拆建圣殿,现今看他能否自救;(2)若他真是神的儿子(弥赛亚别称),看他能否从十架下来(此言类似撒旦数年前对耶稣的试探,诱他背叛父神的旨意)。
(b)公会的人(27:41-43)
此等人不厌其烦赶至「刑场」,在耶稣断气前仍不放弃最后的侮辱,分三点:(1)耶稣能「救」人(指「医治」他人,看他今次能否自救(耶稣固然可以,但世人从此便与救赎绝缘了);(2)他自称「以色列的王」(弥赛亚的别号),看他能否从十架下来(含意指神不会拯救一个妄称为弥赛亚的人);(3)他亦自称「神的儿子」,有倚靠神的心(参诗22:7-8),现看他的神是否真会救他(含意指神不会拯救一个他不喜悦的人)。
(c)两边强盗(27:44)
耶稣左右两人「死在眼前」也参与他人之讥讽,但不知如何其中一人竟悔悟过来,在「乐园」里与耶稣在一起,另一仍坚拒到底,不为所动(参路23:39-43)。
2. 耶稣断气(27:45-53)
耶稣从「晚上」(26:20)到「早晨」(27:1)至「巳初」(可15:25)的经历叫他心力交「瘁」,筋疲力尽,痛楚难堪,此时大自然显出不平凡的现象,从午正(中午十二时)至申初(下午三时),黑暗遍地(参出10:21-22),这三小时的超自然现象似是对整件事提出严重的抗议,或对耶稣在炎阳下稍有安舒,但这异常的情景正象征神向其选民发出的审判(参摩8:9-10)(27:45)(注70)。
经三小时后,在十架上的耶稣发出「十架七言」之四:「神为何离弃耶稣」此言乃神学家绞尽脑汁试图解释之名句,其难处分二方面:
a.呼叫之语言
马太所记(以利,以利--希伯来文)(27:46a;27:42b乃亚兰文)与唯一相同的记载(以罗伊,以罗伊--亚兰文)(参可15:34)表面看来似有出入,导致一些学人释谓马可福音的后期抄本文士视耶稣的母语为亚兰文,故将本处呼叫的希伯来文改为亚兰文,但近代学者认为亚兰文亦有用「以利」这字作「神」字,是以有些字是「希」、「亚」互通的(注71);另一解释亦颇可取乃是耶稣在向父神呼叫,故他采用神的希伯来文名字(注72)。
b.旧约之引用
这出自诗22:1的呼叫有数个解说:
(1)耶稣还用此诗之首节为代表,旨在引出全篇诗之中心意义,那是从「离弃」(诗22:1)(即十架)至「得胜」(如诗22:27-31)(即复活至再来);
(2)这只是个敬虔的人在人生绝望时的呼声 (Schweitzer);
(3)耶稣一生中首次感觉父神离弃他,因他要背负世人的罪,故圣洁的神要暂时(掩眼)不理他的苦楚,过往父子至亲关系似要稍为分隔,此点在耶稣心境的创伤远胜皮肉之苦(这是传统之解释)。
乍听耶稣呼叫「以利,以利」,架下的人以为他在呼叫以利亚,因据犹太人传统,以利亚没有死亡(参王下2:9-12),在末世时会复现,拯救万民于水火中(SBK4:769-771),随即有人拿海绒醮醋给他喝,此举却非出自善意(醋水有解渴之效),而是借此使耶稣暂时提神,稍微振作,看看以利亚是否前来施援手(讽刺式,参路23:36)(27:48-49),他们此举不期然应验诗69:21,但如Carson言:他们没想到既然神也离弃他,以利亚怎「敢」前来(注73)。
到此为止,耶稣视有关他受苦的预言已应验无遗,遂实施对自己生命之权交回生命主宰手中(27:50;参路23:46),仿如保罗言:「将自己献上,当作活祭,是神所喜悦的」(参罗12:1;赛53:10)。
27:51首字「忽然」(kai idou)指出耶稣断气同时有二件惊天动地的事发生:
(1)圣殿内幔(据犹太传说,此幔子长宽厚各60尺x30尺x1/2尺,需三百名祭司搬运)(注74)从上裂下,这绝非人力可为(27:51a),象征耶稣之死为人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参来10:20),从今人可坦然无惧到神之施恩座前,得随时的帮助(参来4:16);
(2)地大震动,盘石崩裂,导致坟墓也辊开了,甚多死了的圣徒复活过来,到耶稣复活后这些圣徒进了耶路撒冷向多人显现(27:51b-5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1 13:20: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