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拿弟兄:
上学期期末时,我带学生去实习时到了一个寺庙,看了一段僧人讲经的录相,其它的话我已不甚记得,但有一句话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讲道:“世人常说信宗教的人迷信,究竟什么是迷信呢?不懂宗教而信是迷信,不懂而不信也是迷信。懂了而信不是迷信,懂了而不信也不是迷信。”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现在我对于基督教的感觉也是这样,如果在还没有搞懂之前就去信,我觉得太过盲目了。或许是因为我对主的信还太小了吧,我总存着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例如基督教要求教徒每日阅读圣经,并且一定要相信经上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心理暗示吗?很多教徒都说自己有过感应到圣灵的经历,我却总在怀疑这是真实的,还只是他们的一种幻觉?
版主回复:
那个僧人说得对“不懂宗教而信是迷信,不懂而不信也是迷信。 懂了而信不是迷信,懂了而不信也不是迷信。”所谓迷信,就是迷迷糊糊地信。他自己根本没有去研究和探讨,只凭着自己的无知、骄傲和自大,盲目地崇拜。
基督徒也有这种情况,所以基督徒一定要看圣经,否则因为对信仰缺乏了解,信心很难得到坚固。佛教徒更是如此,我见到很多自称信佛的人,充其量只能叫做“拜佛”,不能成为信佛。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去看佛经,只是听别人说拜佛有很多好处,也见到很多人拜佛,他也跟着拜,根本没有去研究和探讨佛经上究竟是怎么说的。
事实上佛经根本上并没有要求人相信,随便乱用“信”这个词是不对的。根据普遍佛教理论说,单单信是不可以得救的。要吃斋念佛、烧香、做善事、修桥铺路……等。佛祖看见您做个好人,于是就让您死后第二世再有机会投胎做人。不然,您若做坏人,第二世投胎就要做牛、马、鸡、猪等牲畜了。并且您在第二世投胎时还要做好人,第三世才有机会再做人,第三世做好人,第四世才能再做人……究竟要做到几世才可以得救呢?佛经没有说,佛经只是说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刻苦修炼,终有一天可以修成正果。
有一位佛学博士说,佛教的典籍之中从来没有说修炼到哪一世得救或哪一个地方才可以得救。只知在理论上,哪一世做好人做到一个地步,佛祖认为他可以“超脱”了,就让他脱离轮回投胎之苦,得上西天极乐世界。西天极乐世界究竟在何处呢?原来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得以脱离做人的厄运才是大福。所以西天极乐世界的“超脱”,就是连自己也脱离了,上到西天,突然整个人消失了,不存在了,那就是极乐。
当我研究佛教的教义到了这点,我就决定不要这样所谓的“得救”。谁愿意连自己也脱离了呢?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有一点我最想不通的,就是好人可以投胎做人,坏人投胎做牛马猪狗等牲畜,若是这样,这世界就可以放心了,不用担心人口爆炸,粮食的产量跟不上人口增长了。因为我们明明看见坏人越来越多,犯罪现象剧增,这岂不是说,今后投胎做牲畜的越来越多,做人的越来越少了么?但事实上,鸡肉猪肉却是越来越贵,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快!全世界的国家都在惊恐大饥荒快要来临了,而且首当其冲的就是印度这个佛教发源地的国家!
还有一点我不同意您的看法,那就是您说要等到一切都研究透彻之后才信,恐怕以人类几十年的寿命,根本就做不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的事物是我们不完全明白的,但我们都相信接受了。原因是我们看见许多人既然都相信接受,我们就毫不犹豫地相信接受了。
例如:您明白汽车的构造么?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不清楚,可是我们每天都要坐车子。您见过汽车失事么?既然见过,但您为何每次乘车的时候不先查看那汽车的机件是否性能良好?或是检查司机的驾驶技术是否合格呢?您的答复必是:我看见许多人都相信接受了,我也接受。
又例如:您知道电灯为何会亮起来么?您知道手表的机件是怎样转动的么?您知道高楼是怎样建造起来的么?您清楚电视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吗?您可能不知道,但您看见别人已经相信接受了,在买、在使用、在居住,于是您就也相信接受了。同样,当您看到基督教已经被全世界普遍地相信接受了,您岂不也可以放心地相信接受么?
其实您只要明白您自己没有办解决罪与死的问题,又知道主耶稣可以解决,也有千万人已经靠主解决了,您就可以信,至于那些关系不大的问题,信了之后慢慢再来研究也不迟。日后,等您研究发现基督教真的不可信,又无人能解决您的问题,那时再不信也可以。
我自己就是这样,假若我发现基督教真的不可信,我会立刻放弃信仰,可是我信了这么多年,反而越研究越觉得可信!您的态度应该是今天觉得有理,今天就信。如果要研究一切道理之后才信,恐怕任何人都没有这么长的寿命去明白所有道理呢!您学小学四则运算时,您觉得合理,您信了。等到您读大学最高深的数学时,您发现某种数学的理论是错的,您证明出来,又得到其他人的承认,那您就能推翻那种数学理论了。但您还未读大学研究怎样推翻那种数学理论之前,您何必连四则运算都不相信呢?
同样的,您可能明白了基督教的基本道理,虽然您还不明白其他的道理,但您未曾达到研究推翻那些道理之前,您何必连这些合理的、公认可靠、可信的初步道理都不信呢?况且不明白并不等于那些道理是错的。千百年来,您所想不通的道理早已有人想通又写成书了。您只要虚心去研究那些许多许多的基督教书籍就可解决,但您需要用信心开始。
许多人有着一种极端错误的心理,他们认为被人说服了,就像被人打倒了一般,为着不肯服输,就宁死不肯相信,明知有道理也不肯接受,这样的心理简直是一种病态。其实被人说服了应当多谢别人,因为他把更好的“药”介绍给自己,救自己脱离了一直无法脱离的“病”呢!
我说到这里,您可能要反问我“那么佛教也是普世接受,我为什么不可以信佛教?”对信仰有信心是对的,但是信心若是放错了对象,就是一种浪费,而且信心越强,错得越大。
给您打个比方吧:有一个女孩,刚上大学。情窦初开的年纪,很想尝一尝恋爱的滋味,这时她恋爱了。那个男孩对她说“世界上您最美丽,我只爱您一个人。”其实这句话他不知对多少个女孩说过。但是这个女孩不去分辨这个男孩的爱是真是假,就盲目地飘飘然,以为自己真的还不错,还是有人欣赏自己嘛,结果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那个男孩。谁知这个男孩是一个专门玩弄女孩的花花公子,结果这个女孩被玩弄之后给抛弃了。可见,尽管有信心是好的,但信心若是放错了对象,只能引来更大的不幸。
我们同情这个女孩吗?是的!这个女孩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因为她的信心放错了对象,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同样的,在世界上众多宗教当中,唯有基督教才可以救您。其他宗教都是只教导您一套理论,要您凭着自己的努力得救;而基督教是有一位救主来拯救您,您自己无需努力,也不可能努力。因为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神绝对圣洁公义的标准,神看到我们的无奈与挣扎,怜悯我们世人,所以赐下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来担当我们的罪,只要您谦卑下来,愿意接受神的恩典,您就可以得救。
至于您说到的疑惑:“基督徒每日阅读圣经,并且一定要相信经上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这是不是一种心理暗示?”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圣经当然要看,否则怎么知道您所信的是真的呢?如果一个信仰不想成为迷信,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多研究。试问不听不看不研究怎么相信呢?我有一位朋友,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常被人游说叫他不要信耶稣,并且举出许多攻击基督教的例证来劝说他。但他等他们说完了之后,他只用一句话就把他们问倒了:“您有没有看过一遍圣经?” 他们都说没有,他立刻指出他们的偏见说:“圣经您们连一遍也没有看过,怎么有资格批评圣经呢?” 是的,许多人抱着自己的成见,只会一面倒地反对圣经,人云亦云,自己对圣经毫不了解,这样的人又怎会相信呢?
首先有一点我要您明白,圣经是绝对经得起考验的。几千年来,无数的政治、宗教势力企图想推翻圣经、消灭圣经,然而直到今天,圣经依然屹立不倒。世界上再没有一本书曾经有这么多人,用这么多时间,用这么多学科,写成这么多类的书来研究解释的了。事实上许多最有趣的书只要看上一、两遍就没有味道了。但圣经却相反,第一次看没有味道,以后越看越有味,爱不释手。越多看,趣味越浓厚,因为有更多新的领受。如果说有一本书是一个人临死前还想看的,仍旧是圣经。怪不得大文豪托尔斯泰能整章整章地背诵,而他的作品多引圣经经文为卷首语或主题。
曾经有一个反对基督教的人,他决心从圣经里面找出攻击反对基督教的根据。他买来一本圣经,一手拿着一把剪刀,一面看,一面把他认为不合理的剪下来。及至他看完了一遍,全部圣经竟被他几 乎剪光了。他想,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应当深入研究将发现的证据标记出来,然后加以批评阐述。于是他又去买了一本圣经,一手拿着笔仔细研读。及至他看完了第二遍,他竟相信接受了。
有一种不信的人是明白了而不敢信、或不信。 原因是不肯离开罪的生活、习惯、嗜好。他们虽然明白信耶稣是好的,但是当他们想要信主时,就会想到信了耶稣以后,会失去许多罪中的乐趣,他们认为没有了那些罪中的嗜好,说话做事也不得象从前那样随便,好象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做人也就没有意思了。岂不知他们已经作了那些罪恶娱乐嗜好的奴隶,还不知去求解救。有的想到会失去许多朋友,他的朋友都是不信耶稣的,他们会讥笑他、疏远他,更甚的是或者还要遭到很多明显的损失。无论如何,他们的不信,并不是基督教没有道理,全是因为他们不肯信、不敢信罢了。
另外,我想说的是,圣经不是心理暗示,实在是有圣灵的大能!若不是圣经里面有超自然的感召力,哪里还会有这许多人肯信耶稣呢?我从前是一个浪子,因读圣经而受感动悔改,前后判若两人。真理使人自由,我已清楚得救,有着内心的真平安和真自由。圣经不但改变了我,圣经也改变了许多许多人,改变了许多民族、许多国家、改变了整个世界。巴敦教师在新希伯奈工作三十多年,他见证说:那里的食人民族,以前经常吃敌人的肉,但现在竟然能爱仇敌,并能把耶稣基督介绍给敌人,领他们到基督耶稣面前,一同吃圣餐纪念主,彼此视若兄弟。某次有个白人到非洲经商,他看见一个黑人坐在树下读圣经,就上前讥笑他说:“这书已经过时了,早已不时髦了。”那个黑人一面看着他,一面指着肚子说:“倘若不是有这本书改变我,您早已被我吃进肚子里边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