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2490|回复: 12
收起左侧

[推荐]宋尚节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1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场白 只有中国人才能够有中国人的想法,只有中国人才能够用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比喻,和中国的格言去说话,而说得引人入胜。外国人的嘴巴断断不能把中国人说服,断断不能把中国说成基督的中国……几千或几万个英国人美国人都没有用,我们要的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是千千万万个身心口完全奉献了的中国人。我们要的只是这一种人,而不一定要通儒学者。如果这种人兼有通儒学者的本领,当然是十全十美;可是重要的倒是这种人--有勇气,有真心,有献身精神,有独立气概的人。是时候了,我们该寻出一个中国的使徒来了。这个中国的使徒应该是一个中国人,而不该是一个外国人。这个中国的使徒会在哪里出现呢?他会从神学院里出来么?他会在众人意料不及的地方出现,象以前许多其他的上帝使者出现一样吗?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祈祷他快点来。我们并且祈祷他来的时候,象施洗约翰声震旷野一样,要把全国全民都震动起来!" 上面的话是英伦教会派到福建的宣教士杜克(Edwin Joshua Dukes )一八八五年说的。这话说了差不多五十年后,中国使徒才在中国出现,在中国旷野发出惊心动魄的喊声。他是个中国人,是造诣绝高的学者;可是他把学问和生命完全放在主的祭坛上,没有为自己留下一点什么。他是大胆,无畏,无伪,无饰的人,除了和主同行以外,便独来独往,除了信主靠主以外,便一无倚傍。他就是福建莆田县凤迹村的宋尚节。 这位中国使徒,其个性是非常特别的。有如火如荼热爱灵魂的内心;却没有普通基督徒所有的和颜悦色。在外表看来,他不但不修边幅,并且其貌不扬。他是个饱学之士,在科学上崭然露头角;但是他的讲道却只是简单明白的福音,一点没有眷恋家庭生活。讲道时手舞足蹈大声疾呼,有时感人使泣,有时又逗人发笑;但是一下讲台,便沉默寡言,特喜离群索居,在别人看来几乎是个乖古孤僻的人。和外国人,特别是外国的宣教士和教授,关系很深;但对外国人毫不客气,批评起来不留余地,使许多人都以为他是排外的,疾恶如仇,对于罪攻击不遗余力;但是他感人至深的道理却是主的仁爱。他是天生的一个组织家,有卓越的领导才能;他自己却不要组织,不设教会,不立宗派,不做领袖。受了许多人的批评;但他却视为等闲,从来不以身外之毁誉为念。他受了许多人的爱,也受了许多人的憎。 这些就是中国大布道家宋尚节的本色特性,表面上看来是矛盾的,实际上却毫无圆凿方柄之处--他是一个优美而和谐的灵魂! 和施洗约翰一样,宋尚节是在盛年去世的。他在世四十三年,他的工作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十五年。可是,时间虽短,工作却不少,工作的成绩更不小。 在短短的十五年中,他震动了中国和南洋的教会,成千成万的人因为他而皈依了基督。在许多东亚的国家里面,中国教会在日军侵入后仍然能够屹然独存,其功不能不归之于宋尚节。这些教会之所以能灵命不绝,灵力不竭,是他工作辛劳一番以后的成果。 在中国各省,在南洋各地,在美国,在英国--在一切有中国人的地方,你只要和中国基督徒一谈,便会自然而然谈到宋尚节。有许多不信的人是因他的布道演讲而得救的。有许多冷淡退步的基督徒是因他的培灵讲道而热烈了进步了的。尤其是许多教会领袖,本来是挂名的,是"吃教"的,是没有灵命的,都因他而变为生气勃勃,灵力充沛,和忠于基督的传道人了,其影响力和果子,持久延续下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1 8:30:5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8-21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的重生与得胜 宋尚节博士在他口述的自传人的见证里,津津乐道他幼年从父母那里受的宗教教育。他父亲特别爱谈自己重生的经过。那时他年纪还小,还不能领略"重生"二安的真义,可是他却对这故事感到非常有兴趣。 尚节的父亲宋学连牧师,十六岁那年就到福建省城进福州神道学校;读了两年,不过随班上课,做一个时间表的奴隶,机械地去追求分数。他没有热情,也没有追求的心,不想在灵程奋进,不想真正认识耶稣基督。这样就糊里糊涂地这了两年的神学院生活。 到了第三年,就是他毕业的学年。在那年的上学期,他还是照旧过日子,不但谈不上灵性的长进,就是功课的成绩也极平凡。 最后的一个学期,在他平静的脑海里,却被微风吹起了一阵的波澜。在上约翰福音和罗马书的时候,他得到圣灵启示,觉得自己是多罪之身。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黑暗,这时给灵光照亮了。 罪既陈列在目前,总得想法解决,一日不解决,即一日不能得平安。于是他心里起了一个不可名状的剧战,使他坐卧不安。在无可奈何之际,他只得向上帝呼求,每天总是一清早起来,在人们还未起床时,便到旷野去祈祷读经;在晚上也是深更不眠,在人们都入睡以后,求主赐以心灵的快乐和赦罪的平安。 有一天,在一个东方刚鱼肚白的黎明,全把有生以来所有的罪过愆尤,一一向主倾吐无遗。赦罪的主,对于忧伤痛悔的人是特别亲近的。在这一次,他得到了圣灵而来的生命。这时他十八岁,是一生的转折点。 他在福州神道学校毕业以后,就回到故乡――福建兴化(莆田县)凤迹村――开始布道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乡村生活虽然单调平凡,对于有了灵命的他,却也逍遥自在。他在农民的心田,辛勤耕锄,撒种,灌溉,栽杆,收获,过了五六个年头。 流水弹指,宋学连已二十五岁,到了燕尔新婚的佳期了。新娘是佛门子弟家庭中的一位千金小姐。她之所以会和一位传道人结婚,却是良缘夙缔的。原来他们祖家都不是基督徒,照旧时的习惯指腹成婚。这门亲事就这样成了。 新娘过门以后,确能勤俭持家,克尽妇道。宋学连对她恩爱有加,常在四乡布道之暇,挑灯教她读书识字。经过一番循循善诱之后,这位异教新妇果然受了感化,不久便受洗归主。可是因为这不过是人的工作,还不是上帝的陶冶,她虽然领了洗,而认识不深,爱主的心仍然非常谈薄。 新夫妇结婚不到一年,便来了一个"弄瓦之喜",弟二年跟着又来了一个"弄璋之喜"―――这便是后来宋尚节博士的大姊和大哥。一家四口,固然热闹得多,可是做爸爸的担子也一天重似一天了。那时,他的薪金不过是每月五六元,虽说那时生活程度低,这区区之数,实在难于支配。 在一个手上拮据的晚上,宋学连左思右想,翻来覆去,到了午夜还不能入睡。他思想着。里面似乎有个声音说:"哦!捱着叫化子一样的传道生活,吃了早餐没有午饭,这么苦的生涯,难道是一个能吮笔濡墨汁的我消受得了的吗?我虽不是有名的骚客墨卿,也是个书香子弟,家里有的是文房四宝,怕抛了这穷饭碗就活不成吗?" 他得到一个结论:决意辞传道职,离开穷乡僻壤,到文士荟萃的城市里去做报馆记者,过浆糊剪刀的生涯,或者钻进洋学校去做一名教书匠。 可是,魔鬼说话以后,圣灵也跟着说话。圣经的金句,如明灯一般,从他的记忆中映照出来:"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依靠自己的聪明。(箴言三:5)他的良心也在责问他:耶稣岂不是给了你赦罪之恩,你虽粉身碎骨都不能报答礼他于万一吗?区区生活上的艰辛,你都不能为他忍受吗?你甘愿服侍玛门,作金钱的奴隶吗?白占土地而不结生命之果,你将来敢空手见恩主吗?你不见天空飞鸟,地上的花草,他们不耕不种,也不纺织,主怎样养活他们,装扮他们,使飞鸟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使花草缤纷地装饰空旷的原野,主的眼睛不是珍视你胜万物吗?你算算古今的传道人,有谁是惨死在穷巷作饿莩的?你要学富有经验的大卫王,把他的信心作你的榜样。'少壮的狮子还缺食忍饿,但寻求耶和华的什么好处都不缺!'" 这场心灵上的恶战,从深夜苦斗到天明。在月影消失,邻鸡唱晓的时候,宋学连清清楚楚听见天上来的声音;主耶稣的话,随晨风吹入他的耳朵:"我的仆人啊,不要怕,有我!你所需要的,我早都知道了。" 东方已明,宋学连披衣起身,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向太太诉说昨夜激战获胜的经过。 从此以后,他便打消辞意,重振旗鼓,再度传道。以后,因为有了成圣的经验,传道的工作越了做得甘心乐意了。他此后更蒙主重用,工作更著成绩,更有效果。他所主持的礼拜堂,一向只有教友二百人。可是翌年便有五六百人,第三年便有千余人了。 宋牧师不但讲道好,文笔也好。他喜欢买书,凡是古本书,只要有钱,没有不买的,所以家里藏书约有一万本之多。他对于藏书也非常珍视,不许人随便取阅。有一次,尚节不小心把一本书的书皮弄坏了,心里十分害怕,只希望不给父亲发现,但后来终于给他看见,便捱了一顿重打。 因为他文笔好,人们便请他主编一个定期刊物奋兴报,城福建全省流很广。他也喜欢写日记,每天记事不辍,尚节后来之有天天写日记的习惯,就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1 8:30:3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2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在病危中重生 宋学连牧师虽已重生,可是宋师母还是一个不冷不热盲从的基督徒。她在料理家务之外,几年之内又替宋家生了两个孩子;连以前两个,一共是四个了。在她生第五个孩子的时候,染上了一场大病。那个是产而不育的孩子,是宋尚节的五哥。 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大病:她时而魂游明宫,和光明的天使携手乐园而复来人间,和骨肉相聚,在痛苦中呻吟。这病究在哪里,叫什么病,病源如何,医生也查不出。总之,她和药炉茶灶结了不解之缘。 如是者半年之久,医生们和有经验的人们都认为她不久人世,告诉宋学连为她置备棺木衣服以应随时的需要,免得临死仓卒。他只得听他们的话,眼里含着清泪去料理一切。 在景色黯淡寒风凛冽的大除夕,在一盏半明不灭的油灯光下,死气笼罩着宋师母的病榻。宋学连把儿女们都领到榻前,自己用手拿起她瘦削如柴的手,眼泪汪汪的说:"我和你的儿女们都在……"尾音已哽咽不能成声了。 宋师母微睁那对闭着的眼,转动了一下,眼泪就在那没精打采的眼眶内涌出,然后一粒一粒地滚到枕上。她想勉强说些话,但一句也说不出,只见她在急促地喘气。 房间里沉寂了一刻钟的光景,外面是呜呜的北风,里面是儿女们的哭泣声,和宋牧师的祷告声,交织成一曲凄凉的音乐。 这时,宋师母忽从病床上坐起来,说:"拿饭和肉给我吃吧!" 奄奄一息的她居然已有力量起身,已是奇事了,起身后又要饭和肉吃,更是奇中之奇―― 原来她已很久很久未进滴水粒饭了。 但是笃信上帝万能的宋牧师,一点不以为奇,飞也似的跑出去煮饭烧菜,满心感谢上帝洪恩,煮好了便端给宋师母。 原来在死亡边缘中的师母,忽然听见了起死回生的大医师耶稣的声音: "妇人起来,吃你的饭和肉吧!今晚我要赐你新生命。"听了这几句带着能力的话,她就自然而然的起来,自然而然的觉到饥渴,自然而然的向丈夫要饭食了。 经过了这番启示以后,宋师母便热心起来,此后不但安心和丈夫同甘共苦,而且还帮助丈夫殷勤做传道工作。 她病时,子女无人照料,宋牧师就把他们寄养在一个妇人家里。她好了以后,就把他们领回来,却看见他们浑身肮脏,原来半年当中,她竟未给他们洗过一次澡呢!宋师母看见儿女这个模样,便不禁哭了起来:"半年没有妈妈,你们就活不成了!"她马上替他们换衣,洗澡,捉掉身上和头上的虱子。 在父母都已清清楚楚体验了重生之后,宋尚节不久便呱呱坠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零九年宋主恩遇到一件奇事,是镌刻在他心版上永不会磨灭的。他自己说,那是"一幕神为我开映的剧本"。这当然是值得在这里叙述的。 那时他刚刚九岁。兴化那年举行一个空前未有的大奋兴会,圣灵之火,炽烈地在教会中燃烧,使年纪小小的主恩看见璀灿光华的壮观,而留下一个终身觉得甜蜜的印象。 这奋兴会主领人是兴化和一位壮年牧师,也曾常到主恩所上的主日学讲故事。他的讲法,态度,手势,都能使三四百个儿童听了肃然无声,越听越有味道。 举例说,在一个礼拜四的下午,为纪念基督受难而举行一个集会,这位牧师主讲"橄榄山下客西马尼园中的耶稣",讲得活泼真切,一声声,一句句,都好像一枝枝的利箭,射入了听众的心坎。这个描摹是如此的生动深刻,使宋主恩在34年后,追忆记述起来,仍然"哀感萦结,辛酸之泪渗透衣襟"呢! 在那次的奋兴会里,这位壮年牧师身被灵感,大有能力,得到非常美满的效果。单以到会的人来说,会堂内外,座为之满,道为之塞,只好临时支搭一座可容下三四千人的帐棚。但是,到会的人,还是愈来愈多,除了兴化本地外,还有远从厦门福州来的。在华南的各区会也都派代表前来。不消说,到会的都得到丰富的生命回去。代表当中,有的竟是远自美国来的。这好象难于置言,但宋尚节博士在我的见证里面说:"事实确乎是如此"。 每天的聚会里,有很多人被灵感而痛哭悔罪。这个人认私吞公款,那个人认偷人东西,这个男孩认盗取人的雨伞,那个小妹妹认偷取别人的皮球,每个人都认出他曾犯的罪。更奇妙的,有二百个鸦片鬼起来认罪,献出各种烟具,用火焚烧。那时的景象实在很好,每人把罪除净,心门打开,接受耶稣的灵进去。到会的人当中在很多是儿童,他们受感悔罪以后,把偷来的皮球交出来的,共有五六百个,此外政治家不计其数的纸笔墨砚。 那时的宋主恩年方九岁,虽然 每天都去听讲,但是没有悔罪的觉悟,也没有接受新生命。不过他觉得有一种能力,驱策着他,使他不得不去听讲。 后来,他发现了这奋兴大会成功的秘密。原来早在这大会之前,美国有两位爱主的姊妹,在她们家里为兴化教会恳切流泪祈祷。有一天,在她们祷告的时候,听见有声音自高天下来对她们说,不久的将来,从一九零九年的受难节开始,兴化将有奇妙的大奋兴会。她们便写信报告在兴化的宣教士。果然,在她们的来信未到兴化之前,复兴之火已炽烈地燃烧着了。 这件事证明了代祷的能力。后来宋尚节博士在我的见证里说:"在我的生命中,最愿意追忆的是那年的奋兴会。它象春草般青青可爱。那欣欣向荣的气概,由于灵风的吹煦,会中的善种,会持蔓延到各处,末出灿烂的花朵,结出生命的果子。" 这是一课有益有用的功课,是宋博士后来布道时常常付诸实行的。感谢主,在这么早的时候,已把这样重要的功课――实际上是奋兴布道的秘决――教了他,并且在他心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4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尚节博士是我国教会历史上的一代先驱,和王明道老先生一样,是神重用的忠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4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阿慧,很好的简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牧师 (1912-1913) 一九零九年夏天的奋兴会虽已过去,但由它点燃的奋兴之火,却起发炽烈,继续蔓延信道的人,与日俱增。夏去秋来,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但见教堂的人数频添,教堂容积日小。一到主日,四乡农民,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抱着敬虔诚恳的心入城礼拜。 本来只容五六百人的礼拜堂,突然要容二三千人,实在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要建筑一所可容二三千人的礼拜堂,也不是一蹴可几的事。惟一解决的办法,便是把四乡所有的信徒,按照其距离的远近,分上午中午下午三次聚会。这样一来,那些爬山越岭远道进城的教友,就都有听道的机会,不致空跑一场了。 一天分三聚会虽然是个解决的办法,但在宋学连牧师却未免太吃力了。好在那时主恩已是十二岁的孩子,已颇能助爸爸一臂之力,实际上居然充了教堂里的一位临时执事,能协助应付当时的繁剧了。 一年以后,二三千信徒盼望中的新教堂,已雄壮堂皇的矗立在大众眼前。新教堂落成以后,宋学连牧师格外勤奋,因为他真切地感觉上帝与他同在。社会上一般绅商仕宦,对这间发达的教会,也刮目相看。兴化的知县,在有紧急公事时,也跑来和宋牧师商量了。可是,宋牧师虽然声誉日隆,家里还是一贫如洗。 那时,宋主恩已十三岁,在一间旧制(四年制)中学念书,并一面帮爸爸布道。他的工作,除散发单张,贩卖圣经单行本之外,还时时跟着爸爸到四乡宣讲福音。甚至在父亲生病或上省城去时,还替他主领夜间的礼拜。在男女老少数百人的视线集中之下。这位二三岁的宋主恩居然能勇气登台讲道,已谑不容易,至于他在讲台上能不局促,不慌忙,把事前预备好的讲章有条不紊的讲出,更是难能可贵了。 每年暑假,更是主恩为主工作的大好机会。纵骄阳似火,他也不畏惧,常在绿荫一或凉棚下,宣讲罪人的得救之道。听众感动而表示悔改归主的颇不乏之人,这便给他一种鼓励,使他越发起劲的干下去,有时讲得汗自额上流下,湿了眉睫,又渗入眼眶,使双眼腌着咸性汗液,痛得睁不开来。但他不顾这些,只不时把袖子在额上一抹,继续的讲下去,往往讲到乐而忘倦,连饭都不想吃。有一个暑假,他在沙塞乡工作,教将近二百的儿童读圣经。又有一次他在比高镇布道,也有五六十人表示悔改。 主恩讲道的兴趣那么浓厚,在他看来,这也是上帝的恩典。主在他这么年轻的时候,便给他这样一个黄金思想,使他知道以传道为乐。 因为上述的种种事实。人们便给宋主恩一个绰号:"小牧师"。 这本来是名副其实的称呼,但是宋尚节博士后来,回忆这事,认为这一阶段的活动,只是"糊涂的热心",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盲目的,用意在高举自己,沽名钓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6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尚节传 "宋大头"

宋主恩生下来就有一个比别人大得多的头,帽店里的帽子没有一顶合他戴的。这也不打紧,因为纵有合戴的帽子,宋家也没有闲钱给他买则子戴啊。最好的办法是少剪几次发,留长子作为护脑之用,这样就戴上天然的帽子了。

因为他头大又不剪发,衬起来头格外大,同学们就送他一个浑号"大头"。他起初虽然不愿接受,但叫得多了,也就成了习惯,当别人叫他"大头"时,他也会不期然而然答应了。

"大头"不但生理上特别,心理上也离奇古怪。这里有一部分是他父亲遗传,一部分是他所独具的。宋学连有一种性急症,发作时声音咆哮如雷,面孔转为青色,谁都怕看怕听。敢于碰他的,只人和他一样脾气的"大头"。有时做爸爸的管教他时,打得太过份了,血气方刚的"大头"是不甘屈服的。

有一次,为了一件小事,"大头"触犯了父亲,使他大发脾气。"大头"受了一肚子闷气,就躲在床底下,在那里藏了多时。家人到处寻找不到,急得魂飞魄散,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因为在此以前曾有一次在和爸爸呕气之后,"大头"竟想投井自杀!那次虽然是假装的,目的在恐吓他父亲,但这次也许是当真呢!一直到深夜他从床底爬出来家人才松了一口气。

又一次,他又惹起了爸爸动火,争闹一会以后,大头使劲的用头向一口大水缸撞去,缸破水流,而大头竟安然无恙。 有这样脾气的"大头",捱打当然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宋牧师把他痛打一顿之后,自己就跑进书房里去。捱了打的"大头",为好奇心所驱使,想刺探爸爸进书房究竟做什么事。他从门缝里望进去,不料爸爸正在那里掩面啜泣呢!"大头"忍不住了,就冲进房里,问道:"爸爸,你做什么?我捱打的还没有哭,为什么你倒哭起来了?"爸爸说:"这就是父母爱子之心。主爱我们,也是如此!"

在这样的宗教气氛之下,虽然偶有打骂,家庭的关系还是和谐的。在春花之晨,秋月之夜,宋牧师总不忘记带孩子们去流连好山好水,欣赏上帝在大自然里的杰作。年轻的尚节持别喜欢陪父亲上山祷告。孩子们就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长大成人,而留下了终身不能磨灭的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6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爸爸说:"这就是父母爱子之心。主爱我们,也是如此!"

很受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27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尚节传 赴美留学前夕(1918)

中学毕业以后,跟着来的,自然是升学问题。那时尚节打算升学南京金陵大学。在筹备期间,他妈妈和大姐在家制备衣服,打迭行装;他自己在此时的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在家译著,一是下乡布道。

宋学连牧师是个善于记日记的人,尚节也在一九一七年开始跟爸爸学写日记,以后就养成习惯,差不多饭可以不吃,日记却不可以不写。后来他的同工都说他每天无论如何忙,至少都要抽出一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写日记。他写日记的字写得的极细,记得极详,直到他临终毫无间断。这是关于他生平的珍贵而确切的材料,可惜写这本传记时我们还没有披阅的机会。 写日记之外,就是代父亲编辑奋兴报。在中学时,尚节每于课余之暇,帮忙译登一些稿件。学校里的期刊他也曾任过主笔,又常常在各报纸上投稿,所以现在主编奋兴报不会有手脚生疏之感。还有,尚节的姐夫,是一个很有国文根底的人,在文字工作上给他帮助不少。

在文字工作之余,他做了一个乡村布道计划;这计划得了西教士的赞助,他便纠合同道青年多人,每礼拜下乡,轮流到各小学去,先和教员谈话,得到他们同意后,便开始向学生布道。这里包括讲故事,教唱赞美诗,作有意义的游戏,发福音画片等等。

工作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忽然接到家中急报。说大姐身染急性时症,不过三四个钟便去世了。这给他以一个重大打击,赴金陵大学升学的计划,从此成了问题。

一天清晨,他在家不远的雷山顶上,独自一人向上帝祈求重生。清凉的微风,拂面吹来,花草的繁茂,枝叶的苍翠,都引他追求欣欣向荣的灵恩,大有不得不休之势。

有一天,他忽然记起父亲的重生是由于读罗马书和约翰福音,于是把又绞尽脑汁,想从克己修炼着手,但也一样得不着他所希求的。他那时还不知道,新的生命是从圣灵生的,是有其定时定期,不可强求的。

尚节赴南京学金陵大学的计划,因大姊的突逝而受了挫折,但是升学的志气却没有时时罢课,就是不罢课的时候,要学校里也没有人有时间心情去读书,因为总是政治活动多,而学问的活动少。究竟到什么地方升学好呢?无论进哪间大学,情形总是大致相同的。

这时尚节想到出洋留学。这自然是个奢望,因为他的家境那时并不丰裕,在家就近上学还是一个重负。当向爸爸述说这个大志时,宋学连牧师对他说:"不要梦沉沉啊!莫以为我有血汗给你去吃洋墨水出风头。你不要以为我是谁……我不过是教会里一个穷传道罢了。"

这答复并不是预料之外的。地上的爸爸既不答应,他还且位天上的爸爸可以呼求。尚节于是跑到山上,向天父奏告他到外国升学的志愿。他并且说明出洋留学的目的是终身事奉主,作传道的工夫。

这样的祈祷,继续了一个星期之久。天父果然是有办法他是大能的上帝,尚节从西教士手里,接到康女士寄他的信。她说,风闻他有志出洋,只困于经济,不能如愿。他知道尚节是好学的青年,所以她愿意替他去信美俄亥俄州德拉威(Delaware)的卫斯理大学(Ohio Wesleyan Unlaware)和他们商量给他一个**学额。她并且允许在他到了美国以后,再帮助他找一个工读的机会。

尚节接读了这封信,便手舞足蹈地赞美感谢神,又欢天喜地的把这好消息报告爸爸。爸爸却吞吐地对尚节说:"我委实没有能力给以给出洋。你要晓得,我传道三十多年,所有的积蓄还不到一百块钱,拢总给了你也不够作你川资的一半。捉襟见肘的我,确乎力不从心,万一可能,那有不希望儿子出洋的道理?"

父亲这一番有道理合事的话,不啻一盆冷水浇背。他沉思了半响,仍旧跑上山去呼求上帝。

一般在福音书院的毕业生,在那时都做了传道人,都是学连牧师的高足弟子。他们一听见尚节有志出洋留学,而且又有机会,将来学成归国又决意为上帝作工,都为之兴高彩烈。他们知道他的困难是川资无着,便都愿慷慨解囊,为他共筹出洋的旅费。他们之中,有出十元的,有出二三十元的,不多时,赴美的川资已筹足了。这些数目,尚节都一一记帐,预备到了美国,赚得工资,就立刻清还。

统计有五六百元,赴美的旅费是不成问题了。碰巧那时金价大跌,美金只值银圆九角半,使旅费不但充足,并且绰有余裕。他于是做了一套西装,另添置了一些衣服鞋袜,决定在春风骀荡中放洋。时 为一九一九年二月十日,同行的另外有七位同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5-8-6 0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