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月娇
茱莉带两岁的立儿到小儿科诊所做健康检查和疫苗预防注射。望著被针头刺痛而嚎啕大哭的泪人儿,茱莉不忍心地将他拥在怀中;一反过去连哄带骗地制止孩子哭泣的行径。满心希望著,妈妈温暖的胸怀,能减轻孩子的疼痛感;深盼著,妈妈熟悉的心跳声,能唤起孩子在母腹中曾经拥有的安全感。
茱莉想起一篇流泪与脑部化学变化的报导。研究人员发现:当一个人因疼痛而流泪时,脑部会因泪腺的刺激,产生类似吗啡成份之化学物质,因此减轻了疼痛的感觉。
从长辈对孩子的话语:「男孩子要勇敢,不要哭。」、「男生哭,会给人笑。」中,也不难看出「男儿有泪不轻弹」之缘由。不知女人比男人的平均寿命多出四岁,是不是与眼泪的输出量有关。
茱莉在生下三个孩子后,都有产后忧虑症的症状:焦虑、紧张、坐立不安、流泪不止……,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当老大出生后,她整整哭了一个月。生老二时,哭了将近半年。到了第三胎,已经需要借助药物了。因此有关眼泪的报导、研究,茱莉总是抢先一睹为快,希望能够了解为何平日「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人,怎么在生产过后,总会泪腺失禁呢?
茱莉暑期陪同夫婿带著三个孩子回台省亲。临别前两三天,父母、兄嫂私下在午餐后商量送行事宜,盼望茱莉以出国观光的快乐心情离去,不要想著自己是离乡背井,心中总是带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情。因此,最后决议是:「送人送到家门外。」,不像往昔送到中正机场,接著演出「昭君出塞」式的哭啼场面。茱莉在饯别晚宴中得知大夥儿智慧的结晶,大表赞同。本来就是嘛,「君不见接机人笑脸盈盈;送行人泪眼汪汪」的场面吗?饯行时的离别「惨」面,多少是泪水的催化剂,不是吗?
从坐上前往机场的计程车,至出境、登机,经二十多小时的飞行,回到美国的家中。一路上茱莉果然没有哭泣。但离别的感伤,似乎一直鲠在心头。若在机场离去时尽情一哭,难道是坏事吗?茱莉记得,有位基督徒朋友向她提到,圣经曾提到上帝将人的眼泪装在皮袋里(诗篇五十六:8)。当时她听著,心中很受感动;对这位上帝产生极大的好感。并且深觉:「果真他是创造生命的主,这动作不正是表明他对我的关怀与眷爱吗?」
在美国时,茱莉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位小女孩在年幼时,母亲骤然去世。家人、亲友深怕此一打击会令小女孩招架不住,极力地掩盖死亡的事实。甚至不让她参加母亲的追思礼拜和葬礼仪式。渐渐地,小女孩出现类似自闭症的症状。十多岁时,已无法正常学习,因此住进医院。医护人员每天只能陪她安静地在走廊上走动,没有一个人听过她开口说话,更没有人牵过她的手……
死亡的讯息带给活著的人极大的压力和忧伤,甚至有人带著「死亡的忧伤」进入另一个死亡。尤其是报复性的自杀行动,常叫关爱他的亲人,痛不欲生。对于久病不起所带来的死讯,人们比较能够以「所爱之人得以解脱」的念头去面对。暴毙的死讯,则需要一段极长的忧伤期,甚至有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接受挚爱者已经死亡的事实。
当茱莉读到圣经中记载:拉撒路的死讯传至耶稣的耳中时,「耶稣哭了。」
茱莉心头一颤。怎么这位能行神迹又能控制自然界,甚至有能力违反自然律的耶稣,竟也是个性情中人。「如果,他的感情是如此地敏锐与真挚,他也必能体会人们经历的生、老、病、死……种种情结。」
想到耶稣的眼泪,茱莉将立儿拥入怀中。只见立儿渐渐停止哭泣,稚嫩的脸庞带著泪水,安祥地贴靠在妈妈的胸怀中。
「孩子,想哭就哭吧!」双臂拥抱著立儿,茱莉轻摇著,喃喃地说。
经文分享:
「我几次流离,你都记数;求你把我眼泪装在你的皮袋里;这不都记在你册子上么。」 (诗五十六:8)
「耶稣看见他哭,并看见与他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便说:你们把他安放在那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耶稣哭了。」 (约十一:33~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