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1164|回复: 0
收起左侧

康熙皇帝御选颂赞耶稣基督诗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熙皇帝御选颂赞耶稣基督诗词 万 有 真 源 清康熙皇帝御选颂赞耶稣基督诗词 (一) 森森万象眼轮中,须识由来是化工。 体一无终而无始,位三非寂亦非空。 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圣子通。 除去异端无忌惮,真儒若个不钦崇。 (二) 功成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鸣。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动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三) 妙道玄玄何处寻,在兹帝监意森森。 群生蒙昧迷歧径,世教衰微启福音。 自古昭昭临下土,由来赫赫显人心。 而今基督恩光照,我也潸潸泪满襟。 康熙皇帝佳作《万有真源》第二首《基督死》赏析 清朝康熙皇帝(1662-1722)笃信基督。他热心追求基督真道,在国事纷繁之际,不仅利用时间学习圣经和属灵书籍,还常和那些远涉重洋而来的外国传教士谈道。由于他熟悉圣经和教会历史,在世曾写过许多教会题材的对联和诗歌。现今教会流行的《全能全知全美善,至公至义至仁慈》的名联,就是康熙皇帝的杰作。 康熙皇帝为了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上,曾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名曰《基督死》——即《万有真源》第二首,人称《康熙皇帝十架歌》,这是一篇体会基督受难即景的佳作。它告诉我们,康熙皇帝曾熟读四福音书,他非常了解耶稣被钉前夕受审经过;承认十字架之血是"百丈恩流",特别领受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的话,故有"七言一毕万灵啼"的感述。 康熙皇帝精通古诗韵律,用"八齐"写这首诗,押韵严谨。这首诗七律虽只有八句五十六字,但却将耶稣从被捕到殒命的主要情节,描绘得淋漓尽致。奔放的诗句和整齐的韵律相结合,使人读来铿锵有力,意味无穷。如果,一面读诗,一面默想基督苦难经历中那些悲痛场面,必会历历在目,催人泪下。 然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这巧妙的诗句,绝非轻易信手捻来,如没有熟读圣经,深刻理解耶稣钉死十架的意义,及勤操笔墨,反复推敲,素含深邃语言功底和丰富想象力,是绝不会雕琢出如此佳美的诗句来。另外,这首诗还有一个独特有趣之处,就是他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半两百千万个数字和分寸尺丈4种度量全部巧妙地贯穿其内,给读者以量大、镜明之感。同时又显得里外和谐,纵横呼应,恰到好处,毫无牵强之意。 对此诗熟读之余,趣味盎然,故不揣冒昧,试作粗浅分析,供弟兄姊妹欣赏纳取。 这首诗开头第一句,"功成十架血成溪",用开门见山的手法向人们揭示:顶天立地的救赎大功,乃是藉着耶稣基督悲惨地钉死在十字架上才得以完成。他在受难的过程中,从橄榄山祈祷通体血汗(路22:44),到身悬十字架被长矛刺透肋旁所流出的血和水(约19:34),确实可汇集而涓流。至于用"溪"字来做比喻,可以联想,"溪"紧连于"泉",那血就必然有喷涌之势,分流之广,圣洁之美,渴慕之众,刺心之痛,功效之巨,那"血成溪"就不是过分夸张,而是更确切的指出基督流血程度之深,救恩之大。 诗的第二句,"百丈恩流分自西"告诉我们,因着救世工程的完成,正如救主耶稣他高深莫测不可估量的恩宠,才源源不断地向四面八方流人间,充满宇宙和每个角落。普世万民,当然也包括中国人民,赖着这恢复生命宝贵活泉,方可获得救恩的分施和永生的希望。"分自西"指中国万民救恩来自西域,耶稣钉死在西域的耶路撒冷,而我们中国在西域的东部。从作者角度谈到"分",那是对耶稣圣血的感恩,分明道出,救恩轮到作者自己,乃至自己的国家。 第三句"身列四衙半夜路"是指耶稣被捕后,先被押送到亚那府内,"因为亚那府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约18:13)。但他审问毫无结果,便把耶稣送到该亚法那里去(约18:24)。该亚法和那些祭司长和文士与百姓的尊长早就想谋杀耶稣(路19:47,22:2),但因为"没有杀人的权柄"(约18:31),等到凌晨,又把耶稣送到彼拉多总督衙内(约18:28)。彼拉多见事情棘手,为了推卸责任,便又来个一退六二五,将耶稣转送到希律王那里(路23:27)。 希律听说耶稣显过许多神迹,早就想看看他,如今一见,便仔细地盘问起来,但耶稣对待他这个衣冠禽兽的态度却始终一言不发,希律无可奈何,只好又把耶稣送回彼拉多那里(路23:8-12)。如此推来送去的折腾,耶稣不得不用半夜的工夫跟着恶众跑冤枉路,预表世界黑暗如夜,耶稣来得正是时候。 "徒方三背两番鸡"是诗的第四句。门徒四处逃散(可14:50),唯独彼得暗随耶稣后面,进入大祭司该亚法庭院,想看个究竟(太26:58)。但因为"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是软弱"(可14:38),仅在几个仆人的使女的询问下,竟接二连三地发咒起誓否认自己是主耶稣的门徒,这应验了耶稣在受难前对他的预言:"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可14:66-72)此句引入鸡的叫声实在妙哉。尽管人的软弱,背逆耶稣的旨意,但他仍深爱世人,似鸡的叫声,把光明带给人们。 第五句"五千鞭挞寸肤裂"的句首,作者巧妙地用"五"开始,彼拉多明知耶稣无罪(约19:12),但却慑于恶众的恐吓:"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该撒的忠臣。"(约19:12)他生怕丢掉自己的乌纱帽,妄图用鞭打来讨好民众而神离魂行(路23:13-16)。 根据传说,耶稣在彼拉多衙门内,尽扯其衣,鞭责五千百有余,全体剥伤,血流不止,其痛苦之状惨不忍睹,实难用笔墨描述。史料考证,当时罗马式的皮鞭,乃是一杆多头,而每条皮革制成的绳头上还嵌有一些铅丸和骨刺尖钩,一鞭打下,便有数根绳落身,血肉横飞,使人无法忍受,故"五千鞭挞寸肤裂"确系真实之词。再者"寸肤裂"不仅表明耶稣圣身遍体鳞伤,而且更有"肉烂三分"之甚。 和第五句一样,第六句"六尺悬垂二盗齐"也用"六"开始。耶稣圣身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后,恶众便把十架竖立起来,将耶稣身体举离地面六尺以上,引人注目。与耶稣同钉的还有两个罪大恶极的强盗,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是恶人们精心策划故意这样做的,为了羞辱耶稣,将他置身于盗贼匪类之间,与歹徒并列,让来来往往的恶众观看耻笑。与耶稣同钉的左盗,也竟然口出恶言,凌辱耶稣(太27:37-44,路23:39)。 诗的最后两句"惨动八垓惊九品"和"七言一毕万灵啼",说明耶稣的奇苦剧难,震惊了八方官民之众。当时的犹太民众,虽则麻木不仁,漠然视之。但所有敬慕耶稣基督的人、门徒、已睡圣人和天使,都深知救主圣死的伟大意义,这关系着普世万民的生死祸福。"万灵啼"即道出耶稣的死将换取万人得救的时刻已真正到来。 耶稣悬在十架上,前后说了七句话。其一,是为钉他的人祈求,求天父宽赦:"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其二,是怜悯安慰右盗:"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3)其三,是当爱徒约翰的面,对生养他的玛利亚说:"妇人,看你的儿子!";又对约翰说:"看你的母亲!"(约19:26,27)其四,是高声呼求天父:"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可15:34)其五,是渴望人类归向天父:"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23:46)。其六,应念经上的话说:"我渴了。"(约19:28)。其七,是向人类宣布救世大功已告成:"成了"(约19:30)!十架七言散见于四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各记一句,但内容相同,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各记三句,合起来共七句。 耶稣七言一毕,便低头气绝,其时天显异象:太阳失光,地动山摇,磐石崩裂,坟墓自开,殿里的幔子从上至下裂为两半。已睡的圣徒也从坟墓里出来,进入圣城,向许多人显现(太27:53,路23:44-45)。无论有灵无灵之物,都显得异常哀痛,证据吾主耶稣乃天父真神的儿子。 清康熙皇帝佳作《万有真源》第一、三首赏析 清康熙御选:颂赞耶稣基督诗词《万有真源》,共有三首。 下面所写,不能算为赏析,仅是一种注释, 仅供参考。 第一首 《万有真源》第一首开头第一句:"森森万象眼轮中。"诗人首先把神创造的浩瀚宇宙、缤纷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主世人看见神伟大、奇妙的创造。无怪乎大卫王向神发出如此赞美:"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诗8:1-3)。 诗人通过"森森"(本是形容树木茂盛,繁密,这里泛指多姿、纷繁的宇宙世界。)眼轮(指能转动的眼球;实指人们所看见的万象一切。)这两个简洁的词,就把人们的思绪,带进他那深藏着无限深邃的意境之中。 诗的第二句:"须识由来是化工。"告诉我们:所有创造,一切变化,都是出自这位造物主。所以,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认识神,相信神,要认识并相信一切都是神所作的工。"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诗19:16);"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来1:3);"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 第三句:"体一无终而无始"。"体一",即一体。这是说明神是一,乃不可分割。"无终而无始",即无始无终。这是说明的永恒,乃超越时空。而"永恒"又是神的根本属性。因为神是"自有永有的"(出3:14);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启1:8);摩西说:"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诗90:2)。《圣经》里的这些描述,都是宣告神的永恒的。 第四句:"位三非寂亦非空。"恩赐原有分别,灵(圣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别,上帝却是一位。"(林前12:4-6)这三者是一,即合一。一位神显于三个不同的位格。此三者的见证。恰好构成了一个完美、完满、完全的见证。希伯来文的"伊加得"(echad),希腊文的"模纳斯"(monos)不是指数学或数目上的"一"。而是一位以上的合一。这就是启示复数的神性,是三位格合而为一体,是三而一的联合。"亦非空",是指这三位一体神的恩典、真理、生命,乃是实实在在、丰丰富富、充充满满……不但如此,我们所信的这位真神,也是"无所不在"(耶23:23-24);"无所不知"(约壹3:20);"无所不能"(太19:26)和"永不改变的"(雅1:17)。 "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圣子通。"这是一副韵律讲究(平仄、对仗),修辞严谨,灵意颇深的对联。此联常作教堂门前的楹联。这副对子的意思是:由于始祖(初人亚当,夏娃)犯罪,人类堕落后,人与神之间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与神的交通阻隔(天门久闭)。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地上完成神早已预定的赎罪计划——救恩。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福路)。藉着十字架,使基督成为神与人之间,唯一能够作的赎罪中保(全凭圣子通)。这副对联,既概括了神学上的《基督论》和《救赎论》;又蕴含着基督教信仰真义;也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一根引线。此乃一副绝妙妙联;此乃一首千古绝唱。 第七句:"除去异端无忌惮。"这句话是说:对十字架救恩真理,我们要永远高举并坚定持守;而对不符合信仰与教义的,我们要毫无顾忌,也毫不畏惧的去抵制。保罗说:"因为我曾定了主意……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异端,总是否定十字架真理。 第一首最后一句:"真儒若个不钦崇。"这是说,只要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对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救恩,谁人不钦佩、崇敬呢!(若——在此作代词。)再说,一个基督徒能够夸口的,就是这十字架。因为: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 大卫说:"我的神,我的王啊,我要尊崇你,我要永永远远称颂你;也要永永远远赞美你的名。"(诗14:1-2) 第三首 《万有真源》第三首第一句:"妙道玄玄何处寻。"诗人首先向我们发出呼唤:人们啊!世上有这么美好、奇妙、深奥的十字架真道,你们还要到哪里去找?是的,"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 第二句:"在兹帝监意森森。"在兹——念念不忘的一件事。诗人紧接着又严肃地向我们指出:大家千万不可忘记:我们所信的这位神,是在暗中时时,处处察看着我们的心思、意念和行动。所以,大卫说:你已经监察我,认识我。……你知道我的意念……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诗139:1-3) 第三句:"群生蒙昧迷歧径。"在此诗人看到:芸芸众生,如此光景,不禁感慨万千。对于世人如此无知、刚硬、悖逆、不信,诗人更觉痛切。是的,"我们都如羊走迷。"(赛53:6)而羊的走迷,又是因羊偏行己路,迷途不知返。多么可怜!求神怜悯。 "世教衰微启福音。"这是第四句。诗人敏锐地觉察到,并尖锐地指出:当今世风每况愈下,世局动荡,世事纷繁,世道败坏……对此,无论是宗教的,抑或是非宗教的,都弄得人晕头转向,仿佛置身于旋涡之中。但是,诗人并不因此悲观、失望,他把笔锋一转,给人们指出迷津,发出一线曙光——福音。因为只有启福音,才能使这个扭曲了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五、六两句:"自古昭昭临下土;由来赫赫显人心。"这又是一副妙联。意思是:真理之光,来到地上,自古至今,从发生到现在,这真光不但久盛不衰,而且是深入人心,在这里,诗人用"昭昭"、"赫赫"叠词来衬托和形容真光的明亮和盛大。"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是啊,世人一见到这真光就昭然若揭了。因为,"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约(3:19)。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 诗的最后两句:"而今基督恩光照;我也潸潸泪满襟。"这是诗人情感发展的最高潮。从字面上看,似乎一目了然,但其中诗意,却令人感动不已,并激起我们共鸣。诗人不仅在心中赞美主的恩光,"犹如光明银烛",而且还引吭高歌:"众光之源,三一上主,赐恩无限,照耀辉煌;荣耀赞美,归于上主,我众齐心,高歌颂扬。"(《新编》第9首) 在高歌之余,诗人又在默默思想:十字宝架,救赎大恩,想着……想着……不禁泪水涟涟,湿透衣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28 06: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