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福音事工的再思
复活的基督升天之前,在约定的山上,对门徒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因此,A、扬福音是耶稣基督的吩咐,是神圣的大使命;B、同时也是当尽的本分(林前9:16-17、弗6:19-20);C、更是是荣耀的职责(罗1:16,约17:22)。
一、 对福音的思考
1、福音
有人说,福音就是好消息;有人说,福音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应该说,福音是真理的道(弗1:13),就是叫我们信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得救的好消息。在这充满谬妄、混乱的世界,犯罪堕落走向沉沦灭亡的人们多么需要真理的道,多么需要叫他们得救的福音。
2、福音的内容
福音不传自己、不传人、不传别的受造之物,不传人的智慧、理论、遗传,甚至不能传没有真理的爱。福音要传神的爱子耶稣基督, 这福音是神从前借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罗1:2-4)
3、福音的传播
① 要用诸般的智慧:“我们传扬他,是用诸般的智慧劝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我也为此劳苦,照着他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西1:28-29)。
② 与软弱的人认同:“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福音的好处。”(林前9:22-23);
③ 强调拓荒的重要:“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罗15:20)
④ 上帝的差遣: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说,主阿,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而不,但我说,人没有听见吗?诚然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罗10:14-18)
二、 回顾历史
法国籍宣教士汤若望(Juan Adam shall von Bell)1622年(天启二年)来华,几年后被召至宫廷参与修订历法。明末,清兵入关后,他被清廷任命为钦天监监正,顺治皇帝还尊称他为“玛法”(满语为爷爷的意思)顺治去世,继位者康熙、登基时年方八岁,由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当权, 鳌拜是一个保守而又阴鸷的人物,1664年(康熙三年)秋,把汤若望和比利时宣教士南怀仁以“潜谋造反”,“邪说惑众”的罪名被捕,1665年(康熙四年)四月一日,200余朝臣集合定73岁的汤若望肢解之刑,南怀仁斩首,地震一连三日,京都上空又出现彗星,朝臣惧为上天示警,孝庄文皇后,怒斥众臣,命速即开释。1669年(康熙八年)年轻的君主干净利落地收拾了鳌拜。随着康熙对天主教传布的开禁,福音在中国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720年(康熙三十九年)信徒约30万之众,有人期望康熙能成为第二个的君士但丁,但没有成为事实。因教廷和中国朝廷之间的冲突,康熙生气地在教廷的禁约上批云:“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失败原因:(7) 太依赖皇帝态度:当时官员对科学的懵懂无知,喷饭满桌笑地圆,皇帝忽热忽冷。(8) 方法上缺少弹性:礼仪之争,太激烈主观刻板。(9) 教会内部不同心:因策略不同,互相攻讦。过去国外宣教士冲破重重险阻把福音传入中国,但是使基督教的信仰在中国广大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比人们所想象的不知还要困难多少倍。唐、元两朝传入中国的,曾两度湮没无闻。明、清两朝的传入,复经极大的叩门与拓荒之艰辛,根基刚定,逼迫骤起,庚子年的大教难后,教会虽有较快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弊病,宗派林立。近半个多世的风霜雨雪,使教会经过了各种环境的考验,有许多教训经验值得总结。
1、第一次传入
618年唐王朝建立,唐太宗还算比较聪明的君主,635年(贞观九年)一位名叫阿罗本(Alopen)的宣教士,不远万里来到长安。唐太宗披阅,“深知正真,特令传授”638年(唐贞观十二年)召曰:“……详其教旨,玄妙无为……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景教历时210年左右,可称“天姿泛彩,英朗景门”。于845年(会昌五年)被查禁。
失败原因:(1) 信仰上偏差:聂斯脱利派,聂斯脱利曾会君主坦丁堡大主数,教义上有悖于“三位一体”,“基督的神人二性”。431年以弗所会议上被判为异端。
( 2) 本质上弱势:以波斯为基地,通过“丝绸之路”由西部传入,他在波斯(现称伊朗)或中国都带有“政治避难”性质,与唐百川俱纳,全面开放,显出鼎盛王朝广阔的胸襟,恢宏的气度,蓬勃的生机来比较不过是柔弱的附庸。
( 3) 方法上失当,太快过本色化,太多借助佛道教,称教堂为“寺”,教士为“僧”,天父为“佛”,采用“妙身”,“慈航”“真寂”……等佛教词语。
(4)走上层路线,依靠政治势力。
(5)信仰不普极,没有在老百姓中扎根。
2、第二次传入
北方边塞蒙古克烈王一次在山中行猎,据说为暴风雨所阻迷路,在圣者史引领下安返。随着蒙古在1279年中国建立元朝,由北方传入的天主教和复燃的景教,当时统称为“十字教”据《马可•波罗游纪》中记载,当时在一些城市已设教寺,基督徒称为“也里可温”,1368年随着元朝灭亡,也告销声匿迹。
失败原因:(6) 西方教廷混乱;教廷被迁到法国阿维农教皇成国王的傀儡;
(7) 表面化的信仰:不以祈祷颂赞崇拜神,重视预兆仍使用巫术、咒语;
(8) 根基的浅薄:马背上的异客,没有从血缘上根植于中国,不及伊斯兰教。蒙古马队仓惶退向北方草原和大漠,也被驮走了,只留下几丝悲凉。
3、第三次传入:
明王朝的建立,中国恢复了汉家皇统,但已失去了唐王朝的气度和胸襟,关起门来做皇帝,似乎已成朱氏家风。
西方经历文艺复兴,身负“救人灵魂”的传教士和“淘金”的商人联袂结伴,涌向世界各地。但仍很难进入中国。中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奇景万里长城,是一个很会造墙的国家,把敌人和朋友都拒之于千里之外。难怪意大利耶稣会的范利安(Alexandre Valignani 1538-1606)数度试图由澳门进入中国内陆,都不能成功,临终前面对中国边界石,望着那片无法进入的土地发出悲怆的感叹:“盘石呀!盘石,什么时候才能裂开呢?”意大利宣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通过向两广总督等官员暗送当时中国人罕见的三棱镜,自鸣钟之类的奇物礼品,被允准留居内地,1583年(万历十一年)又从澳门携同仁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进入广东。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他以比罗明坚更高明的方法首次进入北京,数历艰难,但终于立足中国,并取得显著成效,利玛窦的成功是知识丰富辩才极好,精通中国儒家文化,潜移然化。到他58岁在北京病逝时,信徒已有2500人,其中包括不少达官要员和社会名流,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著名的代表人物。
在利玛窦生前,龙华民(Niccolo Longobarbi)等宣教士已不赞同利码窦的“合儒”策略,他们方法简单但规模很大,严重的冲突已见端倪。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颁布禁教谕旨,驱逐宣教士,捣毁教
4、第四次传入
1807年(嘉庆十二年),更正教英国伦敦差会宣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来到广州,不顾不准洋人学习中文的禁令,学习中文,翻译圣经,七年之后,才有第一位中国人领洗。自马礼逊来华到鸦片战争争爆发30余年间,一批批新宣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大陆工作。
1842年8月29日,痛失香港的《南京条约》使中国这块石头,似乎像瓷器一样被击碎了。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受梁发写的《劝世良言》影响的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的异端异教色彩的信仰,至今对福音工作还有负面影响。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动荡和变革: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辛亥革命、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诞生、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朝鲜战争、反右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开放改革、进入世贸……中国教会面临着种种考验和挑战,二十世纪20年代以来社会上的“非基运动”、教会的本色化的回应,至今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中国有比万里长城更有防务实效的是历经悠悠岁月所筑起的传统文化的无形长城,如果说第四次传入已成功了还为期过早,但这可能是神给中国的最后一次机会,我们要彻底反思,把握机遇不能失败只能成功。
三、今后的工作
对中国福音工作的再思,主要是对教会今后的工作的再思,这也是我们研讨的重点。我们的信仰必须是纯正的健全的信仰,所以一定要克服偏差,消除不平衡的观念和现象。“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
1、 异像与行动:“没有异像,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箴20:18),没有异像就没有目标,也没有动力,但有异像必须有行动,没有行动的异像是空洞的异像。没有异像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甚至是招损的行动。彼得、保罗、约翰都是有异像行动的人。
2、 真理与爱心:“恩惠、怜悯、平安从父神和他儿子耶稣基督、在真理和爱心上必常与此我们同在!”(约二•3)爱心必须有真理作为前提,没有真理的爱心,是糊涂的“爱心”,没有爱心的真理,是残酷的‘真理’,如果有人要弟兄姐妹放弃“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犹3)接受谬误,姑息罪恶,大讲没有真理的爱,那不仅是“爱的梦呓”,简直就是撒但的声音。反之,在不违反真理原则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爱弟兄,爱众人,也不配作基督徒。
3、顺从和不从:提到顺服,有些人对圣经故意理解得很片面,使徒受迫害,“大祭司问他们说:我们不是严严地禁止你们,不可奉这名教训人吗?你们倒把你们的道理充满了耶路撒冷,想要叫这人的血归到我们身上,彼得和众使徒回答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5:27-29)对在上有位的顺眼也必须有一个不违背正义,不违反我们真实信仰的前提。
4、宣教与护教:传扬福音就是宣教,但只有宣教没有护教,宣教就可能效果不大,甚至会失败。没有宣教,护教也没有什么好护,宣教与护教要并重。“坚守所教真实的道理,就能将纯正的教训劝化人,又能把争新的人驳倒了”(多1:9)
5、继承与发展:约书亚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他既继承了摩西遵行神的一切命令,又完成了摩西所没有完成的攻占迦南的宏伟大业。我们对教会丰富优良的传统要继承,不能犯“历史遗忘症”,要和历代圣徒相通,继承不是守旧倒退,继承是要站在前人、巨人的肩上,胜过前人。
6、处境与应变:信仰的本色化,也就是处境化,要处境化就需要应变。但以理是一个典范,语言改变赞美不变,地位改变信仰不变,方法可变真理不变原则不变,对主的忠诚不变。
7、入世与胜世:为什么不用入世与出世呢?那不大符合圣经,又容易引起人错觉。一入到世界又马上出来离开世界。“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17:15)“因为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一5:4)
8、苦难与恩典:“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它,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苦难。那赐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彼前5:9-10)谦卑温柔甚至圣洁也能装,但为主受苦是不能装的。“风暴确实能实行神旨意,在基督徒的记忆中,最猛烈的风暴总是发在教会诞生之前”《牛津基督教史》P663)。惧怕风暴,躲避苦难的人是得不到神丰盛的恩典的。
9、智力与灵力:人有认为自己有智力,不重视灵力是不对的,但也有人以为自己有灵力,就不需要智力也是错的,保罗是一位智力与灵力平衡的典范,摩西也是如此。
10、理性与感性:有人很感性、不重视理性,认为感情就能感动人,有人重视理性,不大需要感性,以为理性就能说服人,虽然这些都属于悟性,但要平衡。“因此,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们不住地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西1:9)
11、数量与质量:传扬福音,需要大批宣教士,宣教不要等,有紧迫感是对的,但不要好,就不大对,只有不断提高工人的素质,有高质量的工人,才会有高效率的宣教。
12、合一与见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约17:22-23)合一才有更好的见证。“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贫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3-4),不要无知愚昧得“执着”,狂妄自私得“坚定”,更不要懦弱虚伪得那么“属灵”。要有纯真的心灵,广阔的胸襟,营造一个弟兄姐妹都能敞开心胸畅所欲言的氛围。“分岐不是混乱,辩论不是冲突,不同意见不是革命”(布什访华,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孤立“孤立主义者”,使自私的不能自利,和平不是不公义的平静,是真理与爱的和谐。
教会合一必须从灵里相通到实际建造,我们共同为神的国作见证,再次宣认:“教会若不进入可见的合一,承认我们所传扬,所崇拜的是同位一神,为我们众人钉十字架的是同一位基督,使我们重生的是同一位圣灵,以及神托付我们要完成的是同一国度,就会永远受到人们合乎情理的责难”。
因背景、地域、教义、策略造成中国教会松散和封闭会成为过去。各条河流都要汇合在一起,形成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大江。差传将克服语言,文化、会门、观念的种种限制,使大小教会联在一起,集中资源、财力、人力出色地担负神所托付的福音大使命。
合一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宣教,宣教将促进中国教会的合一!神放在动机纯正真诚爱主,把使命看得比性命更重要,愿意为福音工作摆上一切,有强烈团队精神的同工心中合一宣教的异像,必会很快在教会绝大多数弟兄姐妹中得到共识。中国教会无疑处在一个最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同工说的:“所面对的机遇、挑战以及美好的前景,并不比马丁•路得和约翰•加尔文的时代逊色。”
13、宣教和教导(太28;18-20)
我们祈盼最炽烈、迅速向四周辐射、形成最强大冲击波的中国教会福音事工大复兴来到!
课堂作业:写一份拓展福音事工的计划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