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友之光』基督徒网络交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章节:  
查经文:
查看: 8942|回复: 13
收起左侧

[分享]建立21世纪的坚强教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建立21世纪的坚强教会 建立21世纪的坚强教会 (第一专辑) (编者:亚居拉) 第一部分:教会再思篇 第一讲:教会教牧的再思 一、这是一个什么时代 正如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一样,21世纪的教会将面对未来新世界的无情冲击,无论是我们的信仰、宗教生活、价值观、教育、教会圣工和圣职人员都将面对空前的挑战和影响。因为21世纪将是一个传达高密度信息,学习掌握的时代。今天只需要一条如头发般粗细的光纤电缆,就可以把大英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从新加坡传送到日本,历时只需要1秒。现今,计算机网际网络的信息越趋丰富,21世纪的基督徒将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更多、更丰富、更准确、更实时的信仰信息。但是你进深一步就会发现,越拉越大的贫富的距离,更大范围的军备竞赛,中东日益激化的矛盾,还有一系列的灾难,如世界范围的经济瘫痪、九:11等,分明是一幅圣经中的末世画卷。 当世界不断的冲击教会时,教牧人员应该胸怀世界,前瞻远足;教牧人员不断的装备自己,让自己的资本能立足这个多变的时代;教牧人员应该明白神在这个时代的旨意是什么?然后完全神所托付给我们的工作,正如圣经所言:不要做糊涂人,当明白神的旨意如何(弗5:17)。 二、今天的状况 1、??今天教会的状况例子   要谈论教牧的状况,就必须连同教会的状况一同讨论。因为从许多角度,教会与教牧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期待从对教会状况的了解,帮助我们去反省教牧。 A、教会的教育体制:“借着教会教育制度的现况,察看教会对环境的敏感度和危机意识。§ ??今天教会的教育体制有需要重新检讨,以应对时代的快速变迁。我们面对教材的缺乏,几乎在所有的三自神学院中没有好的教材;我们面对师资力量的缺乏,今天的三自神学院中没有很多特别优的教师;我们面对学员文化程度的低下,中国夫论三自或非三自的神学院中的学生很多没有接受高深的教育。 不但如此,我们的主日学也是如此,我们十来年如一日的用同一本主日学教材,仍旧采用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课书。 ??第二个困难,是我们非常陈旧的教学方式。笔者深有体会,当我在浙江神学院接受三年的深造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填鸭式教学,不但如此,而且是代代相传,老 一代老师如此,而他们的学生也是如此陈旧。几十年不变的教育非常注重教导与学习。身为教导者,我们是否有勇气接受批评和再学习;身为学习者,我们是否一再检讨,继续寻求学习的最佳模式;还是,继续进行填鸭式的教导。若真的如此,从教育教导的角度而言,我们似乎已经忽略学习的对象的学习实况。他们将在最崭新的教学法中受教育,在最有学习趣味的环境中学习创意思考。教会的教育事工将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另一个更大的困扰是中国各地的教牧人员基本上所接受的教育多太少了,有的不识几个大字;有的只有小学毕业;有的只的中学毕业;有很少有大学或更高的学位。学识限制了教牧人员的思想与不满足的心灵,造成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或夜朗自大的心态,让自己活在封闭系统之中,其实晚清的历史足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训,清朝颁布闭关守国的政策,同时也关闭了中国人的心灵,时间久了,逝逝形成我们清朝是老大,外国都是蛮夷,直到有一天,外国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时,才把中国人梦境拉出来。 ?? B、教会的行政管理:“从教会的行政管理,看教会反应迟缓的运作现象。§ ??因为城市教会开始富裕,越来越多教会开始有能力聘请超过一位的传道同工。但是,这却不等于说教会也同时掌握“团队服侍§的观念。实际的情况是,同工的增加只有在形体的增加,而没有清楚架构的设立。这样,只有使教会越来越胖,却没有使教会越来越强壮。70年代的教会与21世纪的教会一定会有所不同;50人,100人,200人,300人的教会架构也不同。教会甚至需要考虑多元的牧养方式,要求专业的行政态度。因为我们实在无法采用50人和六十年代的模式来牧养今日和未来的教会。 ??我们应该不会诧异,不少有“团队架构§的教会和机构,事实上却还是属于60年代家、春、秋,大家长的作风。我们应该都听见不少教会、机构的负责人是何等的令人感叹失望。我们似乎还是在角色身份上产生混浊,无论是主席与主任的身份,或者是同工之间的配搭。其中,常常令我们泄气的,更有不少在传统和真理的课题争论。如果说传统是各别时代表达真理的方式,那么,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差异。就好比旗袍和晚礼服的分别,今天的人应该不会坚持固执中国人都应该穿旗袍,但中国人应该都会借着旗袍,珍惜和保留其背后的传统精神。 ??这些的状况都说明了教会往往在面对时代的冲击时,总是在许多方面呈现并没有预备好,一再表现出迟缓的现象。 C、教会的社区意识:“从教会的社会参与,看教会角色失重的情况。§ ??在新加坡,当你问教会附近的邻里﹕「倘若你附近的教会被拆除了,请问你有什么感觉?」他的感觉,大概不会比拆除附近的儿童乐园或者一栋购物中心来得强烈吧!在中国,当你去问教会附近的邻里:「倘若你附近的教会被拆除了,请问你有什么感觉?」他的感觉,一定是拍案而起叫好。 教会与社区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今天的情况是,社区不认识教会,教会也不知道社区,这是一个很多的问题,是我们今后要努力改善的地方。现在的教会对社会陌生的,包括在文化上,信息上,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等都是如此。甚至我们自己也因此产生了两种的角色,可以在社区和教会之间往来。 ??如何建立一个不与社区分割的教会?如何让教会可以被社区接纳。今天一些开始社区关怀的教会,是以封闭的心思和有动机性的来接触社区、社会。至少,我们可否摆脱“得§的动机;转换成为“爱§的动机。“爱§不是要得,乃是要给。 D、教会的联合观念:“从联合的现况,看教会未能成熟的肢体架构。§ ??教会不能联合是今天越发严重的问题。不能联合并不是说没有联合,而是说我们在实践上已经无法真实的联合,各自为政,好像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到我的地盘来一定要经过老大许可才能进来。因此,联合的工作是产生更多问题的工作。我们对联合的工作中所包涵的行政观念,定义,运作;坦白说都还是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漏洞百出的架构,模糊的检讨程序,非专业的作业与态度等。 ??其中较为明显的因素包括行政和人为的困难。行政乃是指组织,宣传,推动,日期设定,初信跟进等工作。人为的困难,乃是那些令人反感的旧中国恶习,仍旧的如影子一般的寸步不移。所以,人不接受联合,因为他们看见一部分的问题,完全不愿意平衡的了解联合的影响和力量。(推荐大家秆看一《中国人的素质》) ??因此,我们至今都还没有发展出像《葛培理布道团》这般巨大架构的事奉团体,中国教会和牧者也并不都是有这样的胸怀和容量可以配合,不少情况都带有保留的态度。我不是讨论架构,而是架构背后的联合精神。 ??在宣教的角度而言,不少宣教事奉和宣教点,就有如一盘散沙。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独立宣教点,独立宣教点的好处是大家可以各自为政,自由活动。不但省去了许多行政的束缚,甚至不需要有严谨的报告和跟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宣教模式背后没有一张宣教策略的总策划蓝图。但是,这样子随意的设立宣教点也许将带来日后更多的宣教矛盾、重复、资源浪费和事奉上的困难。 ??许多同工宁愿自己做,或许,他们经历了不少挫折;或许,自己做总可以享受那种浪漫的使命成就感,那种在宣教工场获得的骄傲感觉。然而,在天国的服侍里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众教会的联合是神的心意,肢体的联合是合乎真理的。不是我们感觉如何,而是天国的事奉成就多少。也许,我们可否进一步的来击破一些事奉上的迷信,就是那些不谈、不懂效率(没有忠心),不讲也不会架构(缺乏见识),只固执自己的热心(假良善)的迷信事奉。 ??你认为我们的上帝是一位混乱没有组织的上帝吗?不。 上帝一位很有次序的上帝 。 我们乃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在没有逼迫,没有贫穷,知识充足和丰富资源的时代,过去传统的问题却容易成为我们今天的借口。 ??以上的一些例子多少帮助我们去明白,面对21世纪的世界和教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至少,我们要有能够明白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人。 2、?今日教牧的状况例子 ??让我们讨论今天教会牧者的一些状况。在今天的教会中,我们都可以轻易的知道牧者的在恩赐、性格和素质上的状况。 A、 在恩赐上 ??在恩赐上,我们总会觉的有些人是被误放在一些位子上。不认识自己有什么恩赐,不接受自己是属于什么岗位,浑浊了身份、位置和恩赐等,都是今天明显的状况。也是专业和架构的问题,错误的人被放在错误的地方。中国教会的教牧人员都是:“多才多艺§的,什么都要做,什么都做不好。 ??今天的教牧需要有多元的专业事奉,而不是多重的事奉责任。意思是,我们的教牧应该可以各自不同的角色发展。那时,我们可以有专做研究的教牧,可以有专作行政的牧师传道,可以有专牧养教会群体的教牧同工。 B、 在性格上 ??在性格上问题仍然严重的,重复的影响着教会许多年日。教牧的恩怨曲卷不清,固执的心病历久不衰。我们不禁要问,到了那个年龄或坐上那个位子之后,自己是否会重复同样的教牧性格问题吗? ??一位马来西亚卫理公会的资深长牧周隆捷牧师曾说,教会中普遍出现教牧性格的严重问题,形成了神学院毕业生多选择福音机构,而不愿担任教牧圣职的趋势。 ??今日中国教会和教牧,还是有着浓厚的中国民族性格负面色彩。像典型的中国人权利斗争,权力不是倒向执事会就是被死抓在主任教牧的手上。像模棱两可的关系身份,执事会和牧者之间的职责似乎永远讲不清楚。 ??但是,似乎只有华人教会的架构最难突破瓶颈的问题。而其它民族,其它文化却好象都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一再发展下去。在新加坡的华人教会,似乎只有已经转型为英语教会的,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才能突破自身文化的束缚。否则,华人教会和牧者都有典型的,类似同样的性格问题。 C、 C、在素质上 ??在素质上,教牧是可能忽略了素质的重要性,以至他们未能更新、不再继续学习、无法突破自己和停止学习。 ?? 中国教会的现象似乎可以残酷的说明这一点。有一些典型的教会名领导人,是没有经过一般神学训练的专业基督徒。这样的背景,多少表达了某些对教牧素质的失望。有位学者甚至公开的认为,不少教牧是不学无术,考不上高中大学的人云云,无论如何,这样的话表达了一些教牧的素质情况。 在这里,有一些观念和态度我必须交待清楚,面对以上种种的问题,看见不少同工的情况。我的态度仍然是保留着最基本和严肃的尊重,而不是轻浮鄙视。这是基于本质,架构和身份的缘故。虽然我不一定赞同你的动作,然而,我却是因为对人性,对教会和对上帝的仆人,给予最基本和严肃的尊重。 ??我的祷告是﹕「主啊!怜悯我们可以不重复问题;可以不成为问题。」 一、 明日的教牧 我们要怎么样回应这些情况?这个时代? ??是的!教会和教牧必须响应这样的一个时代!但回应是不足够的。从狭义而言,响应可能带着负面的和被动的意思。就好比是准备考试的学生,准备在考卷的空白处填上适合的答案。 ??在教会进入廿一世纪之时,我们可否有一个主动的期待。是要装备教会教牧去回应这一个世纪呢?还是要装备教会教牧去建立这一个世纪?就好比英雄和时势的概念。倘若神允许,我却是非常乐意两者采用。一方面我们是时势造教会,也同时是教会造时势。这里的意见是,我们不一定都拥有最好的事奉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为以后来的同工、为下一代,一同来槊造未来的事奉环境,进步我们的事奉环境。至少,我们自己不要成为那个阻拦。 ??明天的教会将是怎么样的?教牧模式又是如何的?你认为,我们可以期待怎么样的教牧模式?例如﹕ A、 更清楚的专职事奉 ??这意味着教牧的事奉将更有规范,在规范中包括有清楚的团队架构和个别的职责。这样的架构并非复杂化或是束缚性的,反而,它容许更多更小但却更自由自主的来发挥其功能。 ??这里指的专职事奉,与专业事奉是同样意义。专职事奉强调清楚的事奉定义、事奉实质。就是我知道我在做什么?而不是一种一再重复的宗教动作。虽然,不少的宗教礼仪是重复性质的,当它的本质应该是活的!就好比一个主持圣餐的教牧同工,在每一次的圣餐主持过程中,注入他对圣餐的生命感受和信仰响应。 ??倘若我们充满恩典的真实信仰变成死亡的宗教动作,那是可悲的。 B、更多元的教牧服侍 ??神学院毕业生可以出来担任专职的事奉,在教会中他们可以专职于布道、教育、牧养、行政、社区、青年、儿童和差传。他们甚至可以是在哲学界、文学界、教育界、广播界、艺术界和辅导界等等区域,担任专人的工作。 ??新加坡神学院陈世协教授更提出一点,神学讨论不能局限在神学院或者教会范围里面。好比当我们讨论伦理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当地的法律,政治和文化等背景有相当的了解,否则,我们就无法正确的响应神学的立场。如此,我们就需要专业的意见和认识。像邀请基督徒律师、基督徒政治家或者社会学家等来进行一些讨论和对话,都已经是不可避免,必须的未来模式了。 ??教牧的事奉将是多元的,而不是模糊重迭的责任。多元的服侍不单只是属于教会内的,多元的服侍也可以是教会之间的,宗派之间的,更是不同专业之间的精密配搭。 ??这更加说明我们需要团队事奉,包括教会之间,教会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配搭,专业之间。这将也迫使我们去重新定义,教会的定义是什么?机构的定义是什么?联合的定义是什么?这样的事奉将也要求我们必须有策略性的事奉,有大图画蓝图的概念。这是我们期望的。 C、更成熟的教牧性格 ??我们应该可以轻易的从今天的事奉环境中,从现今的教牧同工中,确实的知道教牧的性格是一个现实的困难。假使华人民族性格的负面影响真是华人教会教牧的阻拦,我们可以期待着把救恩也实践在我们民族性格之内,期待我们的教会、教牧、华人基督徒都可以有生命的成熟。然而,我们更期待个人自己能够有所改变。 ??如果说,上帝除了培育一个做大事的人,更是要装备一个能够做大事的肢体。那么,今天教会的趋势就是,无论福音派或者灵恩派、属教牧的或者是属执事的,有过分强调个人的雄心和负担之嫌,并失去对教会肢体应有的胸怀或实践概念。 ??我们应该明白,个人的培育是为了建立肢体,肢体的建立是为了培育个人,不是荣耀个人。 D、 高素质的教牧人材 ??高素质的人材可以是指多方面的。它可以包括道德上、生命上、属灵上、知识上的。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里,教会教牧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在一些国际教育讨论中认为,「终身学习」将逐渐取代现有城市阶段性的教育模式,无法继续学习的人将面对被排挤和淘汰的压力。 ??我们的顾虑不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当中确实出现学习态度不是因为对真理知识本身的热忱,而是知识所带来的荣耀。我们需要说明,从教牧的事奉工作特质而言,教牧对知识的热诚、学问的方法、准确的掌握信息,都需要被视为基要的学习。 ??教牧事奉因为工作的特征,所牵涉的范围相当广泛。至少,教牧对“历史的进程§、“哲学思潮的演变§和“文化艺术§的掌握,都应该有相当的认知程度。这些都是与信仰切切相关的。 ??我们已经拥有不少工作人,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神学人。读神学的人都应该知道,所有在学习神学思考的道路上继续奔跑的人,就是神学人。若非如此,信仰是非常容易变成宗教动作。 ??这实在不是苛刻的要求。在过去的修道院,没有十一、二年不能毕业。看过去的属灵伟人,他们不少都是经过非常努力学习的人物。起码,我们也期待自己是一个不停止学习的人。 ??对我自己而言,以上一点例子都是属灵生命范围里面的事,是理所当然,而不是分割出来的。我们继续有纯扑扎实的真理,继续倚靠轻省温柔的能力.圣灵的能力。在面对着过去,现在,将来的冲击,我们严然是要坚持真理不变,却不是全然的固执于传递真理的传统。 ??我们都知道神仆人的条件是良善,是忠心。但除了热心以外,我们需要寻回神仆人的见识。有知识而没有属灵的生命是危险的,有属灵的热心没有知识也可能是盲目,骄傲和懒惰的。 课堂作业:反省你教会的教牧现状,如何提高教牧事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讲道的再思 圣经说:你们要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讲道(原文作是说预言下同林前14:1),我们回顾圣经历史,不难旧约中的先知,是历史时代的产物,为针对那时代国中有关社会道德伦理,国家政治管理,宗教生活状况等的弊病,提出劝告,泣涕悲痛,苦口婆心,斥责以色列人的罪恶,预言将来的祸患(旧约的先知书可以成为我们的应证)。他们那种当仁不让的情操,强烈的爱国爱民热忱,与大无畏的勇敢精神,成为走向灭亡之路的以色列人的中流砥柱。在新约里耶稣基督同样不畏强权,批评罗马统治者,犹太人祭司文士等当权者(路19:42-44、20:1-3)。今日教会如果把基督教信仰仅止於默想灵修,只鼓励会友个别追求内心的平安,以及开布道会,宣扬福音为满足。而对世界的败坏如只皱皱眉头,耸耸肩,搓搓手,摇头叹息:「世风日下」,或说是政府法治不健全,学校教育失败,家长管教不严,似乎与教会毫无关系,且不免带些自义。如果有朝一日,外国的同性恋者合法化,试管婴孩,代母,复制人等违背圣经真理的问题来到我们国家时,教会是否一如往昔像驼鸟般把头埋在沙堆里,默不出声,只当没有看见?这样可以说有负基督对教会的付托。教会当有先知般的精神,也是「旷野人声」,成为社会的良心,与基督一起参与苦难,担当忧患,教会才有自我。 面向廿一世纪,按历史的阶段,已进入後现代时期,人们因为不能适应急遽的改变,而感到旁徨与焦虑,从而诱发出种种社会问题,异端邪教乘虚而入。当今灵恩运动的迅速发展,新世纪运动藉 超异能治疗术所带来的迷惑,使福音派教会面对极大的冲击。所以教会必须提高警惕,对内加强全教会的整体性,在爱中互相接纳,互相宽容,与基督合而为一。对外则一本基督「道成肉身」的宗旨,使神的爱,在现实的世界里开花结果。教会的使命不仅是传扬福音,拯救失丧的灵魂,帮助人摆脱罪,冲突,焦虑而获得平安。 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了,我们的教会是应该反省的时候了。今天我们反省一下讲台事工了,首先我们从圣经看看耶稣如何要求彼得进行教牧关怀,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阿,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阿,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阿,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约21:15-19节)。 从这一段圣经中给我们一个很清淅的概念,一个从事讲台事工的人,他必须具备爱神的心与爱人的心,因为不出于爱就是出于利益或其他的,圣经启示录第二章五节告诉我们,以弗所教会他为神的名劳苦,并不容忍恶人,但是终被神责备,是他们把起初的爱心给离弃了。试问,今天我们教会每一位同工都是因为爱,所以爱做神的工作呢! 从这一段圣经中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一个从事讲台事工的人,他必须用神的道去喂养神的小羊,让他们的生命能够与日俱增 ;他必须用神的道去牧养神的羊,让他们的能够更加丰盛 ;他必须用神的道去喂养神的羊,让他们的心身灵得到康健。试问,今天我们教会的每一位同工是不是能同时满足这三种人的需要。从这一段圣经中给我们一个很沉重的责任,他必须是一生跟随耶稣的人,试问,今天我们教会的同工是不是每一位都专心跟从主。 一、 道信息的反省 讲台信息重伦理轻教义,这乃是次序的跌倒,次序的跌倒就产生整体的混乱,这是圣经的一贯真理。我们从创世纪第三章中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一信息:神是创造者也是绝对的权威者,因此万有都要听命于他 ;上帝创造了人类,在他创造的次序中,神先造男人后造女人,男人成为女人的头,因此女人要听从男人,神为自己创造了人类,为人类创造了万物,上帝命人类要管理空中的鸟,海中的鱼,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因此一切的动物都要听从人的吩附。动物听从人的吩附;女人要听从男人的话;男人要听从上帝的话,这才是宇宙中的正确的次序。但是人类的将这个是次序给倒跌了(创3章),女人听从蛇的话,男人听从女人的话,这样人在次序的混乱中堕落了。我们从保罗书信中可以得到个正确的次序是先教义后伦理,以罗马书为例,罗马书一到三章20节讲全人类的罪,包括外邦人的罪、犹太人的罪、普世人的罪;三章21至六章讲因信称义;七至八章讲成圣与得胜;九至十一章讲上帝的恩典;十二章至十六章讲基督徒的生活。罗马书的结架是先教义后生活,这是正确的结架次序。这种次序的跌倒造成后怕的后果:首先是信徒生命无法丰盛(约10:10),因为造就造来造动就是一样。其次是信徒的生活无法敬虔,因为生命没有被道更新(约17:17);最后是信徒没有的架构(伯1:10),以致于各样的势力都进来(世界的潮流、罪恶的势力、撒但的诱惑)。 讲台信息的含金量低。一堂道中有多少时间是讲神的道?每个人问问自己。什么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同工很少听道、学道、行道,以致心中没道;其次是对道的信心不够,认为纯正的道吸引不了人;再其次是没有深入羊群,以致不知信徒需要什么没有没有没,不能对症下药;再其次是见证、例子能感动人,圣经的原则不能感动人;最后是信徒不喜欢听道。 讲台信息没有系统化,讲道如同散打并非是套路。信徒只有对圣经片面的了解,没有整全性的了解,造成信徒很无知(例非典时期的喝绿豆汤事件);造成信徒生命很幼稚,信仰与生活严重脱节。造成信徒很世俗化(例开后门). 重榜样性讲道而非重救赎性讲道。虽然才用榜样性讲道,却不一定所讲的人能成为我们的榜样,例如,效法亚伯拉罕的搬家,那么你跟着去搬家好了,但事实你不会搬家,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榜样性讲道只能革面不能革心,因为你只给他一个样板,而你所给的样板只能效法一点点,所以要不断的给样板,何时不给,何时就无样可学了,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而救赎性讲道却井然不同,就是它能革心,真理征服人的理性、情感、意志,你纵横观看圣经,你就会发观真理完全的改变人,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改变人的生命层面------得救的智慧;改变人的生活层面------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改变全人-----得以完全。 榜样性讲道只能产生听听很感动,想想更激动,回去一动不动的局面,让信徒越听越麻木,因为榜样性的讲道只在情感层面,没有理性的明白与意志的行到,所以信徒的生命永远无法成长。救赎性的讲道只所以能产生果效,只因为道能改变的心的能力,所以当道在人的心中产生运作时,理性就被真理所引导,正如圣经所言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情感被道所改变,生发出圣爱,表达在生活中;意志完全顺服在神的生权之下,行出道的要求。 榜样性讲道大受欢迎而救赎性讲道在中国不很受欢迎,我以很多传道人投信徒所好,可以一举成名,在这方面笔者深有体全会,有一年,有一地方请讲道,我去讲道诗篇23篇,才用榜样式讲道,结果大家感动,马上预定第二年讲道,第二年,我想去年讲造就式,今年讲信仰方面,于是我讲《信仰的再思》,结果他们反应我讲的太理论性,以后就不请我了。 故事性而非重真理性。 某君讲道时,他讲马勒古的耳朵,分析马勒古的耳朵为什么被刀砍下,一是他走在主人的前头,想出风头, 结果出霉头;二是马勒古不听主人的话,结果他的耳朵被砍下;三是马勒古的越位,占了不应该站占的地方。 某君讲道时,他讲耶稣找拿但业,腓力去找拿但业时,在家中找不到,在河边找不到,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最后终于在无花果树下找到了拿但业。 某君讲道时,他讲小水变酒的神迹,讲到配家人找新郎找不到,最后发现他讲耶稣了,他的爸爸就生气说:你舅舅不叫,反到去叫耶稣,并且耶稣带着一大堆门徒,白白的浪费了二桌酒席。 很多人在他一个小时的讲道中,有太多的见证、故事等内容,结果,道的成份很少,让人听不到,每一个礼拜笑笑回家,一回家什么都忘记了,道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礼拜的生活的动力,以致于每个礼拜在失败中度过。 二、 讲道人的反省 想起哥林多教会,我立刻想到的是各式各样的问题,我想到要面对一大群有严重暴发户心态的信徒,在这种教会中做牧师真苦!这正是使徒保罗在林后四章五节上下文所谈的。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做信徒的仆人」这个真理,就是经历苦难而体现主耶稣复活的生命力。从保罗神学的角度看这个真理,我们可以说我们要爱,因为神的爱浇满心中;我们要造就,因为神原是要拯救;我们会经历苦难,因为这是与主同死同复活的生活。所以保罗在四章五节也说他做哥林多人的奴仆是「因耶稣」,也就是「为耶稣的缘故」。苦难的经历既然是与主同死同活,它便成为事奉必经之路,更是信徒基本的灵命经历。每当事奉神的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有所牺牲时,若掌握到这个真理,就会知道他正在体现做信徒奴仆的生活,也是过著活生生的属灵经历。在这么一个时候,以爱心运用恩赐、为造就而使用权柄便不再是理论,而是真理。因为我们真真正正地在做仆人主耶稣基督的仆人,也是信徒的仆人!   一个做仆人的事奉者运用恩赐与权柄时,心态的表现是爱心,动机是造就,而他事奉的经历便是苦难中的生命力。 1、活在神面前:林后五10,林前四1-5    一五二一年四月十八日马丁路德出席沃木斯国会,为了维护因信称义的真理,据说他说了「这是我的立场」(Here I stand)这么一句话,成为基督教与天主教分道扬镳决定性的一刻。他是否真正说了这几个字,历史家有人存疑,但这句话表达出基督教的一个基本精神则是事实。这种活在神面前的醒觉,使西方基督徒在摆脱传统的权威后能够自由而负责任地生活。如今在社会朝著自由、民主方向发展的时际,这真理也会使我们基督徒得到同样的果效。 2、活在神审判下   不少基督徒以为因信称义就不需面对神的审判,其实这不是圣经的教训。新约神学告诉我们,因信称义只是将原属将来的审判提前,使我们可以靠耶稣基督的恩典得以活在神的面前。而每一个活在公义的神面前的人便是要经常面对祂的审判,谨慎地过圣洁的生活。    活在神的审判下有二个基本的特徵:第一就是一些神学家常说的,我们要明白在每一个活在神面前的都是赤裸的自已,因为神审判的不仅是人表面的行为,也包括了一切暗中的行动和人的心思意念。人在神的面前是完全没有隐瞒的可能。第二是神审判的准则是根据的话语,高过自己良心的判断。 3、活在神恩典下    人觉得活在神面前是很恐怖的事,就是没有全了解活在神面前的含意。在圣经中,活在神面前不是可怕的事,而是世人可以享受的一个极大的恩典。因为活在神面前就是活在的恩典下。篇一三九篇,发现神的无所不在与无所不知对信神的诗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慰藉与鼓励,因为神这个特性为诗人提供了保护与引领的保证。同样,圣经教导说信徒是活在神的面前,也是要信徒们享受神的恩典。  4、活在神使命中   活在神面前的人绝不会是一个马虎的、不认真的人,相反的,他必定是一个有高度使命感的人,因为他会忠于神的托付。读使徒保罗的书信,看到他吩咐奴隶们做事不要只是做表面工夫,骤看起来好像是在助长奴隶制度对人性的欺压,其实使徒保罗是在告诉这些做奴隶的信徒们,他们也一样可以享受活在神的面前的特权,所以保罗说他们的忠心不仅是事奉世上的主人,而是在事奉神,讨祂的喜悦。一个爱神而忠心事奉祂的人必定是一个主动、有冲劲而有高度自由的人。 让我们每时每刻都活在神面前,受祂的恩典,也活得与世人有别,也活得负责任。 课堂作业:谈谈你们教会讲台现状,如何提高讲台事奉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堕胎伦理的再思 一、导论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面对各种社会行为的挑战之际,突显在人们面前的,不再是诸如衣食住行等基本的需要,而是道德行为对与错的思索和考量。今天,许多人每天在做出大的或小的决定时,不知道他们应该根据什么样的基本选择标准,应遵从什么样的优先权,如何定排次序上的前后,应选什么样的榜样。人们常常是已经会做某件事情之后才发出提问,我们可以做这事吗?在我们会做以及做某事之前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被允许做什么2。因此,我们需要对伦理的沉思,对人合乎道德的基本态度的沉思。为人的幸福以及人类的生存,伦理学作为“研究道德之性质及原理,并决定正当行为之规律的学问”,必须重新成为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公众关切的事物。   在后现代的今天,具有实践意义的伦理思想,不应仅是涉及单纯的内在的行事为人的动机,不仅仅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修养,仅是纯粹的“思想伦理学”,而应密切关注人类的现实处境,回应时代的挑战,直面各样的社会问题,对之进行省思,并寻求合乎真理本源的标准,以指导、引领我们正当的决策和行为。故此,一种备具适用性的伦理指导在今天更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所有伦理道德问题中,再没有比生与死的问题更加迫切、也更具争议性了。而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关乎生命的,首当其冲则是堕胎的问题。本文将从基督教伦理学的角度,尝试探讨“堕胎”这一当今颇具争议性、却又实实在在地关乎生命(母体与胎儿)的问题。于此,仅是简略提出对于此现象的思考,和基于基督信仰的观点,并尝试寻求可行性解决途径。同时,在中国的处境中,教会作这样的思考是极有必要的。 二、胎儿,可否? 堕胎,是由孕妇本人或别人(一般是医生或助产士)有意施行的人工流产,在婴儿出生前结束妊娠。   在迄今的社会生活中,对于可否堕胎的基本观点一般而言有三个:1、认为未出生胎儿是低于人类的,赞成可随时堕胎;2、认为未出生胎儿有潜能成为人的,赞成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堕胎;3、认为未出生胎儿是一个完整的人,反对堕胎。这三个观点都集中环绕着对未出生胎儿的状况问题上,即未生胎儿是不是人1,有没有出生权利。   反对堕胎最主要的神学理由,是每个人的生命由受孕时起,就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参创1:27)12,人生命的价值,是在人怀孕之时就由神所赐予,并不是胎儿自己发展的结果13。   依据圣经观点,我们可以看明、认定胎儿是一个完整的人: 1、未出生的胎儿也被称为“孩童”,同样的字眼也用作形容婴儿和幼童(路1:41、44,2:12、16;出21:22),有时甚至形容人(王上3:17); 2、胎儿是由神所创造的(诗139:13),正如亚当和夏娃乃是照神的形象而造(创1:27); 3、未出生胎儿的生命若受到伤害或死亡(出21:22),他们与成人一样,有着同等刑罚的保障(创9:6); 4、基督在马利亚腹中受孕时(太1:20-21;路1:26-27),已经是人了(神人一体); 5、神的形象包括“男和女”(创1:27),但分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在受孕时已被决定了,这是科学上的事实; 6、未出生的胎儿具备个人的特性,例如罪(诗51:5)和喜乐(路1:44),这是人类的特质; 7、用人称代名词来称呼未出生的儿童(耶1:5《七十士译本》;太1:20-21),正如称呼其他人类一样;   8、未出生的胎儿被描写为亲密而个人地被神所认识,正如他认识其他人一样(诗139:15-16;耶1:5); 9、未出生的胎儿在出生之前,也蒙神所呼召(创25:22-23;士13:2-7;赛49:1、5;加1:15)。   综合来看,这些经文无疑把未出生的胎儿与儿童和成人视为同等,同样是一个具有神的形象,而有位格的人。他们在受孕那一刻开始已照神的形象被造。在妊娠时期,他们的生命在神眼中看为宝贵,是受到神禁止杀人的诫命所保护。”   此外,现代科学的透视证据显示出人的生命始自受孕,即卵子受精的那一刻。受精卵是百分百的人,这是遗传学的事实。   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再没有人辩论人类胚胎是否有其人类的父母。这样,为何争论人类的胚胎并不是人呢?生物学家毫无困难地证明一头未出生的猪是一只猪,或一头未出生的马是一只马。为何独有示出生的人被视为其他物件,而不能视为人类呢?   现代医疗设备甚至可以使一个早产五个月的婴儿在子宫外、在保育箱内存活,又有何理由扼杀母腹内的婴孩呢?   而认为胎儿在母腹中开始的阶段,只是具有人的潜能价值,不是完全人的观点,似乎合理,但不易与圣经着重人格的连续性之观点相符合,因此不能实用。今天的科技有一种倾向,就是以一个人的功用作为厘定价值的标准,看重他究竟做什么,却不看重他究竟是谁,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假如可以因形体大小、残障、功用、不受欢迎等理由而堕胎,那么则同样可以杀死早产婴儿、生来残疾或因伤致残者、老年人、乃至爱滋病人、吸毒者、乞丐等人物了。   三、谁有权决定取舍   可否堕胎的另一个争论点,则是究竟谁有权决定生命的取舍,也就是“应该由谁来作出决定?”究竟是母亲呢?还是父亲?政府?医生?抑或是赐生命者?   若持定母亲有权决定的话,则父亲也有权利,因为受孕是由双方共同完成的,这将引出另一个问题,即父亲难道可以在他不想承担责任的情况下要求母亲放弃孩子吗?此外,母亲的自由也不能侵犯一个无力自保的小生命,这是违反公义的原则。应该看到的是大量堕胎行为的出现与六十年代在欧美社会兴起的性解放运动不无关系。   某些情境下,政府声言为了另外一群人的最大利益,而需要以强制性的手段结束胎儿的生命,那么意味着也可以为着某些人的利益而伤害、放弃另外一些人的利益乃至生命了,如果可以为了让已离开母腹的人生活得更好而结束母腹中的胎儿的生命的话,等于说也可以为了让一部分人生活得更好,而扼杀另一部分作用微小、甚或残障、无能、没有功用的人了!   医生的使命与职责,到底是救死扶伤、医治生命呢,还是杀害生命?这里尚且遑论施行堕胎者其本人所需要背负的宗教、道德、情感上的重轭了。   来自基督徒的情境伦理论者(Situation Ethics)则认为“爱是最高准则”,因着对女人的爱(如为了她的生命或健康)(下文对此将另作澄清),或对胎儿的爱(他/她是否会成为畸型的或具缺陷的),才能决定是否应该终止怀孕。他们认为本于爱而作的选择,一定会为最多的人谋求最大的幸福,因此是否让胎儿生下来,便得由有关的家庭、社会、甚至是人口已过度拥挤的世界来决定。然而,圣经从来没有说过爱可以取代神的律法或原则,或说只靠数点人数,就可以定出是非标准。   事实上,从基督信仰的观点来看,夺取生命与赐予生命乃是神的事,而非人的权利,因为“无人有权掌管生命”(传8:8),早期教父特土良则更是直接谴责堕胎乃是“预期杀人”。圣经也明确点明了:“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诗127:3)   四、后遗症——堕胎的危害   在我们探究堕胎这一伦理现象时,还有另一个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则是由于堕胎而带来的后遗症,堕胎行为实际上严重危害女性身体、心理、乃至家庭的康健。   由于在堕胎时要用药物迫使子宫颈扩张,此举严重伤害了它,以致不少女性在第二次怀孕时由于子宫颈太松而引至小产。此外,手术时的意外也会带来严重永久性的损伤,例如手术仪器穿过子宫壁引至严重受伤,都会使子宫受到无可复原的创伤,甚至绝育。   堕胎除了造成身体上的种种后遗症之外,对女性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在心理上的。它虽然不是一项复杂的大手术,但它却在女性心理上留下一个永不磨灭的阴影,足以影响她的一生。   内疚——面对宗教道德规范的自责;后悔——看到别人天真可爱的小孩时,一些堕胎后引至婚后不育的女性更为严重,此时却已补救无方;恐惧——因心中觉得做了一件对不起自己和孩子的事,而常处于精神的恐惧、害怕、忧郁、困扰中;羞耻——即便在堕胎合法化的区域,在绝大多数女性心目中,仍是一件不甚光彩的事,所以堕胎者要求隐姓埋名不愿别人知道,再且,在堕胎诊所内、医护人员睽睽众目、明亮照灯之下,当事人经历这血淋淋的过程,内心的羞耻是难以形容的,也不足为外人所道;抑郁——比之正常生产而带来的“产后抑郁症”,堕胎者在事后所患上的抑郁症,则并非暂时性的,而可能会持续一生之久,除掉女性对孩子的记忆并非易事。   在亲子关系上,堕胎对于其他子女也会有极大的影响,因为母亲既然可以随意放弃和杀死一个胎儿,她岂不可以随意放弃其他子女吗?   所以,堕胎并非只是一项个人解决问题的自由选择。   五、三个问题的澄清   在“拒绝堕胎”的观点中,有三个问题是需要澄清的。  发生了危及母体生命的意外,如输卵管妊娠(Tubal Pregnancy)、宫外孕(Ectopic Pregnancy)、难产等,在这种情况下拯救孕妇而采取的措施都是正当的,因为其用意并不是杀害胎儿,乃是拯救母亲的生命,(罗马天主教持这种观点)。事实上这并不属于随意堕胎的范畴。   2、意外流产。有一种情况是胎儿在母腹中未能孕育至足月而意外流产(俗称小产),圣经称“不到期而落的胎”(诗58:8,伯3:16)28,这同样是一种无奈而必须直面的意外,是“人的意志所不能控制的事件”29,这种情况同样不能称为堕胎,而当属于自然死亡(如同初生婴儿的夭折)。   3、因奸受孕。可否堕胎的另一个张力,是一种人的罪带来的不幸。我们不得不正视有些女性遭受强暴而怀孕的极端情况。对此,我们试作如下的分析:    六、出路——在矛盾与现实中   堕胎既是一个迫切而具争议性的社会伦理问题,我们在阐明基督信仰的观点、立场时,更愿意寻求有效的、可行的解决途径,不仅指明是与非,更愿指明出路。因为预防和避免更为重要。于此,尝试提出普遍性的社会的解决出路、和基督教会所当承载的使命和职责——虽然这一切本身是不容易的。   1、提高教育水准,转变思想观念   堕胎是否能控制人口增长呢?仅靠法令强制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在中国,各地的“黑户”问题,已向人们证明了这一定律:“Quid leges sine moribus”,这是一条古罗马的谚语:“没有社会道德,法律有什么用!”。强制性一胎化的结果造成独生子女教养、男女比例悬殊、弃婴杀婴等等问题层出不穷。事实上,人口过度增加的问题,其根源乃在于人的错误观念,“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当教育普及、人们知识水准提高、社会思想观念转变,则自然会倾向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人口增长自然缓慢下来,台湾和新加坡即是明显的例子。   2、绝对婚内性关系   在今天的社会中,许多人正是因着无视婚姻的神圣性、性关系的圣洁性,追求性开放、性自由,随意发生婚前、婚外性关系,导致怀孕,而不得不堕胎的。“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来13:4),性行为是两个人真正的、完全的联合,不仅在肉身上,且是在每一方面上。“人所犯的,无论什么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林前6:18)。   3、倡导安全性生活   生育并非性生活的惟一目标,性关系所产生、所带来的更是爱、联合及互相满足。在科学、医学越来越发达、昌明的今天,人们完全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方法过安全性生活,既得享愉悦,且免祛怀孕的担忧。这并非本文所要探讨的要点,在此不作展开。   另外两点是基督教会所当承载的时代使命和职责,教会所当作的并不是作壁上观地指责和反对,而是尽其所能地帮助、教导,指引行进的方向与道路,施予实际的关爱。   1、信仰上的引导   教会需要更多地在实际生活方面给予信众符合圣经真理、切实可行的指引和教导,帮助教会全体信徒,无论男女、已婚或未婚,乃至青少年,树立婚姻神圣观、贞洁观,强调保持圣洁、追求圣洁。以圣经作为生活的标准,不能有任何妥协的余地,神的十诫是十条命令,而非十项建议34。这比之纯粹的性教育更为重要而有效。   2、辅导、关怀   虽然我们持“拒绝堕胎”的立场,但对于那些曾经堕胎的女性,教会不当轻视、定罪、拒绝,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约3:17),(如约8:3—11,行淫被捉的女人),向神认罪,神必垂听,葬埋过去,远离罪恶。教会应给予其适当的辅导,帮助她们更好地直面生活、解决因堕胎带来的精神心理上的困扰。对于因堕胎而不能生育的女性,可以建议她们婚后收养孤儿,既满足母性的需求,又将爱转移、分享给那些极需要爱的小孩。   七、结语   堕胎的争论聚焦在生命神圣的问题上,圣经、科学和社会学都支持个人生命始于受孕、胎儿就是完整的人,宗教启示和人性良心都印证杀害无辜生命是不可以的,堕胎对女性的身体、心灵和亲子关系都造成严重伤害。固然,堕胎与否亦涉及到妇女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选择权利,但于此,我们更愿意从生命的保障、从女性本身的利益出发,来看待这一问题,以期生命更加绚丽。   诚如汉斯•昆所坚信的:一种伦理纲领的实现还需要赢得来自政界、经济界以及金融界等方面的代表人物们的支持。一种伦理的思想要转化为生活实际,获得人们的认同、取得施行的社会空间,是不可或缺的。 课堂作业:假如你是教会的负责人,你如何向会众讲解不可堕胎的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 :宣教的异象的再思 「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我若甘心做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林前九:16~17) 「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箴廿九:18) 一、定睛在神的身上   当第一个苏联航天员登上月球,返回后大肆发表「无神论」,他说太空最高、最远之处无人去过,但他去过,也没有看见神。他以狭隘的观点来谈论神,充分显露出人的主观、自我膨胀、自以为是。身为中国人,我们虽经历过许多历史的苦难,但不应以人的眼光及角度来划地自限,乃要定睛在神;神赋予我们使命,要我们往普天下传福音。马太福音廿八章说明了,唯有传福音才合乎神的心意,才有主的同在与力量。教会不应只为扩充自己事工而忙碌,神所看重的不是教会人数的多寡、建筑装潢的美观;神看为宝贵的乃是清楚祂的心思,明白祂的心意。   在台湾的离岛澎湖,有一位人人皆知的「白姑娘」,虔诚爱主,远自加拿大而来。四、五十年的异乡岁月里,她不向澎湖人传讲道理,只是默默地照顾痲疯病患,以行为与爱心感动身旁的人,主的爱让她以生命立下最好的福音见证。 在美国暗室之中的蔡苏娟女士也是如此,我劝大家都看看《暗室之后》一定会有所感动。   他要求我们:定睛在神的身上,让我们的宣教事工有明确目标就是让预定得永生的人都得救了;定睛在神的身上,让我们的宣教事工有十足的动力就是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传道,就好象保罗在哥林多的经历一样(徒18:1-17);定睛在神的身上,让我们的宣教事工有坚固的保障就是只要传福音有神的同在与保护(可16:165-20);定睛在神的身上,让我们的宣教事工一定有以收成(诗126:5-6)。 二、白白给予的理念    宣教的基本观念是:不求回报,白白给予。圣经也说:施比受更有福。根据前几年统计,全世界的华人教会中,台湾有三千四百所教会,北美(美、加)有一千三百所华人教会,香港一千二百,马来西亚一千,新加坡三百五十,加上其它地区的华人教会,总数不到八、九千。而往海外宣教的国家中,台湾教会差派的海外宣教士不到二百位,美国约有几百位,而全世界的海外宣教士则不到一千人。可见,我们对神有多亏欠? 观看今天中国的三自教会,对宣教事业几乎还是空白。以我们浙江为例,据笔者了解,温州教会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开荒布道,多在做培训事工,我们的教会也是如此;宁波没有对外宣教;杭州没有对外宣教;海宁没有对外宣教;台州没有对外宣教。因为他们都被三自政策捆绑的死死的,没有办法突破宗教法规。回顾历史让我们不得不惭愧。   二百年前,马礼逊来到中国撒下福音的种子,留给中国人信仰上长远的影响。如今,我们也应该向中国十三亿人口传福音。神的作为非常奇妙,当我们准备去大陆宣教时,他们已经计划在未来八年内,差派十五万名宣教士出去传福音,这是他们的异象,我们必须关心、协助,以完成神的托付、扩展神的国度。   人能从历史人物中取得借镜,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写了人类信仰的历史。开普敦位于非洲南端,是李文斯敦登陆之处,非洲因他而改变,宣教历史也由他立下新的里程碑。   我们可以纪念历史伟人,也能从历史记取教训,然而,神更希望我们去创造历史。初代教会的十二门徒,对历史的震撼力延续至今,其精神值得我们效法。福音能改变人类、环境、社会、历史,只要我们愿意为主所用,神能改变一切;福音所到之处,人事物都必得更新。 三、宣教的异象   梦与异象很接近,但并不相同。梦是不清楚的,异象是清楚、明确的。旧约时代的法老王曾作梦,由约瑟以圣经真理来解梦,让埃及在丰年里积存粮食,化解荒年的饥饿灾难;但以理也曾为尼布甲尼撒王解梦,显明各项奥秘与奇事,并为人类历史说预言。   梦中有真理与警惕,但与异象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从神来的异象,然而,人常常因自我与狂傲而遭害遇难,这是历史中屡见不鲜的教训。异象可以分为广意与狭义,广意上指在超自然的经历中有属灵的看见,然后领受使命,如保罗、耶利米、以赛亚等;狭意上指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属灵的看见,内心的持久的感动,如保罗要雅典的经历(徒17章)。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所以宣教必须扎根在认识神的各种异象上:   1、清楚天上的异象:传福音是主耶稣永不改变的命令。福音无法外传的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例如清末妇女裹小脚,罔顾了人类肢体的自然发展,因人们盲目遵循传统习俗,而任此成为当时美的象征;传福音若有太多人为的限制,必无法施展事工。另一方面是教会的漏洞,今日教会虽然努力服事,但如同将所钓的鱼放入有破洞的篮子内,永远无法填满篮子;传福音若无神的话语、圣经真理的教导,终究无法满溢神的恩典,教会势必四分五裂。   人常常用自己的方法行事,偏离神的心意;也常常不听神的指挥,想与神同等。人想成为自己的主,这是通往毁灭的道路。十五世纪所发展的哲学思想──目的论,其对教会的破坏、人类的影响至今由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风潮,在天主教的黑暗时期里,让人们堕落到极点,背弃神的真道。当时教会人士为了建筑圣彼得堂,以各种方式募款,只要有钱,不计代价,甚至用「赎罪券」的方式来营利、谋取钱财。   我们需要清楚明白事奉的原则,要有正确的动机,是主的爱激励我们,我们才有服事的动力。要使用正确的方式,必须是合乎圣经的教导,是圣洁的、分别为圣的。最后,服事的目的要正确,并不为个人的成就,乃为神得荣耀。   当我们蒙恩得救后,便能渐渐清楚看到天上的异象,以热心及行动去救人的灵魂、拓展神的国度。   2、认识时代的异象:今天的中国社会处在信仰真空与金钱至上状态之中,它引导中国走向绝望之中,以至于今天的中国心理出问题的人很多,所以心理医生成为很受欢迎;自杀的人越来越年青化与知识化,今天的自杀不像十年前,两夫妻吵架,结果去跳河或喝药水;今天精神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国家统计是千份之十七,在现实用一定越珲这个数字;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虚空,结果只能在忙碌来让自己暂时忘记内心的虚空,因为口袋空,可用金钱来填满,脑袋空可以用知识来填满,但心灵空无法用物质来填满,所以物质让中国越来越“渴”。 同时路加福音十六章中,主透过一个财主的故事,警示我们死后的结局及阴间的情境。人若只贪求物质享受、自私自利、没有爱心,死后只能在阴间受苦。今生是短暂的,永生才是真正的盼望,切勿到了面临审判,进入地狱阴间,深陷硫磺火湖之中才懊悔。   偌无爱心就无法做领人归主的工作。许多宣教士离乡背井,为主宣教,都是因为内心充满主的爱。一九五六年,五位美国宣教士携家带眷,到中美洲的厄瓜多尔宣教,却遭当地土著奥卡族人所杀害,此噩耗举世震惊。而这五位宣教士的妻子,虽遭丧夫之痛,仍留在当地继续为主做工。这是宣教士的使命,活着一刻就为主传福音。(引自《奥斯卡人》这本书。)   福音宣教工作是血泪交织的,两千年的教会历史也是由鲜血与生命所累积而成。然而,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神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我们的内心要刚强,异象要清晰,让主透过我们去做工、服事、付出,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爱心是主赐给我们的新生命,缺乏爱心的福音工作便缺乏果效。爱心也是宣教工作必备的原动力,爱心能影响并改变人类,能扭转并创造历史。美国南北战争使美国几近分裂。战况激烈时,南军节节胜利,北军连连败退。林肯是北军的总统,是极富爱心的基督徒,时常身着便服到医院探访病患。有一次,林肯看到名身受重伤、四肢皆废的伤兵即将死去,问他:「你现在最想实现的心愿是甚么?」伤兵说他想写信给母亲;于是林肯为他代写,并在伤兵的同意下在信末签下自己的姓名:亚伯拉罕?林肯。伤兵流着泪,为自己生命将尽时能见到总统而欣慰。「现在你知道我是总统了,你可以再要求一件你最想实现的愿望。」他说:「请抱住我,只要能安静地死在总统的怀抱,我就心满意足了!」隔天这消息上报,北军因为这则爱的故事而备受激励,奋勇作战。爱的故事无法遮盖,爱的能力无远弗届。耶稣被钉十字架的苦难震古烁今,因为祂为人受死,以自己的生命来救赎世人,十字架的爱在此彰显。    3、马其顿的异象(徒16:6-10):在当时,以人的想法及观点而言,前往东方宣教是理所当然的,但保罗却看到神的异象,他要破除人的观点,改往西方宣教。保罗不但清楚异象,也顺服神的旨意,这是宣教的重要态度。我们是为主工作,而不是为教会、为个人而做。教会的危机是没有借着祷告及异象来做决定,反而常以开会来定夺未来的方向。我们应该回到神的异象中,遵行神的带领,合力勇往直前。   戴德生与李文斯敦都是举世闻名的宣教士。年轻时,李文斯敦曾看世界地图,对中国心生向往,而戴德生则对非洲大陆有所憧憬。但后来,神却让戴德生到中国,而李文斯敦去了非洲。他们都愿意放下个人的喜好,到远方为主做工。戴德生在中国宣教时,曾有一次在宁波坐渡船,忽见一人掉入水中,即将溺毙;戴德生心中着急,而旁边的渔夫却相当冷漠、毫无反应。他说,抓鱼有钱,救人没钱;钱的价值比人的性命更重要。这种偏差的观念令戴德生十分震撼、难过。于是,他回英国发起海外宣教活动,当时有大批优秀宣教士参与,掀起一鼓热潮。一百多年前大陆尚未开化,这些宣教士完全凭借对神的坚定信心而生存,他们相信神必供应。 加拿大有一个「宣教士之母」的见证,一寡母育有三个儿子,她向神祷告,希望儿子能为主做工,去远方为主传福音。第一个儿子很优秀,前往非洲传道,但不到两年就死在当地。寡母在追思礼拜中相当镇静,对于大家的同情,她说,感谢主让儿子能为主殉道,求主让第二个儿子也能为祂作工。果然,另一个儿子也成为传教士去了非洲,不到两年也死了。第三个儿子,也走上同样的路,在非洲不到六个月就死了。在第三个儿子的追思礼拜中,这寡母一反过去的平静,大声哭了起来。有人安慰她,不要为失去儿子而伤心难过。她说,我哭泣不是为了儿子,是因为再也没有儿子能奉献给主了。   现今有很多人重视物质享受、个人利益,并未想到远方有人需要福音。但是心里若充满主爱的激励,即使有远方的险阻也勇往直前,在所不惜。今日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全世界的距离逐渐缩减拉近,俨然已是一个地球村,我们更应该将福音广传天下。   神的话语、心意、计划永不改变,只要顺服、跟随、求告,祂必按时预备一切需要。宣教的开端始于人的意念及方向的转变:从人的角度转到神的方向,从人的想法转向神的原则。马其顿的异象是清楚的,遵行神的心意是必需的,祂要我们不断学习,每一时刻寻求祂的旨意。   四、总结-------新世纪的异象   廿一世纪我们要更同心,有相同的异象,为主作见证。同心才能明白神永不改变的真理,为主献上。有相同的异象,才能产生一致的行动及明确的方向;若能团结一心,异象合一,必有造就人的美好见证。   德国莫拉维教会是十八世纪环球宣教运动的中心与发源地,亲岑多夫是该会的领袖,领导全世界的宣教运动达卅年之久。亲岑多夫原是一名贵族,年轻时在美术馆看到一幅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图画。图的下方写着:「我为你忍受了这一切,你为我做甚么?」他深受感动,跪在主前问:「我能为主做甚么?」圣灵光照他,他听到主的声音说:「为我传福音」。于是发起宣教运动,当时约有二千名宣教士到世界各地传福音。有人为了到印度宣教,甚至将自己以奴隶的身分卖到当地。   神需要工人,让神居首位是每个基督徒的使命。西方宣教史已告一段落,新的时代,我们要展开东方宣教史的第一页,支持中国人在未来几年内到海外宣教。主快要再来!我们不要停顿不前,要成为主所用的器皿,如马偕所说:「宁愿烧尽,不愿锈坏」。主要我们往普天下传福音,宣教工作并无可夸,但不传却有祸了,我们为主从近处到远处传扬祂的信息,让教会成为主所充满之处,让生命有祂的见证及荣耀! 课堂作业:你教会有宣教的异像吗?你如何传递宣教的异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讲:福音事工的再思 复活的基督升天之前,在约定的山上,对门徒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因此,A、扬福音是耶稣基督的吩咐,是神圣的大使命;B、同时也是当尽的本分(林前9:16-17、弗6:19-20);C、更是是荣耀的职责(罗1:16,约17:22)。 一、 对福音的思考 1、福音 有人说,福音就是好消息;有人说,福音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应该说,福音是真理的道(弗1:13),就是叫我们信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得救的好消息。在这充满谬妄、混乱的世界,犯罪堕落走向沉沦灭亡的人们多么需要真理的道,多么需要叫他们得救的福音。 2、福音的内容 福音不传自己、不传人、不传别的受造之物,不传人的智慧、理论、遗传,甚至不能传没有真理的爱。福音要传神的爱子耶稣基督, 这福音是神从前借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罗1:2-4) 3、福音的传播 ① 要用诸般的智慧:“我们传扬他,是用诸般的智慧劝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我也为此劳苦,照着他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西1:28-29)。 ② 与软弱的人认同:“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福音的好处。”(林前9:22-23); ③ 强调拓荒的重要:“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罗15:20) ④ 上帝的差遣: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说,主阿,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而不,但我说,人没有听见吗?诚然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罗10:14-18) 二、 回顾历史 法国籍宣教士汤若望(Juan Adam shall von Bell)1622年(天启二年)来华,几年后被召至宫廷参与修订历法。明末,清兵入关后,他被清廷任命为钦天监监正,顺治皇帝还尊称他为“玛法”(满语为爷爷的意思)顺治去世,继位者康熙、登基时年方八岁,由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当权, 鳌拜是一个保守而又阴鸷的人物,1664年(康熙三年)秋,把汤若望和比利时宣教士南怀仁以“潜谋造反”,“邪说惑众”的罪名被捕,1665年(康熙四年)四月一日,200余朝臣集合定73岁的汤若望肢解之刑,南怀仁斩首,地震一连三日,京都上空又出现彗星,朝臣惧为上天示警,孝庄文皇后,怒斥众臣,命速即开释。1669年(康熙八年)年轻的君主干净利落地收拾了鳌拜。随着康熙对天主教传布的开禁,福音在中国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720年(康熙三十九年)信徒约30万之众,有人期望康熙能成为第二个的君士但丁,但没有成为事实。因教廷和中国朝廷之间的冲突,康熙生气地在教廷的禁约上批云:“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失败原因:(7) 太依赖皇帝态度:当时官员对科学的懵懂无知,喷饭满桌笑地圆,皇帝忽热忽冷。(8) 方法上缺少弹性:礼仪之争,太激烈主观刻板。(9) 教会内部不同心:因策略不同,互相攻讦。过去国外宣教士冲破重重险阻把福音传入中国,但是使基督教的信仰在中国广大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比人们所想象的不知还要困难多少倍。唐、元两朝传入中国的,曾两度湮没无闻。明、清两朝的传入,复经极大的叩门与拓荒之艰辛,根基刚定,逼迫骤起,庚子年的大教难后,教会虽有较快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弊病,宗派林立。近半个多世的风霜雨雪,使教会经过了各种环境的考验,有许多教训经验值得总结。 1、第一次传入 618年唐王朝建立,唐太宗还算比较聪明的君主,635年(贞观九年)一位名叫阿罗本(Alopen)的宣教士,不远万里来到长安。唐太宗披阅,“深知正真,特令传授”638年(唐贞观十二年)召曰:“……详其教旨,玄妙无为……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景教历时210年左右,可称“天姿泛彩,英朗景门”。于845年(会昌五年)被查禁。 失败原因:(1) 信仰上偏差:聂斯脱利派,聂斯脱利曾会君主坦丁堡大主数,教义上有悖于“三位一体”,“基督的神人二性”。431年以弗所会议上被判为异端。 ( 2) 本质上弱势:以波斯为基地,通过“丝绸之路”由西部传入,他在波斯(现称伊朗)或中国都带有“政治避难”性质,与唐百川俱纳,全面开放,显出鼎盛王朝广阔的胸襟,恢宏的气度,蓬勃的生机来比较不过是柔弱的附庸。 ( 3) 方法上失当,太快过本色化,太多借助佛道教,称教堂为“寺”,教士为“僧”,天父为“佛”,采用“妙身”,“慈航”“真寂”……等佛教词语。 (4)走上层路线,依靠政治势力。 (5)信仰不普极,没有在老百姓中扎根。 2、第二次传入 北方边塞蒙古克烈王一次在山中行猎,据说为暴风雨所阻迷路,在圣者史引领下安返。随着蒙古在1279年中国建立元朝,由北方传入的天主教和复燃的景教,当时统称为“十字教”据《马可•波罗游纪》中记载,当时在一些城市已设教寺,基督徒称为“也里可温”,1368年随着元朝灭亡,也告销声匿迹。 失败原因:(6) 西方教廷混乱;教廷被迁到法国阿维农教皇成国王的傀儡; (7) 表面化的信仰:不以祈祷颂赞崇拜神,重视预兆仍使用巫术、咒语; (8) 根基的浅薄:马背上的异客,没有从血缘上根植于中国,不及伊斯兰教。蒙古马队仓惶退向北方草原和大漠,也被驮走了,只留下几丝悲凉。 3、第三次传入: 明王朝的建立,中国恢复了汉家皇统,但已失去了唐王朝的气度和胸襟,关起门来做皇帝,似乎已成朱氏家风。 西方经历文艺复兴,身负“救人灵魂”的传教士和“淘金”的商人联袂结伴,涌向世界各地。但仍很难进入中国。中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奇景万里长城,是一个很会造墙的国家,把敌人和朋友都拒之于千里之外。难怪意大利耶稣会的范利安(Alexandre Valignani 1538-1606)数度试图由澳门进入中国内陆,都不能成功,临终前面对中国边界石,望着那片无法进入的土地发出悲怆的感叹:“盘石呀!盘石,什么时候才能裂开呢?”意大利宣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通过向两广总督等官员暗送当时中国人罕见的三棱镜,自鸣钟之类的奇物礼品,被允准留居内地,1583年(万历十一年)又从澳门携同仁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进入广东。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他以比罗明坚更高明的方法首次进入北京,数历艰难,但终于立足中国,并取得显著成效,利玛窦的成功是知识丰富辩才极好,精通中国儒家文化,潜移然化。到他58岁在北京病逝时,信徒已有2500人,其中包括不少达官要员和社会名流,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著名的代表人物。 在利玛窦生前,龙华民(Niccolo Longobarbi)等宣教士已不赞同利码窦的“合儒”策略,他们方法简单但规模很大,严重的冲突已见端倪。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颁布禁教谕旨,驱逐宣教士,捣毁教 4、第四次传入 1807年(嘉庆十二年),更正教英国伦敦差会宣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来到广州,不顾不准洋人学习中文的禁令,学习中文,翻译圣经,七年之后,才有第一位中国人领洗。自马礼逊来华到鸦片战争争爆发30余年间,一批批新宣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大陆工作。 1842年8月29日,痛失香港的《南京条约》使中国这块石头,似乎像瓷器一样被击碎了。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受梁发写的《劝世良言》影响的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的异端异教色彩的信仰,至今对福音工作还有负面影响。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动荡和变革: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辛亥革命、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诞生、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朝鲜战争、反右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开放改革、进入世贸……中国教会面临着种种考验和挑战,二十世纪20年代以来社会上的“非基运动”、教会的本色化的回应,至今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中国有比万里长城更有防务实效的是历经悠悠岁月所筑起的传统文化的无形长城,如果说第四次传入已成功了还为期过早,但这可能是神给中国的最后一次机会,我们要彻底反思,把握机遇不能失败只能成功。 三、今后的工作 对中国福音工作的再思,主要是对教会今后的工作的再思,这也是我们研讨的重点。我们的信仰必须是纯正的健全的信仰,所以一定要克服偏差,消除不平衡的观念和现象。“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 1、 异像与行动:“没有异像,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箴20:18),没有异像就没有目标,也没有动力,但有异像必须有行动,没有行动的异像是空洞的异像。没有异像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甚至是招损的行动。彼得、保罗、约翰都是有异像行动的人。 2、 真理与爱心:“恩惠、怜悯、平安从父神和他儿子耶稣基督、在真理和爱心上必常与此我们同在!”(约二•3)爱心必须有真理作为前提,没有真理的爱心,是糊涂的“爱心”,没有爱心的真理,是残酷的‘真理’,如果有人要弟兄姐妹放弃“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犹3)接受谬误,姑息罪恶,大讲没有真理的爱,那不仅是“爱的梦呓”,简直就是撒但的声音。反之,在不违反真理原则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爱弟兄,爱众人,也不配作基督徒。 3、顺从和不从:提到顺服,有些人对圣经故意理解得很片面,使徒受迫害,“大祭司问他们说:我们不是严严地禁止你们,不可奉这名教训人吗?你们倒把你们的道理充满了耶路撒冷,想要叫这人的血归到我们身上,彼得和众使徒回答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5:27-29)对在上有位的顺眼也必须有一个不违背正义,不违反我们真实信仰的前提。 4、宣教与护教:传扬福音就是宣教,但只有宣教没有护教,宣教就可能效果不大,甚至会失败。没有宣教,护教也没有什么好护,宣教与护教要并重。“坚守所教真实的道理,就能将纯正的教训劝化人,又能把争新的人驳倒了”(多1:9) 5、继承与发展:约书亚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他既继承了摩西遵行神的一切命令,又完成了摩西所没有完成的攻占迦南的宏伟大业。我们对教会丰富优良的传统要继承,不能犯“历史遗忘症”,要和历代圣徒相通,继承不是守旧倒退,继承是要站在前人、巨人的肩上,胜过前人。 6、处境与应变:信仰的本色化,也就是处境化,要处境化就需要应变。但以理是一个典范,语言改变赞美不变,地位改变信仰不变,方法可变真理不变原则不变,对主的忠诚不变。 7、入世与胜世:为什么不用入世与出世呢?那不大符合圣经,又容易引起人错觉。一入到世界又马上出来离开世界。“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17:15)“因为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一5:4) 8、苦难与恩典:“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它,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苦难。那赐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彼前5:9-10)谦卑温柔甚至圣洁也能装,但为主受苦是不能装的。“风暴确实能实行神旨意,在基督徒的记忆中,最猛烈的风暴总是发在教会诞生之前”《牛津基督教史》P663)。惧怕风暴,躲避苦难的人是得不到神丰盛的恩典的。 9、智力与灵力:人有认为自己有智力,不重视灵力是不对的,但也有人以为自己有灵力,就不需要智力也是错的,保罗是一位智力与灵力平衡的典范,摩西也是如此。 10、理性与感性:有人很感性、不重视理性,认为感情就能感动人,有人重视理性,不大需要感性,以为理性就能说服人,虽然这些都属于悟性,但要平衡。“因此,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们不住地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西1:9) 11、数量与质量:传扬福音,需要大批宣教士,宣教不要等,有紧迫感是对的,但不要好,就不大对,只有不断提高工人的素质,有高质量的工人,才会有高效率的宣教。 12、合一与见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约17:22-23)合一才有更好的见证。“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贫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3-4),不要无知愚昧得“执着”,狂妄自私得“坚定”,更不要懦弱虚伪得那么“属灵”。要有纯真的心灵,广阔的胸襟,营造一个弟兄姐妹都能敞开心胸畅所欲言的氛围。“分岐不是混乱,辩论不是冲突,不同意见不是革命”(布什访华,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孤立“孤立主义者”,使自私的不能自利,和平不是不公义的平静,是真理与爱的和谐。 教会合一必须从灵里相通到实际建造,我们共同为神的国作见证,再次宣认:“教会若不进入可见的合一,承认我们所传扬,所崇拜的是同位一神,为我们众人钉十字架的是同一位基督,使我们重生的是同一位圣灵,以及神托付我们要完成的是同一国度,就会永远受到人们合乎情理的责难”。 因背景、地域、教义、策略造成中国教会松散和封闭会成为过去。各条河流都要汇合在一起,形成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大江。差传将克服语言,文化、会门、观念的种种限制,使大小教会联在一起,集中资源、财力、人力出色地担负神所托付的福音大使命。 合一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宣教,宣教将促进中国教会的合一!神放在动机纯正真诚爱主,把使命看得比性命更重要,愿意为福音工作摆上一切,有强烈团队精神的同工心中合一宣教的异像,必会很快在教会绝大多数弟兄姐妹中得到共识。中国教会无疑处在一个最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同工说的:“所面对的机遇、挑战以及美好的前景,并不比马丁•路得和约翰•加尔文的时代逊色。” 13、宣教和教导(太28;18-20) 我们祈盼最炽烈、迅速向四周辐射、形成最强大冲击波的中国教会福音事工大复兴来到! 课堂作业:写一份拓展福音事工的计划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讲:教会崇拜的再思 一、主日崇拜的意义 1. 引导进入整体崇拜聚会 主日早晨的崇拜是教会一周聚会的最主要崇拜聚会。主日崇拜特别是计划用来敬拜上帝的,再没有比这个目标更重要的了。若不是首先前来敬拜上帝,人是不配来事奉上帝的。崇拜就是人们首要的职责。当我们崇拜时,我们尊敬上帝,将上帝的荣耀归予祂,我们赞美祂、敬拜祂。我们将自己以及我们的礼物献给祂,因为祂是当得我们敬拜、赞美的神。 一般基督徒参加主日崇拜聚会的比例远超过参加其它的教会聚会。然而,在主日崇拜中的收获必能激励基督徒在办公室、工厂、家庭、市场以及学校的生活。当一位非基督徒参加主日崇拜时,他必须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些基督徒的生命有我想要的东西,我要认识他们相信的神,我需要这样一位神!」因着这些及其它类似的原因,教会同工必须尽上最大心力筹画主日崇拜聚会,藉此让我们敬拜、事奉的这位真神得到当得的荣耀、赞美。 2. 崇拜的特点 当教会同工计划主日崇拜聚会时,有几个主日崇拜聚会特点需要牢记在心。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特点: A.崇拜必须要一致 这个特点就是,崇拜聚会的每一个单元都必须要和谐一致。例如,如果信息的主题是祷告,崇拜的其它单元,如读经、诗歌或献诗,甚至祷告都必须与传道人宣讲的信息配合一致。经过适当的计划,这样的一致性,并不会使得崇拜变得单调乏味。其实,这样一致性及每个单元连贯的特点,比缺乏一致的安排,更可以加强、维持参加崇拜的人从崇拜获得的益处。 B.崇拜必须是全体参与的 带领崇拜必须让全体会众都能参与。崇拜时,坐在椅子上的会众不是被动的当个听众而已。他们同样有责任跟站在讲台上的传道人、司会同工及献诗的诗班一起敬拜神。所以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安排崇拜聚会,以便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崇拜。 C.崇拜必须是充满生气的 我们敬拜又真又活的上帝,祂是万有生命的源头,祂本身就是生命。因此崇拜绝不能沦为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或者一成不变的。崇拜的任何部分都应该是充满生气、有意义,而让基督徒的灵命得着更新的。 D.崇拜必须是神圣的 崇拜的神圣并不是意味崇拜是一板一眼、缺乏变化或者僵化的形式。崇拜是神圣的,因为这是不容许廉价、怪异、肤浅或者具有攻击的言词窃据这个归荣耀予神的崇拜聚会。在崇拜中,传道人必须时时表现神圣的态度,他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崇拜聚会的带领者。「神圣」这个字来自于拉丁文的「dignus」,这个拉丁文的意思是有价值的、分别的、高举、荣耀以及尊贵的。 主日早上的崇拜更需要包含这个字蕴含的意义,因为这些特色是与神至高、神圣的属性符合的。 E.崇拜必须具启发性 崇拜中的诗歌、祷告、诵读经文及信息的宣讲都必须能够启发崇拜者的心灵,让他意识崇拜中,上帝的同在。而在崇拜结束之际,会众对神的认识应该、与神的团契都应该比崇拜前更加深。 二、崇拜聚会的预备 在主日早上来到之前,传道人必须已经充分预备妥当,迎接主日崇拜的来临。如果缺乏充分准备,传道人将难以全心投入这个属灵的活动,也难以对弟兄姊妹灵命有任何贡献。 1.充分的睡眠及休息 让传道人在星期六晚上早一点休息,并获得充分的睡眠,那就能让他在星期天早上得力面对主日的事奉。传道人必须绝对避免在星期六晚上才在拼命准备第二天的信息。如果他到了星期六才如此卖力,那他的信息将是粗糙、不成熟的。就如同Theodore Cuyler劝勉传道人的那句话:「如果您想让您的会众在主日崇拜时精神饱满,那您就尽可能在星期六晚上睡得饱饱的。」这句话的确很有意义,也值得现在的传道人效尤。 2.内容的充分准备 ??当崇拜准备充分之时,传道人的信息已经预备妥当,崇拜的每个步骤都已经预备好了,而报告事项也已经仔细考量了。除此之外,传道人或者负责同工也要确定写在白板上的诗歌、经文都已经正确写上了。 3.参与同工及诗班的会前祷告 在开始崇拜之前,传道人必须与参与服事的同工及诗班有个会前的祷告。这可以帮助传道人、诗班及参与同工的服事。会前祷告可以建立崇拜中服事的同工神圣、庄严的态度。 三、崇拜聚会的进行 对于崇拜聚会的步骤,以下有一些简要的原则。虽然其中内容或随不同的聚会方式有所改变,但其中的基本原则,对于崇拜设计仍是值得参考的。 1.风琴、钢琴的序乐 这个序乐可以让会众知道,崇拜聚会已经快要开始了。这可以建立进入崇拜的气氛。 序乐同时也是一个记号,提醒每一个人坐定位置、预备崇拜,如此一来,可以预备会众进入崇拜的敬畏、儆醒的心。一般而言,序乐大约有五分钟长,然后圆融的进入崇拜的正式步骤。 2.诗班入席 当诗班进入礼拜堂时,很适宜继续站立,并唱诗:「上帝在圣殿中,全地都当静默肃静。」或是唱类似的诗歌。 3.会众颂赞 当诗班唱完第一首诗歌,仍然站立之时,很适合请全体会众起立,一起唱颂赞诗歌。这样的开始能够建立整个崇拜聚会的气氛,这也同时显示信徒聚集的目的是为敬拜真神上帝。 4.牧师的开始祷告 这样的祷告必须要仔细考量祷告的内容及遣词用字,而且能显出祈求上帝赐福信徒崇拜的意义。牧师必须谨慎预备这个祷告,切勿使得这个开始的祷告与后来的牧师祷告内容过多重复。 有些牧师喜欢使用具相同意义的诗篇代替开始的祷告,这些经文像是诗篇95:1-3、96:8-9 或者100:1-5都常被使用。这种方式如果能够注意选择经文,并考虑经文的长短,也很能达到崇拜的果效。无论如何,这样的经文应该能够指引会众明白信徒的崇拜权利及责任。 5.会众唱诗 传道人必须经常提醒会众,崇拜中会众唱诗的重要性。无须赘言的,传道人必须仔细选择合适会众歌唱的诗歌。这诗歌必须与崇拜的主题一致。所选的诗歌必须选择蕴含正确神学教义、歌词良好、旋律优美的诗歌。这首诗歌应该是大部分会众都能朗朗上口,乐于歌唱的。 6.启应经文 会众诵读启应经文是使得全体会众生发参与崇拜经验的一个良好方法。其实,许多基督徒在其它时间并不多诵读上帝的话语,能提供这个机会让他们在崇拜中一起朗诵经文,不失为一个参与崇拜的良方。 为了让会众好好的启应经文,需要提供会众一些诵读圣经的原则。牧者或司会同工也需要以身作则,示范如何诵读圣经经文,如诵读时需要清晰、适度需要合宜等等。 ??诵读经文之前,应该注意经文的字句正确读音,同时也需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意义。此外,所选经文亦不可太长。 7.讲题经文 ??顾名思义,讲题经文就是主日信息的经文。在诵读讲题经文时,必须仔细考量如何诵读出经文,使得诵读经文本身就能部分阐释经文的意义,而成为信息宣讲的一部份。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传道人或司会同工必须事先练习多次,已达到熟练经文,并能有效诵读经文的果效。如果一个传道人或者司会同工在诵读经文时,念错经文、名称,那的确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这样的错误明白表示,在开始崇拜,上台诵读经文之前,他并没有预备妥当参与崇拜、带领敬拜。 8.牧者的祷告 仔细考量崇拜中的祷告,Andrew Blackwood提到崇拜祷告常有的六个弱点。这些弱点包括: 1)缺乏真实性。 2)缺乏确切的目标。 3)缺乏确切的祷告主题。 4)祷告结构松散。 5)消极的内容及形式。 6)过度亲密的称呼主的名称,如我的天爸、亲爱的爸爸等等。 传道人必须仔细的考量他的公众祷告,看看如何能够改进他的祷告内容及形式。当一位传道人或司会同工站在台上,代表会众祷告时,绝对不容许有漫不经心、杂乱无章的表现。 9.报告时间 不容否认的,在主日崇拜之时,总需要安排报告时间,报告需要会众关注的事项。然而,若非十分必要,则尽可能避免在崇拜时间报告。若有些事项只跟部分会众有关,那只要登载于周报上就够了。全体会众的崇拜时间的确不适合只是报告跟少数人有关系的事项。 崇拜中的报告时间应该越短越好,以免影响会众崇拜的注意力,甚至打消会众在主日信息的收获。事实上,十分钟的报告时间已经太长了。如果传道人好好教导会众习惯从周报获知需要注意的事项,其实,主日崇拜中,并不是十分需要报告时间的。 10.奉献的事奉 这一个步骤必须视为崇拜中的重要事奉。司会同工或传道人提及奉献时,不需有任何歉意或多余的解释。在风琴或钢琴的乐音中,收取奉献的过程是庄严、神圣的。在奉献之前或之后,可由传道人或会众献上祷告,祈求上帝赐福会众的奉献。 11.献诗(特别的音乐) 这个崇拜项目十分重要,需加仔细安排,这样的诗歌必须是与崇拜主题一致的。借着诗班、四重唱、二重唱或者独唱的诗歌所传达的信息比其它崇拜部分更能够预备会众领受主日的信息。 12.主日信息 在福音派的教会十分强调上帝话语的宣讲。在教会中,人仍然是透过信息宣讲得救的。借着信息的宣讲,会众的生命得着培育,并接受挑战参与教会的事奉。 主日崇拜的信息不可太长,当然也不宜太短,通常三十分钟的主日信息应该是合宜的。如果准备妥当,传道人在三十分钟内,应该足够说明他想说的。 其实人们能够集中精神听讲的时间并不长。如果传道人希望他的会众每一个礼拜都来参加主日崇拜,那么他最好不要讲得太长。 13.结束时间 在主日崇拜中,信息宣讲后的时间非常重要,这段崇拜时间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1)邀请 2)决志 3)祝福:牧者祝福之后,风琴或钢琴可以继续弹奏,以延续崇拜的气氛,让会众静默思考崇拜的领受及日后的生活见证。 会众离开教会之时,必须确信上帝的同在,圣灵的感动仍然在会众内心,因此崇拜结束时,不因让会众匆促离去。崇拜结束之时,上帝的子民必须感觉信仰获得坚固,能在日常生活中见证主名。 四、主日崇拜的一些建议 为了臻益基督徒得着丰盛的崇拜生活,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供会参考应用。 1.在教会里面尽可能设置圣坛,让教会所有建筑、家具、装潢,特别是圣坛的摆设都是合乎教会礼仪的。要让教会内的每一件陈设都能呈现神圣的荣美,并帮助会众容易进入崇拜。 2.不要勉强尚未预备心的会众进入崇拜。 ??而是借着每一个步骤逐渐引导会众进入崇拜。借着公开的机会或个别的机会教导会众明白崇拜的意义。 3.让每一次的崇拜都能配合教会节期的精神和内容。 4.传道人需要注意崇拜后的举止。 崇拜结束后,传道人如果能站在教会门口问候会众,那是非常适当的举动。不过这时候,最好能够脱去崇拜的礼袍。他如果在祝福后,当会众唱阿门颂时,传道人可以迅速脱去礼袍,然后与会众握手问安。 课堂作业:简介一下你教会的主日崇拜情况。 第七讲:教会传统的再思 引言:教会个案分析:活的传统与遗传的碰击 理念的冲突 纵观教会历史就会发现一个不变的规律,真是天下无新事。每一次的归正就会产生理念与理念的碰击,产生火花;每一次的归正就会产生真理与遗传的碰击,产生火花;每一次的归正就会产生进步与守旧的碰击,产生火花。 今年九月以来,仁埔主日学的全体教师决定,在12:23至1:00之间,让主日学的学生一同与成人在大堂里共同进行崇拜,首先由主领人领唱诗歌二首,后由主领人祷告,再共颂<<使徒信经>>;其次由少年欢乐颂唱诗班献唱;再次就是全体启应读经;最后大堂里进行祷告会,我们默默的退出教堂进入主日学教室。 当我们合情合理的崇拜时,突然飞来一个“大帽子”而非一个大麦饼,就是我们被定为异端了―――“走邪不”,这个人真是大胆,他似乎比异端栽判所还独栽,也不知他何时当了异端栽判所的所长。他的理由如下:首先是使徒信经是天主教的,我们怎么可以用呢? 我真搞不懂,使徒信经出现在温州增订本赞美诗(一九九一年由浙江省基督教协会出版,温州市基督教协会发行)的第五百十九首上,难道增订本是天主教吗?其次是我们的崇拜程序与内地会的程序不合,就是学过来的,因此你们与内地会的崇拜形式不合就是不对,不对就是不“合法”,不合法就是异端,真是慌天下之大缪也。我们在这里奉主的名宣告,我们的崇拜是合乎圣经,也是合乎有历史的传统。 上帝啊!当他称我们为同志,而我们不配被他称为弟兄时,他已经把我们圈在圈外了,求你给我们力量,我们依然把他圈在圈内。上帝啊!求你可怜他的愚昧无知,愿你赦免他我们为异端的罪。上帝啊!求你给我们足够的力量,继续更好的事奉你。啊们! 续理念的冲突 天父世界多么奇妙,真是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在美丽的天父世界中,我们踏上清晨的阳光,带着喜悦的心情来到教会事奉上主了,这一切是这么的和谐,这么的单纯,这么的平静。突然一阵喧哗声打破了和祥的氛围。 10月19日的礼拜天下午,我们大家都教堂中敬拜上帝,当崇拜进行到少年唱诗班献唱时,突然,半路出了个“程咬金”就是我个人从后台走出来(不知道他是不是姓基),他站在台上对会众大声讲:“你们这么做通过总会了吗?你们这么做我就是反对。”接着他下了台,边走边讲,像个老太婆算南瓜一样。当大家还在崇拜,他却在教堂门口大声宣讲他的论调,寻找“同工”一起为祖宗的信仰发热心,极像没有悔改前的保罗一样为祖宗的信仰大发热心。我们崇拜结束时,他还在喧哗,我沉不住他的话语攻击,与他评理几句,他就抛出你神学白读了以及你所讲的都是在放屁等有损人格的话,真是可叹、可悲。 教会在没有反省的情景下,教会就无法心意更新而变化;教会没有心意更新而变化,思想就处于疆化的状态;教会的思想就处于疆化的状态,教会就会透露出落伍的气息。因此,教会在这个时刻,应当是好好反省的时候了。 首先是教会需要反省一下了。教会出现这么严重的事情,从教会的负责人到信徒无一人出来讲话,更别指教会出面把这件事给解决,好像就是我们主日学的几个老师与他的争执而已。教会全体会众任凭他这么在教会里大声喧哗,破坏教会的崇拜氛围,这真是教会的悲与耻辱。这件事让人觉悟到,谁在教会中声音最高;谁在教会中“立场”最坚定;谁在教会中最无赖;谁就是“老大”。这样显示了教会正于不正常或病态之中。 教会的管理出了问题,以致于教会失去了应有的权柄。 教会的信息出了问题,以致于教会中有些信徒愚昧无知的执蓍。 教会的“传统”出了问题,以致于教会有些信徒中出现老子天下第一的傲姿。 其次是教会崇拜的反省。我们教会的崇拜时间是一天,上午大约二个多小时,其中包括唱诗50到60分钟;背祷告文是30到40分钟;讲道50到60分钟。下午也二个多小时,其中包括唱诗50到60分钟;祷告会是30到40分钟;讲道50到60分钟。 这样的崇拜聚会,形成一种教会的传统,后来随着时间的冲击,渐渐的成为捆绑人的遗传,又弹而惶之加上一个牌子“内地会的传统”,最后成为最正统的崇拜方式,反与这样的崇拜方式不合就是不正统,不正统就是不对,不对就是不合法,不合法就是走邪了。同时这样的崇拜方式,渐渐折形式化了,久而久之,让信徒的越来越麻木,从而失去了基督徒应有的生命活力,教会就像一潭死水一样。 亲爱的弟兄们,我在主里真切的盼望,让这样的丑事埋末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主这样的丑事埋末在我们心灵的最底层。让我们大家心意更新而变化,行在神的旨意中,过一个真真实实荣耀上神的人生。啊们! 一、 我们生活在没传统的年代 我们生活在21 世纪中,我们的上一代给我们怎样的传统呢? 1、 50年代,战后重建教会,属于教会重整的时期。 2、60-70年代,教会受逼迫,属于教会关闭时期。 3、80年代,教会复堂,属于教会恢复时期。 4、90年代,教会建堂,属于教会重建教堂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回到使徒与先知的传统中 1、受苦的传统 你要和我同受苦难,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提后2:3 保罗特别提醒我们,你要和我一同受苦难,其实一个不肯受苦的人,你千万不要期望他可以为主做什么工作,因为这条道理,实在是十字架的道路。神未曾应许我们,前面的道路是花香常漫,天色常蓝,常晴无雨,常乐无痛苦,常安无虞。保罗在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中说:我们受苦原是应当的(帖前3:3节);彼得也是这样说“你们为基督这个名受苦倒要欢乐”(彼前4:16)。首先让我澄清一下,什么是基督徒的苦难?第一、这个苦难不是一般的苦难,如伯14:1-2说“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事如花,又被割下,飞走如影,不能存留”。这些苦难是常人都会面临的,不是基督徒的苦难,不是保罗所说的这种苦难。这乃是一般的苦难。一般的苦难产生是有缘因的,因为人性在罪恶中,我们是亚当的后裔,是追随着神的咒诅而来,不是这种的苦难,不是我们为人做人的这种苦难。我刚出来事奉主时,我觉得事奉这条道路很难,作神的仆人很难,后来慢慢了解其实有哪个工作不劳苦的?传道人觉得,长老执事对我们凶巴巴的,觉得好苦呀!老实说:你去看做世俗的工作的人,照样受到老板、上司的管辖,人对你也凶巴巴的。有很多东西,你认为自己贫穷,力不从心,你不要认为这是事奉主的苦难。错了,这是人生必经的道路,没有什么可嘉许的,可骄傲的。为主受苦了吗?一点都没有。若是你发现很多东西不能做,因为能力的缺欠,日子的短少,你所做的东西,你做不完,结果你急,这些患难也是一般性的患难,不是事奉的苦难,你不要把这些当作为主受苦,因为你就是不为主的缘故,也要受这些苦。孟子的话讲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整个过程不是事奉的苦难,那是必然的。你要成为国家体育选手,就要受许多煎熬。我还记得那时我盼望代表学校成为田径选手,每天早上五点早起到外面跑步,那时,我身材矮小(人叫我“小老鼠”),所以一直跑到高中三年级时,最后才成了选手。原因在哪里?很简单,在高三的时候,我突然长高了,一点也不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一般来说,我们花了一些代价时,我们会说:哼!我为主付了多少的代价。我为主的缘故读了这么多遍圣经,看了这么多参考书,我跑了这么多路。老实说,如果你作推销员,你一样需要跑很多的路才赚一点钱,那不是什么苦难,你不要炫耀。你不要认为已为主受了许多苦,圣经讲得好“明哲的未必得粮,力战的未必能胜,快跑的未必能赢”(传9:10),你不要认为你跑得快,就可以赢,“我祷告了这么久,我为主做了这么多事,神啊!你一定要赏赐我!”我们常以为我信主时间长,你一定要用我,而他刚信主,怎么能用他呢?我为主受苦啊!主可能对你说:算了算了,你是为自己受苦,算什么呀!圣经说: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人多跑,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你不要以为你跑的快就一定能胜。例如一百人,我的孩子考试第50名,你不能说,每一个孩子都第一名,不应该排名在第一后面。这是不可能的,许多时候,我们以为这就是已经为主受苦。但使徒的传统里为主受苦,不是因为从罪恶而来,不是因为自己所付的代价,为自己的荣耀、冠冕。老实说:我们今天对冠冕的认识不清,你也知道有多少的人所付的代价结果功归于亏。你奉献了,你不要骄傲,我曾听牧师在追思礼拜中这样讲道:“我们这位姊妹到天上去了。她住住在高楼大厦里,因为我曾替她把钱寄到天上去,她奉献的钱都经过我的手。所以我知道她在天上的房子有多大。”这样的讲道真是莫名其妙。我们从圣经了解,如果为了主所付出代价,有一天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问他什么赏赐?如果我们是为了赏赐而付代价,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然而,对于天上的赏赐,从神的荣耀观点来看,我们需要反省,我们知道不是什么,天上的赏赐不是房子大一点,不是床大一点,也不是花园大一点,而天上赏赐是什么?我们讲不出来,但我们心中有数,我知道我这个是为主而做的,一定会有永恒的价值。如果有一段时间,你对神说:我为你受了许多的苦,神可能会说:“是吗?是吗?我才不相信呢?你还不是为自己而受苦吗?当你所作的一切是为自己而活,你所做的没有什么价值!”所以我们肯定这里所说的“你要与我一同受苦”,这里的苦难不是一般性的苦难,绝对不是。 那么,这种苦难是什么苦难呢?希伯来书让我们看见,耶稣基督来到世上的时候所受的一切在来5:7-10节有一段精辟描写:“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并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他为大祭司。”这个苦难是救恩必经道路的苦难,耶稣基督的道路,是走在神的旨意中,是为救恩而受苦,而付上的代价。基督为了成就救恩,圣经说: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得以完全,耶和华定意将全压伤,使他受痛苦(赛53:10)。所以你从圣经来10:5-7可以看到他是乐意为我们受苦,为要遵行神的旨意,这个苦难不是一般性的苦难,而是带着欢乐的苦难,是显明神的旨意,认识神的道路,只为成就救恩而有的苦难。我常说:一个事奉主的人,原则上只有两个条件:第一是顺服,第二是谦卑,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顺服是事奉的必然传统,“顺服”在原文的意思是将自己的弓折断了,把自己的意见、刚硬像一支箭一样折断,箭折断了就没有用了,而你折断了也没有用,但是神却用这种人。雅各的一生开始用自己的方法,走自己的道路,神不能用他,当他在雅博渡口,有人来与他摔跤,那时,他紧紧抓住神,说“你一定要为我祝福,不然我死定了”,而以前他不是这样,他可能会说:我是那么聪明,我抢了哥哥长子的名份,骗取了父亲为哥哥存留的祝福。在雅博渡口这是最后的关头,我还有一个投靠,因我有一个强壮的腿,没有想到,神却摸了他一把,“折断了”,圣经形容说那个地方从此叫毗奴伊勒,因为雅各哀哭求告神,他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了。我们需要求神把我们的弓折断,若是你甘心乐意求神来折断的话,你就有福了,你在神面前就得胜了。我不知道你现在追求什么?我看过许多圣徒的传记,我只知道凡是被神使用的人,都曾被神折断过。我不知道神折断过你没有。为什么你一直没有学会顺服,只关顾自己,除非你真的被神折断过,否则,你不会顺服,因为你觉得自己还有办法,还有力量,你就是不用我,我自己也有办法。老实说:每一个事奉主的人,包括我、你,我相信我们都曾走到那个地步:就是走投无路。很感谢神,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学会了顺服神,神说:好,我可以用你。圣经中有许多这样例子,彼得曾说:别人会离开你,但我不会,我怎么能三次不认你?扫罗在见到复活的主时,曾听见主说:“你用脚踢刺是难的。”这个刺是刺棍,是当时赶牛的人拿着,看牛不走正路的时候,主人就用刺棍来刺它,帮助它走回正路。牛踢到这个刺,自己就受苦,乖乖走回正路,保罗也是有了这样的经历后才被神使用的。你可能听到我哥哥唐崇荣蒙召的经历吧!他是在计志文牧师主持的一次退修会里蒙召的,那个时候,他知道神会在退修会里召他,但他心底里不愿意,所以心里就有了一个挣扎:我才不做传道人,因为我如果做带职传道,其它的我什么都可以做,而且做得很好。干嘛神非要我做全职传道人不可?那个时候,夏令营与今天差不多,也分开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居住,每一个房间有寝室,而我的哥哥不敢在寝室里,却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神呼召了他,他就在厕所里跪在那潮湿的地上,将自己交托给神。“圣经说:你用脚踢刺是难的。”太多这种例子,约拿也是一个,当他在鱼腹中说:“我遭遇患难,我在地的深处求告你“(拿2:2)。他的弓被折断了,他才顺服神,成为神的仆人,再次被差往尼尼微城。 顺服上帝是一个事奉的传统,天主教修道院,虽经过许多周折,但到今天仍维继这个传统,所以他们的生活被人尊崇、尊重。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走在顺服的传统里,不论在任何一个情况里面,你要顺服,在先知事奉传统里,你要顺服,不可抗拒。当然,从人的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有不说话的顺服,但我们的神却对我们说:“你来,与我辩论。”你有胆量与神辩论吗?不敢。但是许多时候,我们最大的难处就在于此,我不知道神怎样带领你,但是我要告诉你,神怎样带领你,你要怎样走,你自己心中有数,这也是我最近常提到的一句话。你有否顺服神,你有否为真理受过苦,抑或为自己受苦,你心中有数。但你知道吗?基督在肉身的时候,既大声哭泣,求那免死的主,难道我们的主不想死吗?我不相信,但我相信耶稣在客西马尼花园里所挣扎的,是那一种死法,我不相信耶稣是求神不要给他死,而是那样上十字架。因为死是一回事,在十字架上的死又是另一回事。但你知道吗?当基督被钉十架的时候,是赤身露体,一丝不挂,慢慢惨痛而死的一种死法。那样的死法,是每一个人都难以接受,但主在客西马尼园里说:不要照我的意思,要照你的意思。我不知道神在你身上的旨意是什么,我也不能预测,我也不相信有一种祷告,可以替你祷告了,然后告诉你将来应该这样,或那样,你也不要听从这种胡说八道的事情。但神要你经过的道路,神要你成就的事情你自己心中有数,但愿神呼召你的时候,你会对主说:“不要照我的意思,只愿你的意思成就!”你仍然可以在主面前哀哭求告,这是应该的,是人之常情。但是你千万不要改变主的意思,有的人在上十字架的路上,只走到一半,在上祭坛以前像以撒一样,看到神为他预备的一只公羊,然后代替他。感谢神,有人代替了我,我不必死,真是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神的旨意对他是那样,但是他们有一个心志,就是要先上摩利亚山上;有一些人在他上十字架的时候,仍然是光荣的,在那里,必有耶和华的使者遇见他。但我们的主就这样在十字架上一丝不挂,如果这样的十字架临到你,你肯吗?如果你是走在先知与使徒的传统中的话,你会对主说:“若是你的旨意,我欢喜的接受,照你的旨意成全。”“神的意念高过我们意念,神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赛55:8-9)。那个“高”是什么意思,高是测不透,我们多少时候觉得神的旨意,神的作为是那么高,那么测不透,比我们想像得要好,可惜我们不知道好是什么意思,好不是你的标准,乃是他的标准,好不是别人的标准,不是世界的标准,乃是神的标准。凡是走在神旨意中间的人都是好,就是被挂在十字架上,赤身露体也是好。那是最大的荣耀,那个苦难既然是出于你的旨意,我们就欢喜接受。主耶稣说:你已为我预备了一个身体,我欢喜照你的旨意行(来10:5-7)。 其次,这个苦难,从事奉的角度来看,就是腓1:21-26节所说的苦难,“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该挑选什么。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叫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因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就越发加增”。这段话的重点很清楚,你若叫保罗选择的话,他会选择与基督同在,这是好得无比的,因为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活着好还是死了好,活着是好,死了照样是好,多少时候神叫你等,所以就有了两难之间,就有了这个选择,保罗选择了为主而活,神要我活着,我就活着。你要联系到西1:24,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事奉主的这一种苦难,就是先知与使徒的传统,保罗和摩西给了我们榜样。我相信你记得来11:26他看为基督所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看到在这里的圣经,我们可以理会,摩西在所遇到的选择上,也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但是,最后他选择了。保罗在这里也说:“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得欢乐”,为什么?为基督的身体受苦,就是为教会,是为着神的子民而受的苦,但愿你的苦难是走在先知与使徒的传统中,是为着神的子民而受苦。你可以为主而死,但主盼望你是将身体献上当做活祭(罗12:11)。为主而活,那你就活吧!活得好辛苦,活得好欢乐,这是为主受苦的道路,为教会的缘故,你遭受各样的逼迫,有足够时间的话,你要仔细查考来11:32-38,现在我读出来:“我又何必再说呢?若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神或许叫你为他的缘故躲在山洞里,或者差遣你往别处去,你为主的缘故到处奔波,我相信你会甘心乐意欢喜快乐的,或许有时候主把你交出来,或者被人误会。你如果知道是主叫你躲,你就躲吧!在那段经文里还有讲到得胜的宣讲了真理,一讲就夺回许多灵魂归回上帝。受苦是甘愿的,我有这种经验,只要有人悔改,什么疲倦都忘记了。但有时候,神叫你活着,然后被锯锯死,或者被人打死。最糟糕的,被人打而不死,保罗曾被人打,却不死,因为还要打一次,保罗特别提到有一次被打是“四十”减下一次,不是三十九,乃是以后还可以再打的意思。这些经过是为了什么?为了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意思就是让基督身体在世界上,为了救恩完全的实现,为了得救数目的添满。我受一些苦,这有何妨,这条道路是有逼迫的,是有人恨厌的,这条道路是十架的道路,是舍命的道路,在约10章,太16章,林后4章中都有详细的教导。 约12:24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你不要以为主而活仍然是一粒麦子,麦子落在地里不是死了,乃是隐藏了,内里生命改变了,我们不是要死,乃是要改变,在你一生中间,肉体虽然一天一天的毁坏,但是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18),那个内里的更新,就是这个意思,保罗说:你与我一同受苦,就是呼召我们为主而活,欢欢乐乐地为主而活。 再次,这个苦是“一同”受苦,不是个别性的,“我儿,你要与我一同受苦”,我要你注意这个“一同”。在我们事奉的道路里,这个“同”太难了,我还想比别人多受一点苦,与别人一样受苦有什么意思,但我比你多受一点苦我就高你一等吗?不是的,我们现在来看来11:39-40——“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如果在受苦的事上你没有偕同的概念,你就不能完全,别人不能完全,你也不能完全,因为我们的苦难是整个教会的苦难,当一人受苦,你要与他一同受苦,当你受苦时,你放心,有别人与你一同受苦,因此,你永远不是单独面对苦难。以利亚的软弱就在于此,他以为只有单独他一个人在受苦,却不知道神的子民与他一同受苦,当一个人想到他是单独面对逼迫的时候,他就一定会软弱,他会走自己的道路。神却把他带回来,神让他走了四十昼夜到了何烈山,竟然在那里用托付他的事将他追讨回来。你永远在受苦的事上不要将自己看得太特殊,太个别化,因为这个苦难是共同的苦难。彼得所说:“你们被称为基督徒,困这个名受苦,”在圣经里,“名”不单单是一个名字而已,乃是一个整体性的位格,完整性的代表,作为基督徒,你所受的苦不是个别性的,乃是完整性的,你不要忘记,你所受的苦是在神的道路里,神的国度中,在这个先知与使徒的传统中,为这个缘故,我们还说什么苦?说什么难?没有什么苦,没有什么难。因为实实在在你是经历你所当作的一切,若是有一天,你感到我们所受的苦太大,所背的十字架太重的时候,请你记念圣经所说的:我们所受的苦原是人所常受的。若是我们为主作工受了一点苦,但愿你从心里认识到这是配得的,配得为你的名所鞭打,我们是谁?还不是你所拣选放在这里的吗?所以你千万不要骄傲,只怕你有一天,用所受的苦来衡量别人,你问人说:你为主受过苦吗?你算老几?你知道我吗?我曾为主坐过监牢,我是冒死传福音的人,你有否冒死传福音?其实传福音不需要冒死,你也可以不必冒死,但主所要的你是否为主的名而活,这是先知与使徒的传统。旧约的先知拿单在他欢乐的时刻,在他荣耀的时候他是一个皇家的要员,他并没有享受不需要受苦的特权。我相信当神差他向大卫说话的时候,他有争战。所以,在受苦的事上不要把自己与人比较。你要与主同受苦难。 让我们回到提后2:3——“你要和我同受苦难,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在这里我们看见一个特殊的使命,就是受苦是有意义,有目的的,为要完成神的使命。“在军中当兵,不将世务缠身”——只有一个目的是好叫招他当兵的人喜悦。在场上比武的目的是为了得胜,为什么要得胜,在当时的背景中,乃是因为主人派他去比武,你要得胜,主要就因此得荣耀,“劳力的农夫理当先得粮食”,为什么?不单单是理所当然的先得粮食而已,乃是为了更多的劳力,还是达到另一个目的,因为要做完主人要他做的事。“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所以我为选民凡事忍耐,叫他们也可以得着那在基督耶稣的救恩和永远的荣耀。有可信的话说,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也必与他同活。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我们若不认他,他也必不认我们”(提后2:9-12)。最后在这里圣经肯定一件事“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也就是说:神是绝对的公义,我们所受的一切不会徒然的,我们感谢主,这是先知与使徒的事奉传统,这也是我们的道路,为主受苦只有一个目的,是讨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衷恸的传统 保罗从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来了,保罗就说:“你们知道,自从我到亚西亚的日子以来,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服事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又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又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原文作心被捆绑),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我素常在你们中间来往,传讲神国的道,如今我晓得你们以后都不得再见我的面了。所以我今日向你们证明,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原文作我于众人的血是洁净的)。因为神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或作救赎)。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所以你们应当儆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的流泪,劝戒你们各人。如今我把你们交托神,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保罗说完了这话,就跪下同众人祷告。——徒20:17-36从这段圣经中,我们每个人读的时候都有很多感慨,从某一个角度来说:这里实在是一个退修会,当时,这次退修会的地点不在以弗所,乃是在米利都,保罗从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了教会的长老们来,保罗也可以在以弗所开退修会,为什么要去米利都呢?保罗的用意非常清楚,乃是要叫他们离开繁忙、杂乱的事务及事工,叫他们退到山上,在这段经文里,保罗先把自己在以弗所教会事奉中做一个总的评估,然后指示他们当怎样行,最后则谈到:我凡事给你们做榜样。一个人只有在安静时,反省中才会真正学到许多实质性的功课。 今天这里我要与大家谈到先知与使徒的哀恸传统。 我们的主到世上来的时候,先知以赛亚称他为忧患之子(赛53:3),自从人类犯罪以后,生命、生活永远是痛苦的,我曾经有这么一个感想,圣经创3:7说“天起了凉风,耶和华在园中行走”。当人类犯罪后,似乎整个宇宙都凉了,正如罗8:22-24所说:一切受造之物都劳苦叹息,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实在说来,是罪将整个宇宙改了样,涂上了灰色的颜色,没有盼望,没有上帝。当一个人没有上帝的时候,就没有盼望,那么我们这些蒙恩的人,我们得着了神的拯救,我们应该有极大的欢乐,我也相信在事奉的中间,我们所作的一切是出于神,所以我们就是看不见事奉的果子,我们也当欢欢喜喜,因为我们是为主而作,也知道我们所撒的种子,只要是种子(道),他一定会有收成。但是为什么在先知事奉的传统里,每一个先知在传扬神信息的过程里都会带着沉重的心情?甚至神儿子耶稣基督在世上的时候,多次记载他的伤痛,在拉撒路坟墓的外面他曾经哭了,当然不是为自己哭,而是为周围的人哭,为什么?为他们的不信而哭了。在客西马尼园哭泣,不是为他自己将要受的痛苦而哭,乃是代表全人类在面对神旨意的时候在神面前的难过。最后,他上耶路撒冷以前,圣经多次记载他看见耶路撒冷圣城就哭了。 保罗在这里说“所以你们应当儆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的流泪,劝戒你们各人”。开头19节里,“服事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又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为什么神的仆人在事奉过程中带着眼泪,神的儿子也不例外?你看见一个被神重用的人,他有欢乐的时刻,但在他生命的中间依然带着那个印记,似乎是说:我们是延续耶稣基督那个传统,成为忧患之子,主应许他的儿女说:放心,不要忧虑,我已经胜了世界,在我里面有平安(约16:33)。但在他里面,他自己,以及跟随他的人,多少时候我们看到,听到,除非你真的在事奉中有一种热忱、带着热泪,否则你没办法将人真正带到神面前。 首先,我们看到眼泪不是感动人的工具,先知与使徒中间的眼泪不是为了触动人的情感,虽然我们知道,在讲道学、公众演讲学,以及与人沟通之间,最容易与人接连上的是哀恸:两个人在一起讲了许多笑话,讲完了,以后不再记念;唯有当两个人一同哀哭的时候,好像生命与生命接上了。那个人的生命感受就会特别深远,我们应该体恤人生命的软弱,但是我们的事奉,先知与使徒的传统却不是将情感带给人。可是你对真理的了解,除非你先在心灵的深处受神道的感动,否则你是没办法感动人的,你不是藉着眼泪去感动人,你是因着神的道,情不自禁流下泪来。你要为自己的愚昧,为自己的罪恶,为自己的软弱,为我们对主的冷漠,没有爱主的心而流泪。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第一种哀恸的意义:就是想到神的子民与我们一样在罪恶中间所以痛苦。耶利米被称为哀哭的先知,他说:“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的泉源,我好为我百姓中被杀的人,昼夜哭泣”(耶9:1)。我是一个得救的人,但是因为神的怜悯得了拯救。我曾经在神面前有一个哀恸的经验,就是因为这个哀恸的经验,我如今可以在神面前欢呼喜乐。但是我们没有忘记那些神的子民还在罪恶中间,我盼望他们与我一样,可以经历神的缠裹,神的安慰,神的抚摸,我若在罪恶的中间,神扶助了我,拯救了我,而我弟兄,我的姊妹如今还在罪恶中,我为他们心里焦急。当你的热泪是为你已往的愚蠢、犯罪而流,请你保留这个眼泪,当你看到那些神的子民还没有得救,你与他们认同时,那个流泪可以继续流,因为你在那个眼泪的中间,才能把信息带给人,这是第一种的眼泪。 为着罪,为着那些还没有体会到神恩典的人流泪,我们为他们祷告,将信息传给他们,为什么?乃是我们与他们先有一个认同过程,因为如果没有神的恩,我们在神面前照样没有得救的盼望,但既然现在得救了,就幸灾乐祸吗?不!乃是要想念他们。多少人流离失丧,困苦飘荡,我们的主看见他们,就怜悯他们,我们的眼泪正是这样的眼泪,因为这个眼泪是在感恩的中间,在被主爱激励的时候,想到那些还未蒙恩的人,不知不觉泪从心出,这样的流泪是蒙神喜悦的人,除非你有这种的眼泪,否则神不能差遣你,多少时候,我们在传福音,叫人悔改时,认为他们应该悔改,应该得救,但我们却忘记了若不是神的恩,我们怎能有权柄叫人悔改,得救?他们不肯悔改,与我们过去一样,所以我们愿意在神面前迫切的为他们祷告,为他们流泪,能够本乎神的爱与怜悯,把神的真理带给他们,愿意把他交付给神。 第二种眼泪,是为着神子民而流的泪,为着神子民不能及时觉悟,为他们焦急,先知就有这种心态:他们看见车马看见外邦的军兵来了,看见神子民没有悔改的心志,却准备车马去应战,先知为他们流泪,因为神的子民不知道神的审判,他们不知道是神将他们交给外邦人的手中,让他们受到管教,可以回来。当神的子民不知道时,先知却知道,所以先知不愿意神的子民满身疮伤,又受到创伤,所以神打发先知去提醒他们,让他们真正知道神的审判、管教是担当不起的,所以可回转,免受再一次创伤,让神的子民可以重得救恩之乐(诗51:12)。先知苦口婆心地传讲,但神的子民却不知道。像耶利米时代一样,许多人误会了耶利米,当许多先知都说:我们可以去打仗,神与我们同在时,这位先知耶利米却说:你们要放弃,去投降,这是一个反潮流,反时代的信息,当大家都说:平安了,平安了,神的仆人却独排众议,在这个时候说凶恶的话,但是这个就是神的话,是真正平安的话,他藉着这个凶恶的言语叫人看到这时的管教要来到,叫他们仰望神,因为仰望神才会有真正的平安,真正的盼望。很可惜的是,当我们没有信息的时候,我们却与假先知一样,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作为一位神的仆人,因为有神的信息,知道所发生的审判是审判,而神的子民却不能觉悟,需要更大的损伤,先知为他们哀恸,换言之,神的仆人知道神的心意,了解神的计划,所以他们在哀恸中间,在传扬信息过程里带着哀恸的心将信息传出去。这不是他们所愿意的,但却是神所支持的,当我们这样将自己交托给神的时候,神显明他的大能,神要拯救他们,因为耶和华所打伤的,他要缠裹,他撒裂,也必医治(何6:1-2),他拆毁的必然建造。 然而神拆毁的过程中,神的子民受苦了,神的仆人与他们一同受苦,体会到他们的愚昧,他们的苦衰,所以心里哀恸,这是第二种的哀恸,为神子民的愚昧,为神子民不了解神的心意,而藉着这个哀恸,更尽心竭力将神的信息教导神的子民。我不知道你讲道有没有这种哀恸。我们不要以为我们懂了,我们受了教导,你们必然会悔改,却不知道神的子民是这么硬心,抗拒我们。应当带着哀恸的心,把神的信息带出来,不是欢喜他们受刑,乃是与他们一同受苦,在受刑罚的时候,承担苦难,让他们觉悟到这是神的旨意。因为我为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29:11)。你怎么能叫他们末后有指望呢?你带着一颗哀恸的心进入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受苦难,将他们从苦难中带出来,然后带进神的应许里,你的信息,没有这种心态来传讲,他们是不会了解。多少时候我们说:今天传道人最大的失败是只有头脑的知识,而没有生命实际的经验。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此,你把一个信息当作是讲给别人,而忘记了也是神对你讲的。除非你有一个哀恸的心,与神的子民一同承担神的审判,一同承担这种苦难,否则你不能将神子民带出来,你会把自己与他们脱节了,你会用责备的口吻说:你们错啦!我来到你们中间是义的,你们都是不义的。岂不知神却使那义的替我们成为不义;使我们这些不义的可以成为义(彼前2:18)。与神子民一同哀恸,替代神子民所受的苦难,感受神子民所受的刑罚,而在这个感受中间,就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力量将他们从罪恶中间带出来。 第三种哀恸是我们从摩西与保罗身上所看到的,当神的子民犯罪时摩西为救以色列人但愿自己的名字从生命册上涂抹,保罗也说:我为选民,为我骨肉这亲,就是自己与基督分离也愿意(罗9:1-2)。这个哀恸是另外一种的哀恸,是为着神子民所受的审判而哀恸,因为他这种忧戚,神没有照他们的愿望这样做,神没有将摩西的名字从生命册上涂抹,也没有照保罗所求的,使他与基督分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因为他们有这种迫切的心,在神面前的祷告,为神国大发热心,神就应允了他们,这个应允不是改变了神的心意,这个应允让他们的心愿可以真正的实现,肯定了他们的事奉在神面前蒙悦纳,这是很重要的哀恸,在哀恸的中间我们知道我的工作,我的事奉不是为自己,我常说,事奉主,你千万不要带着私心,为什么不能有私心?因为你不可以有私心,你的出发点乃是神的国度成就,不是你的国度成就,如果你的出发点是为了你自己的国度成就的话,你可能会流血,但你不会流泪,你可能会为主而死,但你不会为主而活,为主而死是流血,为主而活是流泪。在你的泪水里面你看到自己的不配,在你泪水的中间你看到神的国度,神的工作超过你的工作。为什么许多时候,我们说:我们听有些人的讲道不会受感动,我们可能佩服,但不会受感动,因为他们不过是一种事工,不是一种事奉。他们是为工作而工作,不是以生命来事奉,不是为生命而有的表现。我们在一个人的事工里没办法看见神的作为。我深深相信当时的教会里包括以弗所的长老们,一提到保罗就会有一种那肃然起敬的感觉。后来保罗与他们讲话时,他们说哭了,是一种自责,也是一种榜样的提醒,到底保罗为什么要到他们中间,因为是神差遣他去的。为了神的国,摩西为什么带以色列民到迦南地,不是为着到迦南地,他可以成为他们的王,如果是为了王位的话,他本来就可以继承法老的王位,更希奇的是神不让他进入迦南地,为什么?就是我是一个过渡的人也好,因为这是你的国,你的旨意,不是我的国,我的旨意,我相信我们都记得,摩西在尼波山上看到迦南地,就近在眼前,神却不让他进去,但是他看见神的子民可以进去,在那个时候,他带着眼泪对从埃及出来的以色列新一代说:我把生死祸福放在你们面前,我盼望你们能进去得那地为业,就是我不能进去,你们能进去就是我的光荣,是我心甘情愿的。亲爱的弟兄姊妹,除非你有这种的爱心,这种先知传统的传承,否则你我都不配成为神的仆人,所谓仆人就不以自己为是,不为自己而活,乃是把自己摆在祭坛上,愿意为主来焚烧。 第四方面,尼希米是一个流泪的先知,他与以斯拉配搭,这两个人的泪有所不同,尼希米是听到神的子民受苦,圣城被毁坏而难过;以斯拉是在神子民中间看见他们不了解神的真理而哀哭。一个是重建城墙的先知,一个是重建圣殿的先知,不论是为了重建圣殿,还是为了重建圣城,两个先知都是为了神子民的缘故,他们有这种哀恸是为了神的子民,神的国度,用现在的话说,是为教会的荒凉流泪。当然,在一般的现象中,将流泪与祷告连在一起,这个绝对没有错误,为他们流泪祷告,但是祷告的本身是一种动作,当他们祷告的时候,他们存着仆人的心态说:主啊,我在这里,你要我做什么?对尼希米来说神要他重建耶路撒冷圣城。对以斯拉来说:神要他到神的子民中间将神的真理教导出来,将信仰重建起来,让他的子民过圣洁生活,就是灵性的复兴,事实确是如此,不论建造城墙或建造圣殿,除了需要的砖,需要瓦以外,仍然需要你的眼泪,那个忧急的心,为着神的国,为着神的工,那种的挂念,那一种的迫切,不能语言形容,只能用眼泪来形容。为此,我们的主在洁净圣殿的时候,他心里焦急如同火烧。亲爱的,先知与使徒的传统就是为主的工作、为教会的荒凉,为神子民不了解神的心意,过着败坏的生活而有的哀恸,或者是对神的道的误解,走在异端的道路上,心中焦急如同火烧,你的眼泪成了一种力量,成了一种运作。在神面前,得蒙神的怜悯,也被神所使用。 我们以上也曾提到一种母亲的眼泪,是一种盼望的泪,盼望神的子民个个成才,个个走在神的旨意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在福音的事工上,诗人说: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诗126:3-4)。我真不了解为什么撒种要流泪,为什么带着种子出去要痛哭,我常思想这个问题,按理来说,一个农夫有种子应该是很快乐,我很少看见农夫在栽种时带着眼泪,因为春天来了,这正是撒种的时刻,应该欢欢喜喜去撒种,这是个很兴奋的事情,为什么要流泪,我有时候不了解,为什么一个人讲道要流泪,神的道这么甘美,传福音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为什么要流泪?后来我逐渐明白了,有两个因素使他们流泪,第一:是那一种忧急,紧张的心态。有一天我听到一个人这样的祷告:主啊!我爱你太迟了,我现在觉悟到为主工作的时间,但已经太迟了。我对你说:年轻人,给他一个工作,他常不会珍惜,因他认为来日方长,时间多得很。但我看过一个弟兄是带着眼泪来读书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太迟了,我要赶,我不能这样荒废时间。在那个时候我才了解这段圣经,为什么流泪撒种,乃是感到自己的不配,感觉到时间太短了,你可以做的工作不多了。你需要有这种忧急心态。当保罗在雅典时,看见许多人在敬拜偶像,就心里焦急。第二:有许多的工作要我去完成,可是我不能出去了,我身体不好,我力量不多了,但我仍要出去,因为我不可以不出去,所以出去了。我如果不做的话,谁来做,虽然我们相信“你放心,神会做”。正如神藉着末底改对以斯贴说:岂不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你若不去做,神会兴起别人来做(斯4:14)。当以斯贴了解神的心意时,她带着忧急的心说:我仍然要做,因为这个工作是我应该做的。当我们有这种的了解与心态时,有一天我们就会轻轻松松地说:“我现在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因为我已经撒了种,神所托付我做的,我都做了,这样的心态才是神的仆人,保罗的榜样给我们看见他像是马不停蹄地做主圣工,从这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他在每件事情上都有忧急的心,在神面前永远觉得自己不够。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一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人公辛德勒,他本来是一个投机家,不是投资家,他本来是要赚犹太人的钱,竟想不到成为了帮助犹太人的人,这个故事很长,很动人,你自己有机会去看,但这个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就是最后的一个情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虽然用他所有的钱将犹太人一个一个赎出来,那些犹太人都很感谢他,因他尽了最大的力量,当德国投降的消息传来时,那是最后一天晚上,德国人投降是晚上十二点,在十二点以前,德国人仍然可以做他们想要做的事,辛德勒召集了所有的人来,在他们兵工厂。虽然是兵工厂但实际上是作样子而已,目的是掩护犹太人,好救他们的命,这些犹太人等着死亡的来临,以为非死不可,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工厂里所有的德国人听了辛德勒的公开演讲后,一个个对犹太人都很友善。犹太人为了感激他的拯救,他们用其中一个人的假牙来做成一个戒指,就在那天晚上最后的几分钟,辛德勒说:几分钟之后,你们都可以得着自由,我却成了逃亡之人。但是犹太人为了表达对他的特别感激,就围着他,把戒指带在辛德勒的指头上,他看到小巧玲珑的戒指上写着犹太塔木德里的一句话:拯救一个人不死,就是拯救了一个世界。突然他哭了,他说:其实,我还可以救更多人,我这件衣服如果去换还可以救一个,我这辆车买掉就可以救几十个人,我身上这个胸针如果去交换还可以救一个人……。他哭了,他大声哭了。因为他说:我应该还可以多救一些人。如果你真真正正有爱灵魂,爱主的心,你的事奉不会没有眼泪,但愿我们永远保留这个先知与使徒传统,使徒的传统是服事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徒20:19),为了多救一些人,让我们的眼泪不会白白流,但愿我们为着教会欢喜地流泪,悲伤地流泪,我们可以为他们流血,但更愿意为他们流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3、眷顾传统 现在,我们继续来讲解使徒行传20章的那段经文,请看20:20节“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如果你联系罗1:13-15,你会看到保罗有一个迫切的心,想要往西班牙去,在那里好还福音的债。这就是他的一个情愿,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传给你们。在保罗的心目中,福音是最宝贵的,他要把最宝贵的传给神所托付他的子民,那么在后面的这段经文27-32节,“因为神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或作救赎)。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所以你们应当儆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的流泪,劝戒你们各人。如今我把你们交托神,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先知与使徒的眷顾传统。   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他怎么眷顾我们,在出埃及19-20章,有一段很生动的描写,是神颁布诫命给他子民时说的:“我把你们如同母鹰将小鹰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19:4)。神对我们的眷顾与怜悯,圣经不单说他是我们的牧羊人(诗23:1),而且是我们的主宰,当他显现在亚伯拉罕面前的时候,他说:“我是全能的神。”我们曾经在神学上讲到这方面的事,讲到神的母性,全能不单显示上帝的大能好像男人的气魄,保护,在全能中间也显示上帝好像一个母亲无微不至的眷顾、看顾、保守。她看顾我们好像保护眼中的瞳人,不仅无微不至,而且永远是及时的,我们的心灵在那里好像是人包裹宝物一样,包了一层又一层。虽然有人攻击我们,像保罗所说:我们被打了,但是没有跌倒,他这样的护卫我们,扼护我们,像一个母亲对小婴孩那样看顾、保守。当大卫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那一句话真正是神对他的照顾之写照,就因为神对他的仆人有这种照顾,所以他的先知与使徒才有这种眷顾的传统。他要他的仆人代表神的子民也要有这种的眷顾。先知的传统就是如此,我们记得摩西,当他带领以色列出来时,虽然前面的道路艰难,但是又想要快快离开埃及地,免得夜长梦多。但神却对摩西说:让他们慢慢地走,因为他们中间有许多幼小的,恐怕他们赶不上。摩西被称为在神全家尽忠的仆人(来3:1-2),但最主要的,在没有讲到他的忠心之前,先讲到他为人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他的谦和是什么,是对那些神所交托他的人有一颗忍耐的心,有这种爱护与体恤。以色列的君王,那些不蒙神喜悦的,最大的原因,乃是因为他们受了牧人的身份,却没有照顾他们的羊群。神设立许多的君王,从撒母耳时代开始,说明君王可以从百姓中间纳税,可以供应自己,可以有这么多的享受。但神对他们的盼望是:透过眷顾君王的需要,好使君王也可以眷顾百姓的需要,所以把君王当作牧人。   保罗在帖前2:6节讲到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眷顾时说:“我们作基督的使徒,虽然可以叫人尊重,却没有向你们或向别人求荣耀,只在你们中间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神将这职分托付给你,可以叫人尊重我们。但我们不像别人一样,要勉强别人来尊重我们,透不过气地尊重我们。但保罗给了我们美好的榜样,我没有,没有向你们或向别人求荣耀,只在你们中间存心温柔,好像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帖前2:7)。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的姿态是最安详的,最谦卑的。他说:“我们既然是这样的爱你们”原文的意思是“我们既然这样的与你们亲密,不单愿意将神的福音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你们是我所疼爱的”。昨天,我们中间的一位弟兄提到有些牧人(传道人)将自己的羊宰了吃。当然,牧人靠羊群养生是必然的,神的仆人靠着福音养生也是必然。但保罗说得特好:“我不但……,连性命也给你们,弟兄们,你们记念我们的辛苦劳碌,昼夜作工,传神的福音给你们,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你看,这就是保罗,在下文11-12节里继续说:“我待你们如同父亲待自己的儿女一样,要叫你们行事对得起那召你们进他国,得他荣耀的神。”如果我们深深地了解当时的背景,你就会知道,犹太人的情况里,父亲保护儿子,不仅因为他是儿子,更对他有一个盼望,盼望儿子传承父亲的心愿。所以他可以为孩子牺牲,却不忍心牺牲孩子。在当时以色列周边的国家里的父亲,为了他们的宗教不单不牺牲自己的性命,甚至为保全自己可以连儿子性命也不顾。拉加、摩洛等,这些是周边国家所敬拜的假神。百姓们为了救自己,他们把自己亲生的,亲手抚养的儿子交出来,杀了献给偶像。在中国历史的典故里,我们也可以看见这种情况,为了讨好主子,臣子可以把自己儿子的肉煮了给国王吃,为了显明他对国王的效忠。我们今天没有遇到那一种的困苦,那一种的逼迫或者挑战。但是,有一天或许会遇见(但愿这一天没有临到我们身上),如果有一天这些事情会临到我们身上,但愿你不要出卖你的教会,你不要为了保护自己,将儿子交出来,这是先知与使徒的传统。他们可以放弃一切,却盼望他的儿子将这个传统延续下来。为这个缘故,保罗叫以弗所的长老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好好眷顾,牧养你们的羊群”(徒20:28)。彼得年老的时候,也劝那些作长老的说“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彼前5:1-4)。   说到这里情不自禁就流泪。我心里很激动,眼中流泪。可能我的年纪慢慢大了,我会珍惜同工,特别是年轻的同工,有些事情我不能做,你们却能做,而且你们做得更好。但我只有一个盼望,正如耶稣基督所说的那句话:“仆人不能高过主人,学生不能高过先生。”那句话实实在在是指着受苦说的,当我刚到美国去的时候,情况特别艰难,那时,我在神面前立志说:“如果有一天,我的学生到我那边念书,我盼望没有像我那样的艰难。”神怜悯了我,给我守住了这个诺言。耶稣基督他爱我们,我们都知道,他为我们上十字架,只盼望我们为他背十字架。但愿我们在事奉上有这种传统,既然你是作带领的,在你最艰难的时候,让那些年轻的留下足够的力量,有一天可以作更大的事。为此,我们要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为什么在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因为他们是走在假先知的传统里,假师傅的传统里。这给我们很大的警惕。求主保守我们,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拥有一颗眷顾神子民的心。   有几件事上,我们要为主的儿女特别警醒,包括在祷告上为他们代求,在真理的建立上奋不顾身。多少时候,我鼓励自己,多读一些书,因为我的学生没有我那么方便。我多做一点工作,让学生们先有一些领受,因为他们幼嫩,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更方便入门;让我先给他们开一个更容易的道路,好让他们到了时候可以做更大的事情。第二方面的谨慎:就是艰难的事情上,对付异端邪说的事情上,或者任何艰难的事情上,但愿我们为爱神子民的缘故可以做“冲锋”的工作。今天教会常常出问题,正像刚才杜兄所提醒我们的,就是当你有成就的时候,大家盼望你不要倒下来,那本来是好的,而这个副作用就是你不再去打战了,你也不再拿起战袍,你也不再去做冲锋的工作。你让其他人去作,曾几何,你成了坐下来的人,你不再作前锋。求主怜悯我们,我们既然作主的仆人,就不要成为施号发令的人,我们乃是做一个真正的仆人。我们学校今年七月份这次毕业典礼上,我们请了一个朋友名叫莱尔·亨利在我们毕业典礼中讲道,我很少听见有人这样讲道,很好的一篇信息,虽然内容很简单,就是约13章耶稣为门徒洗脚,很好的解经性讲道。题目是《洗脚盆的革命》,那篇信息真正是触动我的心。耶稣说:你们说我是夫子,我本来就是,我是你的主,我本来就是,我这位主人,我这位老师就在替你们洗脚的事上,肯定了我实在是你们的老师,你们的主,为了可以让你们了解神的爱,可以走在神的道上,可以成就神要你成就的事。我相信当保罗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有这个意思。但愿你在事奉过程里,不因为老练而成为衰老,但原我们每一个人都像迦勒一样地说:看哪,我如今老了,我仍然像我四十岁的时候一样,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你把山地赐给我,叫我好去占领那些地方。愿主怜悯我们,使我们在神的工作上,为着神的子民,我们都是站在最前面的。   第三方面的眷顾,为羊群谨慎,就是守望的意思,你永远站在神面前作一个守望的人,耶稣是不是这样的吗?门徒可以疲倦,可以沉睡,耶稣不能疲倦,不能沉睡,不是他不能,乃是他不肯,门徒三次看见耶稣回来,听耶稣说:你们心灵固然愿意,但肉体却软弱了。耶稣仍然去,在神面前祷告,因为他一定要带领神的子民走在前头。谨慎警醒是知道神在他们身上的旨意,这是先知们的事奉模式与事奉传统。当神的子民灰心时,不知道怎么行时,哈巴谷先知继续站在守望楼上,与神交谈。但愿我们有这种警醒,来爱神的百姓。当诗人说:耶路撒冷,爱你的人必然兴旺。联想到耶稣看见耶路撒冷就哭了,使我们看见他深切的爱。愿意他的子民走在神的道路上,我们成为神的仆人,关顾神的家,照顾神的羊群,用神的道牧养他们。但愿你每天有所守望,你站在讲台时会有信息。当一个勺子伸出去时,你有奶给他们吃,不像一个孩子,张开口要吃奶时,却只有一个假的奶头,暂时哄哄他,叫他不哭而已。你自己没有在主面前有所领受,你怎么能够供应你怀里的婴孩。   愿主恩待我们每一个人,在主面前随时随在有准备,不像那棵无花果树,虽然是栽在最好的土地里,在葡萄园里,主人来时,竟然没有果子。我们应当像一棵正常的无花果树,在任何一个时候,我们都有果子。但愿神怜悯我们,有这种关顾、照料神子民的心,延续、传承这先知与使徒的传统。当人来到我们中间时,我们可以供应他们。 4、 朴的传统   现在我们思想到最后一个传统:请读徒20:32-35节。“如今我把你们交托神,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当你将这段经文连接到帖前2:9:“弟兄们,你们记念我们的辛苦劳碌,昼夜作工,传神的福音给你们,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如果查考一下圣经的历史背景,你就知道保罗的出身,他自己说:我并不出身于无名小城,他的家族也不是无名的,他的地位与他的背景是一般人所羡慕的,他被称为罗马公民。当时被称为罗马公民只有三个因素:是罗马人的孩子;是对罗马政府有特别贡献的人(尤其在打仗方面有贡献);还有一种,就是花钱买了罗马公民的身份。我们从圣经中可以推论保罗是属于第三种。由此我们更可以猜测说:保罗的家族是蛮富裕的;从他会制作帐棚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家族对他的教养是蛮不错的;从他父亲他送到迦玛列门下受教这一事实上,可以看出他的家境很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品格也很好,他虽然是富裕子弟,但没有富家子弟的陋习,他只肯作他当作的,在必要的时候,他可以作制造帐棚来养生。如果他继续在父亲或者是成全他家族对他的寄望的话,他永远不需要再拿起制造帐棚这个行业。但是为福音的缘故他重操旧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可以为福音的缘故工作也不必做,而且保罗在当时还受到许多的尊重,他有很多理由可以不必做这个工作,像你、我一样,在各地传道时靠福音养生。神也会在各地方兴起一些来供应我们的人。我们可以为他们祝福,为他们谢恩,这也是神所定的。但保罗却说: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所以我们昼夜工作。“作工”这两个字很明显是与辛苦在一起,并不是传福音工作,而是为着传福音的工作而做的工。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他曾说:难道我没有权柄像彼得,像众使徒一样带着太太走来走去?有人根据这段经文以为保罗没有太太,但从那一节经文里原则上说来,应该有。但他没有带着太太走来走去,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他本来结过婚,但太太已离世,他作了鳏夫,或者是他仍然有太太,是个好太太,或者坏太太,他守在家里或者离开了保罗,这个都不重要。重要一点是非常明显的,他过一个简朴的生活,如果你了解当时的情况,你就知道作帐棚未必是一个大的企业,只不过是糊口养生的工作而已。   我记得曾有一个美国的宣教士对我说:其实我们所需要的并不多,有一张床,有一碗饭,我就可以过日子。我盼望你记得,做神的仆人,你需要有这神的传统。耶稣差遣他的门徒出去时,对他们说:“你们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太10:8-10)。这段经文所教训的真理很简单,传福音的道路应该是一个很简朴的道路。不应该是一个复杂的道路。看新旧约转折时期的一位先知??施洗约翰,圣经关于他的生活起居有这样的形容:“他身穿骆驼毛的衣服,吃的是蝗虫野蜜。”如果你了解圣经历史背景的话,这种蝗虫未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蝗虫,但如果就是的话,那也是一个最穷的人所吃的食物。我们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所求的是什么,需求之间常会有很大的距离;我们所要的是什么,我们所求的是什么,要与求之间又是另外一个距离。从哲学的观点来看,“需”是比较性,“求”是欲望性的,而“要”是本体性的。为什么你需要一辆车,为什么你需要一个房子?因为别人有,而你没有,这是比较性的;为什么你在上帝面前有所求有所要?因为你有一种欲望,这是正常的。而从本体性上来说:你到底要什么?当门徒来见主时,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什么?那时,他们慌了,他们回答说:主啊!你在哪里住?我们到底要什么?你想过这个问题吗?你为什么要事奉主,你为什么要作传道人?因为从本体里,真正听到神的呼召,我要跟随你,我要作你的仆人。我们是神的仆人,我们是神的儿女,我们要什么?多少时候从“求”到“需”,从“需”到“要”,把我们整个人都弄昏了,到最后我们成为仆人,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再也不问:主啊!你要我做什么?我们乃是说:主啊!管你要还是不要,我要!我要有钱,我要房子,我要做官,我要……,让我坐在你的宝座上,不然的话,在你右边,左边都好,那是我要的。为什么我有这个想法,因为在事奉过程里,我们把它复杂化了,我们认为,我没有身份,我不要讲道,我也不能讲道,你没有给我一个好的安排,我不能来。   我曾给你讲过我有一个朋友,我们一同念企业管理的时候,他是一个天主教的主持,主持修道院,那一天毕业典礼的时候,他穿上了他的主教袍,那个主教袍的本身有十五斤那样重。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你重多了。”他的回答是:“我本来就很重,我的地位,我的身份是很重的,我不能没有这么重的衣袍,这是我的荣耀。”这是你所要的吗?到底我们在事奉过程里,我们成了怎样的人?我们已经丢失那个单纯的心。我们刚跟随主时,我们说:主啊,我只要跟随你,其他我什么都不要,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说:主啊!我感谢你,现在我什么都要。当童女看见他丈夫的时候就欢喜了,保罗说:我把你如同一个童女许配给基督(林后11:3),那个时候,我们看见新郎就欢喜。我们走了一段信仰道路之后,做了一些工作之后,我们发现新郎没有什么可爱,嫁装比新郎更可爱,我们的脸也不再单一仰望、定睛在我们的丈夫身上,我们的视线越来越转移到丈夫在结婚之日所送给我们的聘礼,我们看不到新郎的荣面,只看到新郎所穿的衣服很美。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过一个简朴的生活。   当我初次在安徽事奉的时候,那一天我睡觉时,听见有人在打呼噜,我一生没有听见过有人打呼噜这么大声,虽然我自己也会打呼很大声。我被吵醒时才发现,打呼噜的不是人,而是猪。后来我照样打呼噜睡觉。可以的,不是不可以。我可以有权柄说:这不是人住的地方,更不是主的仆人应该住的地方。我可以有这个权柄这么说,但是,如果我说了,我就不是主的仆人!主耶稣看见那个马槽,他可以说:这不是我住的地方,我应当出生在皇宫里,我离开天上的荣华,现在最低限度应该让我有地上的荣华,我长大不应在拿撒勒,最低限度应该在耶路撒冷。但是,他为你、为我,甚至连一个枕头的地方都没有。若是我们没有这种简单、简朴的生活的传统。任何一个东西都成为我们的负荷,不单成为负荷,更会成为我们的拦阻。   回到提后2:4:“凡在军中当兵的,不将世物缠身,好叫那招他当兵的人喜悦。”不叫任何一个东西来缠绕我们,我不知道缠绕你的是什么?本来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神的恩赐,而恩赐的目的是叫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曾几何时,我们看恩赐过于施恩的主。多少时候,我们宁可抓住恩赐,我们也不抓住主。我们常常可怜地说:主啊,只要你给我祝福,你不需要跟我去。看到使徒们,他们劳碌奔波的情形很明显是:他们的道路虽然是艰难的,但是他们的脚步却是轻省的。如果我们曾经为主放下一切来跟随主,让我们为主永远放下一切来跟随主,不要在舍去的中间又拾起了那些负荷,虽然那些是属灵的东西,是神给的,但是你更宁愿抓住神自己,跟随神。愿主恩待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传统里面,我们才能好好事奉主,怎么能做到这种,怎么能过到这种简单、单纯的简朴生活?保罗说:我已经给你们做了榜样,“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神给你是为了给别人,这句话虽然没有记在福音书里面,却记在当时每一个使徒心中、记忆中。当保罗讲这句话时,他们都记得,这句话是主耶稣说的,虽然没有写在书本上、石版上,却是写在我们的心版上。你的生命是施舍的生命,你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放下,只有一样你不可以放下,那就是主的使命。这真正是先知与使徒的传统。 我看过一张图画,画一个先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根杖,身上系着一个小袋子,先知就是这么做了。我相信如果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永远记得这个传统,永远记得我们当这么行,永远记得主耶稣的话,我们来的目的,我们跟随主的目的,我们事奉主的目的,是为了延续主的这个传统。施出去不是要得着东西,乃是要让人得着东西,那是永远在神面前有施出去的生命。这样,我们的生命就可以简化。为此,请看结束的这段经文,“保罗说完了这话,就跪下同众人祷告。众人痛哭,抱着保罗的颈项,和他亲嘴。叫他们最伤心的,就是他说,以后不能再见我的面那句话。于是送他上船去了”(徒20:36-38)。我要你特别注意最后一句话,因为就是记念保罗,让保罗的印象在他们生命中间,都可能成为他们生命的拦阻,在他们的事奉里面,只有一件事:“不见一人,只见耶稣。”此时此刻,我要交付你们的只有这句话。先知与使徒的传统只有基督,它的信息是基督。正如林前2:2节“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换言之,你应当忘记保罗,忘记那些带领你的人,在这里我谢谢你们对我的尊敬。但是你们应当忘记我,也应当忘记我的思想、神学,你应当紧紧抓住主。这一种的简朴、单纯的生活才是先知与使徒的传统。因为你是主的仆人,你不是任何人的仆人,你如果有一天带领人的话,你应该是完全地把人带到主面前,不让你成为人生命、事奉的拦阻。也不让他们成为你生命事奉里的拦阻。主的恩典是你的力量,主的恩典也是你的依靠,因为主自己是永远与我们同在的主。 5、宣道的传统 讨论:道有什么功效? A、 整全性的宣讲真道 B、 迫切焦急的宣讲真道 C、 坚定确信的宣讲真道 D、 为道付上生命的代价 课堂作业:听这一课,谈谈你的感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讲:教会体制的再思 一、教会体制的起源——从亚当到摩西,即从机体化到制度化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何要建立教会体制?第一,为了神的荣耀(弗3:21);第二,为了使教会更合神的心意(弗4:11-12);第三,为了更有机配搭(罗3:4-8);第四,由于人的败坏需要监督。那么,教会的体制在圣经中是如何开始并渐渐发展的呢? 有史以来最早的教会应该是亚当的教会(创4:25-26),也是一个家庭式的教会,其会友都是自己家里的人,无论是从肉体上或属灵上都是一家人,是一个真正的家庭教会,人数也不多,仅有三位弟兄,这间教会一直发展到洪水时代。第二间教会是一千七百年后,即洪水后的挪亚教会,也是家庭式的,人数增长到八个,弟兄占半。接下来又过了三百多年,神把亚伯拉罕带到迦南,建立了亚伯拉罕教会。但无论是亚当教会、挪亚教会,还是亚伯拉罕教会,他们的信仰在当时代都与众不同,他们所信奉的都是同一个教——弥赛亚教,即今天的基督教。 然而 ,从亚当到摩西,在这漫长的近二千五百年的教会历史中,并无明显教会体制和制度,虽然在外在上看不出,并不等于制度和体制不存在,只是有机地隐藏在教会之内,从亚伯拉罕向麦基洗德献祭并纳了十分之一,说明教会的体制和制度早已存在,制度化的教会管理理念也必定深藏在教会领袖们的心中,因为保罗说:“凡事都要规规矩矩的按着次序行”(林前14:40),既然他们的教会能有规有矩、井井有条地发展,就说明神已将一种合理的制度放在了他们的心中,因为我们的神是有次序的神,也是凡事都有规律的神,并不是混乱的神,也不叫人混乱,更不会叫教会混乱。 教会的体制和制度明显化,最早可追溯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旷野的时候,因为那时以色列人由七十人下埃及,四百年后再出来的时候已经成为约有二百万人的大军了,单单男丁即有六、七十万。当摩西感到在管理上力不能胜的时候,他的岳父为他出了个主意,当然也是神启示的管理模式:“摩西的岳父说,你这作的不好。你和这些百姓必都疲惫,因为这事太重,你独自一人办理不了。现在你要听我的话,我为你出个主意,愿神与你同在。你要替百姓到神面前,将案件奏告神;又要将律例和法度教训他们,指示他们当行的道、当作的事;并要从百姓中拣选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诚实无妄,恨不义之财的人,派他们作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管理百姓。叫他们随时审判百姓,大事都要呈到你这里,小事他们自己可以审判。这样,你就轻省些,他们也可以同当此任”(出18:17-22)。“于是,摩西听从他岳父的话,按着他所说的去行”(出18:24)。就这样神不但向摩西颁布制度——律法,也借着预表教会的以色列民启示了教会的体制,这是教会体制的最初雏形。 从此让我们看到,从亚当到摩西的家庭式教会管理是体制与制度隐藏在有机的教会中,而摩西之后的大派教会管理,乃是有机的生命力隐藏在合神心意的体制与制度化管理的教会中。   讨论:(1)中国教会为何在过去大都反对体制,甚至无体制也能正常发展?      (2)今天的中国教会为何又会出现混乱局面?      (3)小教会基本都不要体制,而一些大教会又特别注重体制,谁的观点较为合理? 二、 旧约体制在新约教会的延续 从摩西与基督的对比(参来3:1-6)看新约教会优越于旧约教会,旧约教会乃新约教会的影子(参来8:13),形式虽有不同,但教会体制的本质却是一样。         摩 西 基 督 (1)体制的对比:         千夫长 牧 师         百夫长 教 师         五十夫长 长 老         十夫长 执 事 (2)资质的对比:         有才能的 弟兄们         敬畏神 有好名声         诚实无妄 满有圣灵         恨不义之财 智慧充足 (3)制度的对比:         道德律 新旧约         民事律 伦理学(准则、动机、处境)         礼仪律 崇拜学   从以上三方面的对比来看,教会在各方面都是在渐进式的发展中,最终于五旬节圣灵降临达于完全,成为基督教会的发展与建造之模型。实体既然来到,影子也就废去了,一切的原则都在新约教会中体现了出来,以后各地方教会都当照此原则发展与建造,而旧约教会中所记之历史实事,即成了我们建立教会的借鉴。 讨论:(1)摩西是在授权?还是在搞权力分散?抑或在搞金字塔式的中央集权制? (2)摩西在这里所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其成员人数是如何分配的?每组都由几位组成? (4)他们断事的根据是什么? (5)董事长是谁?议会是谁?制度是什么?这和三权制衡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三、 从真教会的三大特征看行政 从使徒行传所记之新约教会的历史来看,他们首先是传讲上帝的道,用生命见证神的福音,第一天受洗的就有三千多人,也是五旬节后所建立的第一间耶路撒冷教会(徒2:43-47)。到了第四章教会男丁人数已增长到至少有一万多人,虽然仍是一个彼此相爱的教会(徒4:32-36),但由于人数渐多,若单靠有机的配搭似乎显得有些混乱,再加上人的全然败坏,为此,不得不进入到制度化管理中:第一,为维护教会的圣洁(徒5:1-14);第二,为使教会有次序可以更好的发展(徒6:1-7)。更体现了真教会的三大特征:忠心传扬神的道,按规矩实行圣礼,教会要有惩戒。   讨论:(1)根据使徒行传第五章,惩戒使教会的人数在增长还是减少?这和今日传统的看法有何不同?根据目前处境你认为谁的看法正确?     (2)根据使徒行传第六章1-7节,教会纪律是捆绑了教会或是复兴了教会?这和一般小群教会的看法有何不同?根据目前处境你认为谁的看法正确?     (3)教会的行政人员一般是由普通信徒担任或是圣职人员担任?按立地成是否需要?当时是谁按立了司提反、腓利等七位负责治理教会? 三、 初期教会监督制的起源 以彼得为首的宣教团建立了耶路撒冷教会,以保罗为首的宣教团建立了安提阿教会,直到最后一位使徒约翰临终前,亚西亚的七个教会也已有了相当的规模,新约书信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为解决教会信仰与行政方面的问题,也是今日教会制度化管理的原则。使徒约翰去世以后,教会逼迫一直持续到第四世纪,但在圣灵的大能护庇与运行下,基督教会在罗马帝国已逐渐发展为五大牧区,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耶路撒冷教会、安提阿教会、罗马教会、康士坦丁堡和亚历山大教会,这五个牧区的教会体制均为主教制(Patriarchate)或称监督制。而每个教会又都有他们自己的权威人士,如安提阿的伊格那修,罗马的革利免,康士坦丁堡的亚他那修和屈梭多模,亚历山大的区利罗等。 当时这五大牧区的教会行政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教义上的分歧借着几次大公会议基本也得到了解决。教会若发生了什么问题,都是由各牧区的主教们在一起商讨而定,各牧区间即有它的独立性,也有彼此间的联合性。各牧区的行政组织主要是由大主教(或称总监督和总主教)、主教(或称监督)和牧师组成。 当时由使徒按立的,后人一般都称他们为教父(其实使徒按立他们是让他们作教会的主教或说监督,参提前4:10),由教父们按立的一般称之为主教,由主教按立的称之为牧师。这就使五大牧区的主教们有了共同的意见,只有主教才有权按立牧师,牧师无权按立牧师,若按立主教要由三位(最好是七位)主教来共同主礼,牧区的总主教并没有特别行政权,只是牧区主教们的监督,也负责与其他牧区的联络工作。为此,按立主教需有几位主教按立,而牧师则有本会一位主教即可按立,本会的其他牧师可为之作见证,牧师除了能按立本教会的执事外,主要是牧养教会,施行圣礼(主要是圣餐礼,《效法基督》卷四,第五章即能证实这一点)。 起初在教会中,并无牧师和长老之分(牧师一词只在弗4:11出现一次),包括使徒们也称自己为长老(彼前5:1),后来为了使责任更明确,即将长老分为两种:一是治理的长老(Ruling Elder),一是教导的长老(Teaching Elder),为将二者加以区分,前者延续到今日仍称为长老,后者则称为牧师。治理的长老一般不施行圣礼,而由牧师来主持。因为只有牧师才能施行圣礼,也就使信徒越发尊重牧师及教会圣职的属灵权柄。 一个牧区一般分为堂会、区会和大会。牧师和长老主要负责堂会的工作,由执事和传道协助;主教负责区会的工作,由各堂会牧师协助;大会由总主教负责。所以,哪里没有牧师,那里就没有圣礼,即没有健全的教会组织;哪里没有主教,那里也就没有区会,也不能按立牧师,若某地传福音有了一些信徒,只能由其他牧区差派牧师来牧养。教会的大公性除了信仰之外,在行政上主要是靠各牧区的大主教和主教们的联合交通来实现。各牧区虽受各地本色化的影响在形式上都向多元化发展,但在教义的本质上乃是统一的。所以,论到教会的普世性主要是指信仰准则,论到教会的地方性主要是指行政措施。 在当时的五大牧区中,耶路撒冷教会本居首位,因为福音是从这里传开的(徒1:8)。就连第二个牧区安提阿教会遇到什么问题也是前往耶路撒冷,去找使徒和长老(加2:1-10),教会的第一次大公会议也是在这里召开(徒15:6-19),与会人员主要是从种族上区分——犹太人和外邦人的代表,解决主要问题——信仰,即内在统一,和次要问题——两教会的联合形式,即外在的统一(让外邦人禁戒四样,参徒15:29)。自主后70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后,教会组织的影响即渐渐由康士坦丁堡所取代,然而,由于罗马乃帝国的中心,为此罗马教会后来就占居了重要地位,再加上彼得、保罗都殉道于此地,更加增了罗马教会的威望,当时几乎每一位教父都到过罗马,这就使得罗马教会逐渐在历史上名闻遐迩,而东部的四个牧区,后来继续以罗马帝国的第二大城市康士坦丁堡为首府。罗马帝国分裂后,教会也随之分为东、西两大势力,即西方教会——天主教,和东方教会——东正教。再加之所使用的语言及教义的分歧,终于在1054年彻底分裂。   讨论:(1)自五旬节之后到五个牧区的成形,教会行政的发展与摩西在旷野行政的发展,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2)这五大牧区是怎样的一种教会体制?行政上又是如何分工的?     (3)牧区与牧区间保持着怎样的一种联合关系?     (4)教父、大主教与主教在行政权上有无不同之处?     (5)主教与大主教的产生是否也合乎圣经,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五、东西罗马教会对教会体制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罗马教与西罗马教除了在教义上的分歧之外,在体制上有许多共同点,但是有些微的不同点,兹简列于下:         西方教会 东方教会         堂会 堂会         区会 区会         大会 大会         总会 (无)         牧师 牧师         主教 主教         大主教 大主教         红衣主教 (无)         教皇 (无)   从各自的责任来看,他们有一共同点,即:没有牧师就没有堂会,没有主教即没有区会,没有大主教即没有大会。不同点是:西方教会的主教、大主教和红衣主教,三者权力相等,都要听命于教皇,牧师听命于主教,信徒听命于牧师,这样“彼此联合,统成一栈,共成一牧(教皇)”。而东方教会的联合,是靠大主教和主教们的大公性(或说团结性)有机的成为一体。因此,一个发展成为教长制,另一个则保守原来主教制。   讨论:(1)西方教会的体制有何优势?东方教会的体制又有何优势?    (2)他们各自错在什么地方?如何改进才能制止二者在体制上走极端?     (3)根据处境,可否设立地方总会?(参来12:23)     (4)若设立了总会,又当防备什么事情发生? 六、西方教会体制方面的错误 众所周知,西方教会体制的错误主要是教皇制(又称教长制),其实从使徒传递下来的属灵权柄,正如彼得所说,主要是:①牧养神的群羊;②按着神的旨意照管他们;③不是出于勉强;④乃是出于甘心;⑤不是因为贪财;⑥乃是出于乐意;⑦不是辖制所托付的;⑧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参彼前5:2-3)。其实,耶稣根本没有按立教皇(参太16:18-19),使徒们更没有称自己是教皇(参徒10:25-26),或按立别人作教皇。他们虽尊重主耶稣借着圣灵所赋予他们的属灵权柄(参约20:22-23),并响应主的号召(参太28:19)也把这属灵权柄传递了下去(参徒14:23,弗20:17,28,提前4:14,多1:5)。他们不但传福音建立教会,与此同时也在各教会按立长老,为他们祷告,把他们交付所信的主,免得魔鬼将他们吞噬,正如保罗对以弗所的长老们所叮嘱的(徒20:25-35)。后来所称为教父的,在当时他们只是一个普通的长老,由于后来他们再传福音,建立了许多教会,又按立了许多长老,而这些新一代的长老由于非常尊重上一辈的属灵权柄,就尊称他们为教父,而他们也为了在神面前负责就监督下一代的长老们,因此,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长老长,即监督或主教,并不能因此而发展成为教阶制。可是一些属世的主教就利用了这一属灵的权柄,建立了教皇制,许多教父们都助长了教皇权势的发展,即如:爱任纽、特土良等都为罗马教会的特殊权威作了积极的贡献。   讨论:(1)从西方教会的发展中来看,能否说教会的体制是完全错误的?     (2)在西方教会中是否还保留着属灵权柄的传递(参罗3:1-4)?     (3)从教会的体制来看,教会圣职的属灵传统是否仍有价值?     (4)属灵权柄的权限到底有多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奉献支持|恩友之光 ( 桂ICP备2023005629号-1 )

GMT+8, 2024-11-3 2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